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酒是杯什么酒

2012-05-24 06:04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2年6期
关键词:雄黄酒

文/任 红 编辑/罗婧奇

十多年前,归州的端午祭祀。桌案上,放着香火、雄黄酒和牺牲。祭祀人现已不在人世。 摄影/李风

2010年6月12日,端午临近,在杭州一一七社区,大人们在孩子的额头上点上雄黄酒驱灾避邪,保佑平安、健康。 摄影/梁臻/CFP

三千年前,中国人学会了发酵法;一千年前,中国人学会了蒸馏法。即使爱酒贪杯如中国人,在酿酒技术的革新创造上,也依然保持着习见的民族惰性。两千年的光阴,酒科技只不过才迈出了一小步。

与酒科技伴生的酒文化却保持着持续的烈度。无酒不宴,无酒不欢。几千年来,酒是中国人的知己——温暖着中国人的性灵,也麻醉着中国人的苦痛。微醺之于中国人乃是雅趣,酩酊之于中国人更是性情。

除了制作普通的酒,中国人还会以酒为溶媒,制做一些即酒即药的东西。这称之为药酒。《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而所谓“醪醴”,即是药酒。药酒似乎成为了酒科技的一门最重要的庞支。除夕要饮屠苏酒、椒柏酒;重阳要饮茱萸酒、腊酒、椒酒;而端午则要饮艾叶酒、雄黄酒等等。

旧时,建宁人家户户储有雄黄美酒。《千金方》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而《白蛇传》中,身怀六甲的白娘子一饮之下,竟然醉倒,现出真身,生生把丈夫许仙吓死了。

雄黄酒到底是怎样一杯神奇,或者说诡异的酒呢?

什么是雄黄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天然矿物,化学成分是AsS(硫化砷),晶体属单斜晶系的硫化物矿物。硬度1.5~2,密度3.5~3.6g/cm3。性脆,熔点低。雄黄产于低温热液矿脉、火山热液矿床,常与雌黄、辉锑矿和辰砂共生,并含有硅、铅、铁、钙、镁等杂质。雄黄还见于温泉沉积和硫质火山喷气孔的沉积物里。也偶尔发现于煤层和褐铁矿层中,为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硫化氢与含砷溶液作用的产物。

雄黄主产于湖南石门、浏阳,及贵州沿河、印江、三都和惠水等地,以石门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二硫化二砷含量达8%~93%。而石门,距离湖北宜昌不过178公里。

宋太常少卿直集贤院校正医书官掌禹锡奉旨编修《嘉祐本草》,其中“玉石部·雄黄本经”记载了雄黄。这部著名的官修医书中,比较权威地记录了雄黄的基本特征、使用范围、功效和产地,以及雄黄在前代医书中的记录沿革:

“雄黄,味苦、甘,平,寒、大温,有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疗疥虫,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肿,胜五兵。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悦润人面。炼食之,身轻,神仙。饵服之,皆飞入人脑中。胜鬼神。延年益寿。保中不饥。得铜可作金。一名黄食石。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阳,采无时。”

明陈嘉谟在所著《本草荃蒙》卷八“石部”中,也说到雄黄:

“坚顽作气,此名臭黄,不宜服饵。只治疮疡,辟精魅鬼邪。杀蛇虺虫毒。去鼻中息肉。破骨绝筋。除鼠瘘痔疽,积聚癖。”

林风眠,《白蛇传》。

左:与方解石共生的雄黄。

右:高品位雄黄。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雄黄具有“杀诸蛇虺毒”,或者说“杀蛇虺虫毒”的功能。如此说来,白娘子现出真身也就不足为怪了。照时人的看法,雄黄之于人非但是无毒的,而且还可以防病、治病,高品位的雄黄甚至还有助于养生和修行;但是对于蛇蝎妖孽而言,雄黄却是一种剧毒,即使如白娘子这般道行,虽然危及不到性命,却也足以克制她的法力,把她打回原形。

那么,雄黄酒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功能呢?科学解释是,雄黄是一种胃毒剂,蛇对它反应非常敏感;而乙醇作为一种稀薄剂,可以增强雄黄的挥发程度,所以加入酒精后的雄黄驱蛇效力更大。

明知饮下雄黄酒的后果,善良而多情的蛇仙,却依然喝下了这杯酒。作为观者,每在此处,都为其中深刻的爱情力量所打动。

为什么要在端午饮雄黄酒

西湖边的这出爱情悲剧令人扼腕唏嘘。人们恨法海的残酷,恨许仙的轻信,恨雷峰塔的坚固,却很少有人会因此怨恨协同作案的雄黄。每年端午节,人们依然要快快乐乐地饮雄黄酒,点额头王。

明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杭谚则云:“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那么,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一天饮雄黄酒呢?

