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忠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长垣 453400
缺血性脑卒中即为现代医学的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如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丧失及失语等[1]。相关报道指出,我国每年因脑血管疾病死亡150万人[2]。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在治疗方面仍无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2月对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4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2月收治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4岁,平均(63.4±6.7)岁;属于首发32例,再发8例。相关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1例,伴有冠心病13例,失语25例,口眼歪斜17例。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
所以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基本方:黄芪50~100 g、赤芍 15 g、川芎 15 g、当归 15 g、地龙 30 g、桃仁 15 g、红花15 g。加减:肢体麻木或偏废加桑枝、木瓜、蜈蚣、丝瓜络;痰涎壅盛加南星、桔红、竹沥、半夏;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僵蚕;失语或语言蹇涩加菖蒲、远志;血瘀甚加丹参、鸡血藤、水蛭;气虚加人参。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蝮蛇抗栓酶0.5 U加0.9%NaCl 2 500 mL,每天1次,静脉滴注,21 d为1个疗程。依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判断是否接受第2、3、4疗程的治疗。
(1)症状、体征、功能的改变。(2)血液流变学变化。检测指标包括:血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沉。
痊愈: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基本恢复或消失,生活可自理;血液流变学、血脂各项指标下降或复常。显效: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显著好转;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部分下降或近正常。好转:半身不遂有改善,肌力有所增强,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好转;血流变学和血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无效:症状血流变及血脂无变化。
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11例(27.5%),显效15例(37.5%),好转10例(25.0%),无效 4例(10.0%),总有效率为 90.0%(36/40)。
本组患者治疗完成后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血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变化(s)
表1 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变化(s)
观察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全血比黏度高切(mPa·s)全血比黏度低切(mPa·s)全血还原黏度高切(mPa·s)全血还原黏度低切(mPa·s)血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mPa·s)红细胞电泳时间(s)纤维蛋白原(g/L)血沉(mm/h)血沉方程K值7.52±1.05 15.35±4.32 13.76±1.86 32.29±8.32 48.47±7.55 1.91±0.18 19.26±2.25 4.89±0.89 18.86±12.26 87.35±54.32 5.96±1.01 10.96±3.45 11.24±1.28 21.25±6.86 44.32±3.76 1.71±0.10 15.35±1.48 3.65±0.54 18.92±11.95 89.21±55.69<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随血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4-5]。现代医学实验指出,桃仁具有降低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的作用;红花能改善全血红细胞变形、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及全血黏度的作用;川芎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及黏附性、抗栓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当归具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降低全血黏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赤芍具有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当归具有抗栓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益气具有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6];全方共奏培本扶正、活血化瘀之功。
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治疗完成后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血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中西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同时恢复神经的功能,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Or TC,Yang CL,Law AH,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constituents from Ligusticum chuanxiong and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ction on microglia[J].Neuropharmacology,2011,60(6):823-831.
[2]关少侠,谌剑飞,雅辨玲.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风证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1):41-42.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79-380.
[4]Edvinsson L.Cerebrovascular angiotensin AT1 receptor re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emia[J].Trends Cardiovasc Med,2008,18(3):98-103.
[5]刘雪君,王晓萍,李妍怡.中风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4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11,24(4):52-53.
[6]Xiang J,Tang YP,Wu P,et al.Chinese medicine Nao-Shuan-Tong attenuates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by inhibiting apoptosis in a rat model of stroke[J].JEthnopharmacol,2010,131(1):17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