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2-10-22 07:48:40马钰怡高秀清
天津药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丹红稳定型氯吡

马钰怡,高秀清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14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一种急性心脏事件,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区别主要在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目前治疗除抗缺血外,多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血管内皮、扩张冠状动脉为主[1]。本观察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UAP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2],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1年3月80例本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UAP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等。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8~72岁,平均65.1岁,病程:平均 5.93年;对照组,男 20例,女 20例,年龄39~71岁,平均62.4岁,病程:平均6.02年。性别、年龄、病程、分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应用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5 mg/d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糖尿病患者加用中性胰岛素3 IU静脉滴注或改用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情况(发作次数、持续与缓解时间)、硝酸酯类制剂用量及12导联心电图变化情况。

1.4 血液标本指标检测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3]:①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和(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消耗量较用药前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较用药前减少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有所改善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较用药前减少50%以下;恶化: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加。②心电图判定标准:显效:缺血性ST段回升0.1 mV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0.05~0.1 mV;无效:缺血性ST段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恶化:与治疗前相比缺血性ST段下降0.05 mV以上或T波倒置加深50%以上,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变为倒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效±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经χ2检验;组间有效率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皮疹、药物过敏及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以及血、尿等常规指标均未见异常变化。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全血黏度(mPa·s)全血高切(mPa·s)纤维蛋白原(g/L)对照组治疗前 5.98 ±0.49 3.51 ±0.34 3.59 ±1.06治疗后 4.19 ±0.40* 2.32 ±0.49* 2.96 ±1.08*观察组治疗前 5.95 ±0.42 3.49 ±0.39 3.56 ±1.02治疗后 3.38 ±0.39*# 1.95 ±0.38*# 2.04 ±1.08*#

3 讨论

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凝集黏附性增加、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的病理过程。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等抗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增加心肌供氧或减少心肌耗氧量来发挥作用,而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往往欠佳。因此抗栓治疗就成为UAP治疗的基础。

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红花经过现代工艺提取而制成的复方制剂。丹参活血化瘀,而红花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功效。相关文献报道[4]丹红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有效率>96.44%。药理研究认为,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长度和重量、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降低血脂和延缓动脉斑块的形成。氯吡格雷选择性地、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膜P2Y12受体结合,直接导致与之耦连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构象改变,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其并不影响环氧化酶活性,但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通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5]。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能明显的改善和控制UAP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UAP的发作频率,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1 李旭雯,谢正.氯吡格雷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9,11(7):699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7

3 王永利,徐丁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及治疗简述.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33

4 杨学林.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5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34

5 Vavuranakis M,Latsios G,Aggelis D,et al.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ASA plus clopidogrel versus ASA alone on early platelet activ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with elevated hight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soluble CD40 ligand levels.Clin Ther,2006,28(6):860

猜你喜欢
丹红稳定型氯吡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