相传屈原自沉后,人们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以防大夫遗体为鱼龙所食。一位老郎中则取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少顷,水面浮出一条龙。于是,人们将龙拖上岸来,抽筋剥皮,又以龙筋敷在儿童的手腕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的来历。

传说终归是传说,其中不免很多附会穿凿。端午节饮雄黄酒,自然另有隐情。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其最精确的时刻是午月午日午时。按照八卦理论,午代表的是离卦,象征的是火,那么端午这天,日在中天,阳气极盛。而端午之后,太阳的威力则要由盛转衰。

《礼记·月令》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这是说,农历五月里白天最长,但是阴气和阳气激烈争斗,生物半死半生。斗争的结果,必然是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而代表死亡的阴气开始上升。

是时,仲夏来到,蚊虫滋生,很多人会在五月患上疾病。古时卫生条件很差,科技水平不高,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病因和病理,就迁怒于月份。于是,无辜的农历五月,就成了既令人忧惧又不招人待见的“恶月”。

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端午之月,人们甚至遗弃当月出生的婴儿,认为他们是不祥的象征。东汉王充的《论衡·四讳》中说:“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端午节抹雄黄。

与这种杀婴行为伴生的,诸如出游避灾、采集百草、沐浴兰汤、佩戴丝带、祭祀瘟神、悬挂菖蒲、佩戴五毒香囊之类的习俗,也是出于恶月观念。那么,端午节饮雄黄酒,无疑也是因为同样的考虑。

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说雄黄:

“逐癖气。”

唐甄权所著的《药性论》,说:

“雄黄,金苗也。杀百毒,又名黄石……能治尸疰,辟百邪鬼魅,杀蛊毒。人配之,鬼神不能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济,毒物不敢伤。”

《唐本草》,说雄黄:

“块方数寸,明澈如鸡冠,或以为枕,服之辟恶。”

于是乎,有辟邪避疫功能的雄黄酒,自然就成了端午节饮料中的上上之选。

郑为人,中国画《端午》。杯中物即为雄黄酒。

雄黄到底长什么样

如何从各种不同的石头中,辨认哪一块是雄黄,哪一块不是呢?你会不会对着那些装满石头而不贴标签的中药箱茫然无措呢?你正待拣选出上等的雄黄,结果找出的材料却只能合做六味地黄丸,或者牛黄上清丸,你会不会这样自摆乌龙呢?

不过,别担心。你并不是“中药盲”的孤例。即使陶弘景这样的一代名医,也犯过相似的错误。他自说:“余最先见于使人陈典签处。捡获见十余片。伊辈不知此物是何等。见有挟雌黄,或谓是丹砂。”瞧瞧,陶名医根本就没见过雄黄,还差点就把雄黄错当作另外一味药。

那么,雄黄到底长什么样?

雄黄单晶体通常细小,呈短柱状,一般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块状。长期暴露于日光下会变为粉末状。板状解理良好。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呈淡橘红色,与辰砂相似,但辰砂的条痕颜色鲜红,呈油脂光泽。雄黄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细粉,手触之染指。微透明或半透明,晶面具金刚光泽。质较酥脆,易砸碎,断面红色至深红色,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其柱状晶体长短参差,粗细相伴,多方向生长,再衬上共生矿物白色方解石,色泽绚丽多彩。以块大、色红、质酥脆、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相对于现代化学家描述矿石的严谨和刻板,古代医生对雄黄的描述则显得风趣和人性得多了。

陶弘景说:

“好者做鸡冠色,不臭而坚实。若点墨及虚软者,不好也。”

《唐本草》说雄黄:

“块方数寸,明澈如鸡冠。”

陈藏器《本草拾遗》说:

“今人敲取中精明者,为雄黄;外黑者,为熏黄。”

倪朱谟《本草汇言》中引苏氏言,说雄黄:

“阶州接西戎界,出一种水窟雄黄。生山岩中有水流处。其石名曰青烟石、白鲜石,黄出其中。其块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栗,如豆,有孔窍,色深红而微紫。体极轻虚,而功用更盛。”

《水经注》说:

“零陵县西北,连巫山之溪。出一种明黄水雄黄。有神异。每冬月祭祀山神,鉴石深数丈。方采得之。故以溪水取名焉。但凡雄黄,色纯黄,似雌黄者,而无光明者。外有黄、中带青黑而坚硬者,曰熏黄。气臭者,曰臭黄,并不堪服食。”

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出雄黄的形态。在古代,雄黄分三等。一等雄黄,鸡冠色,无臭无味,色彩明亮,体质坚实;次等雄黄,纯黄色,或青黑色,无光泽度,叫熏黄;最末一等,虚软而臭,叫臭黄。

不过,雄黄在矿脉中时都是质软如泥的,但遇到空气即会变得坚硬,一般需要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绣品,雄黄阵。

良药,仙药,还是毒药?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内有三方用雄黄治疥藓。公元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有烧雄黄杀虫的记载。在漫长的医药历史过程中,雄黄一直是被视为一味不错的良药。打开中医典籍,以雄黄为主材,或为配料的中药单方大约有几十个。

比如《苏氏方》就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个药方,说:“治虫毒,蛊毒。用雄黄、生明矾,各等分,端午日研,化蜡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热水送下。”这也印证了端午采百草的辟邪传统。人们认为端午之日采集的百草,是一年中药效最好的百草。由此可以推断,人们大概也认为端午之日制作的雄黄药丸,也是药效最好的。

那么,雄黄到底能治什么病?

《本草经疏》说:

“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疮请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面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具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陈藏器《证类本草》说:

“主恶疮,杀虫,熏疥疮蟣虱,及和诸药熏咳。”

《日华子本草》说:

“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伤咬”。

《本草纲目》说:

“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

由此可见,雄黄的适用症,基本能概括为:痈疽疔疮;走马牙疳;喉风喉痹;疥癣;缠腰火丹;湿毒疮;痔疮;蛇虫咬伤;虫积;惊痫;疟疾;哮喘;等等。

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雄黄被当作良药之前,它一直被当成仙药。

陶弘景说:“炼服雄黄法,皆在《仙经》中,以铜为金,这次出《黄白术》中。晋末以来,氐羌皆纷扰,此物绝不复通,人间始有三、五两,其价如金。”

抱朴子说:“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者,乃可用耳。其但纯黄至雌黄色,无光者,不任作仙药。”

苏氏说:“色深红而微紫。体极轻虚,而功用更盛。丹灶家尤贵重之。”

陈嘉谟说:“擂细水飞,作散为丸,任凭酒服。炼服飞入人脑中。年深月久,身轻神仙。出路配之,鬼神不近。有孕带者,转女为男。又可点红铜为金,甚为丹灶家所重。一说,雄黄千年化为黄金。又云,雄黄以草药伏住者,炼成之,胎色不移,若制成药并添得者,上可服饵,中可点铜镀金,下可变银成金也。”

小小一块雄黄,原来竟受到如此的赏识。那些身兼化学家、养生家和炼金术士三重身份的古代中国人认为,长期服用上品雄黄酒,能够距离羽化登仙的境界更近一步。而如果长期佩戴雄黄,则会百毒不侵,鬼神不近。更离奇的是,雄黄还能让怀了女孩的孕妇生出儿子来。并且,雄黄还能点铁成金,历经千年之后,自身也会变成黄金。

甚至,我们还在明代剧作家、养生家高濂的笔记《遵生八笺》中都看到这样的条目,现摘录如下:

【服雄黄三法】透明雄黄(三两,闻之不臭,如鸡冠者佳),次用甘草,紫背天葵,地胆,碧棱花(各五两)四味为末,入东流水,同雄黄煮砂罐内三日,漉出,捣如粗粉,入猪脂内蒸一伏时,洗出,又与豆腐同蒸。

【去三尸灭百虫美颜色明耳目雄黄丸】用雄黄透明如鸡冠,不杂石,捣罗二两。松香采明净纯白者,水中煮一二炊,将浮起者取用,如前法。上二物和匀,杵为丸,弹子大,每早酒下一丸。服十日,三尸百虫自下去。人面紫黑气色皆除。服及一月,百病自消,常须清净,勿损药力。

点雄黄。

然而,“是药三分毒”。随着时间的推演,中医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雄黄的危险。他们开始越来越谨慎地使用,并且对雄黄的毒性的判断,也从无毒,慢慢变成了微毒,甚至大毒。

缪氏说:“此药体属金石,性坠气悍,虽能杀百虫,及傅疥藓恶疮疔肿,辟鬼魅邪气,在所必用。然而燥烈有毒。外用易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耳,中病即已,毋尽剂也。前古称之炼食之,延年益寿,轻身神仙,此唐间方士,托伪神农之言。妄诞欺世之语,不可信从。”《本草纲目》也说:“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甚至,医生们还给出了解雄黄之毒的单方,即可用防己3钱;或生甘草1份,绿豆2份,煎浓汁频服,也就是陈嘉谟《本草荃蒙》所说的“防己解之”。

那么,雄黄为什么会有毒呢?雄黄的毒性又来自于何处呢?

事实上,雄黄和砒霜只有一步之遥。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而二硫化砷遇热则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致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大家是否记得,《水浒传》里潘金莲用砒霜害死武大的惊人一幕呢?砒霜还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会致使粘膜溃烂、出血;也会破坏血管,引起出血;还能损害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

雄黄本身也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还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特别是孕妇,更不能服用,更别说指望着用这味药来“转女变男”了。

所以,雄黄美酒也是一杯毒酒。饮用雄黄酒,不但是蛇仙,便是人类,也有危险。

猜你喜欢
雄黄酒
过端午
雄黄酒
雄黄酒
端午有感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端午的雄黄酒
喝雄黄酒过端午
端午帖
劝君莫饮雄黄酒
切莫乱饮雄黄酒

中国三峡2012年6期

中国三峡的其它文章
汨罗江畔吊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