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越
如果不是与苹果有关,一个简单的商标权侵权案件很难会引起全国的关注。
去年,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苹果公司与唯冠科技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最终以苹果一审败诉而暂时告一段落。今年,这两家企业重开战火,热闹非常。
一场“蹊跷”的案件
在苹果的“果粉”眼里,iPad就是苹果的产品,怎么商标一下子又变成别人的了?声称商标所有权人的唯冠在这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商标法遵循的原理基本都是“注册在先”,即谁先注册了这一商标,谁就拥有这一商标的权利,这也才有了“中国百年老店的商标被国外知识产权机构抢注”的事件。
成立于1995年的深圳唯冠公司在2001年取得了“iPad”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唯冠的主营业务是显示器等。此后,2001年到2004年,深圳唯冠的母公司台湾唯冠分别在欧盟、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共计获得8个iPad相关注册 “商标专用权”。
但苹果方面不想对iPad名字有所更改,于是一家英文名称为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imited(以下简写为IP)的公司于2009年8月11日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
2009年12月23日,IP公司与台湾唯冠公司签署协议。协议第一条约定:台湾唯冠以35000英镑对价向IP公司转让包括涉案商标在内的共10个商标。
此后,2010年4月7日,IP公司与苹果公司签署协议,转让所有其取得的iPad商标相关权益。同时,苹果公司和IP公司向中国商标局申请大陆iPad商标的转让过户,被中国商标局驳回。
然而,就在按照中国法律iPad商标权属并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苹果公司在其生产的平板电脑产品上使用“iPad商标”,并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市场销售了上述商品。
而此时的唯冠,由于债务问题纠缠被外界认为要进入破产边缘。和君创业公司临危受命,担任了唯冠科技的债务重组顾问。然而,和君创业发现唯冠科技几乎没什么值钱的资产,仅有iPad商标最有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4月,深圳唯冠获悉苹果公司销售标有“iPad商标”的平板电脑的消息后,向苹果公司提出深圳唯冠為涉案商标的真正权利人,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封杀行动
让苹果始料未及的是,在2011年底苹果深圳案件一审败诉,之后全国多地工商部门开始与唯冠方面联系,希望唯冠提供“iPad商标”被侵权的证明,以对苹果的侵权行为进行工商查处。
在iPad销售渠道遭全面封杀的同时,如果终审维持了原判,苹果公司除了要对唯冠进行巨额的商标侵权赔偿之外,可能还会面临巨额的罚款。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
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苹果iPad系列平板电脑累计在中国销售了362万台。按照均价每台3000元计算,苹果公司在中国iPad系列产品营销至2011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了108亿元人民币。若败诉,工商局对iPad的最高罚款可以超过300亿元。
iPad的渠道危机
因为深圳唯冠的一纸诉状,苹果iPad在大陆遭遇了下架令,上海、深圳、江苏、北京等多地工商对iPad进行下架处理。直到2月23日,上海浦东法院驳回深圳唯冠要求责令苹果停止销售iPad平板电脑的申请,禁售令暂时解除。不过,iPad的渠道危机并未过去,因为iPad商标最终归属还有待最后的判决,一旦苹果败诉,iPad将再次面临禁售及下架问题。
虽然禁售令已暂时解除,但iPad的经销渠道并未完全复原。
2月28日,在苹果授权经销商广州市微歌电脑有限公司百脑汇店里,货架上没有摆上iPad产品,只有几台样机摆在柜台上,形单影只。“我们有货卖,但是不敢摆出来。”一位销售员心有余悸地说,在前几天位于百脑汇隔壁的广州太平洋电脑城有个店铺被工商搜走了4台iPad2。
而商标纠纷案也让iPad的销售受到影响。“由于商标纠纷案以及iPad3即将上市的预期,目前我们进货量很少,部分iPad型号产品已经断货,公司以销售库存产品为主。”位于广州百脑汇的苹果授权经销商一丁苹果的一位员工说。而电商1号店上的苹晶数码专营店相关人员也表示,“不少型号已经缺货,而且货源不好找”。
不过中国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目前在商标权归谁所有还没有判决的情况下,iPad产品还在正常生产,渠道上并没有出现断货、紧缺等情况,而部分门店出现的缺货问题是因为该授权经销商在商标归属处于不确定状态下,只得选择少进货。
“我们直接向苹果上海公司下订单,一般是提前4到8周向苹果报一次计划,然后苹果上海公司根据供应量告知我们货源是否充足。但有时候是反过来,苹果告诉我们它有多少货源,然后再让我们下订单。”上述华盛通信人士表示,商标纠纷案出来后,对其进货、销售并没有实质性影响,主要影响的还是在产能方面。
“我们并不担心判决结果,相信苹果公司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渠道是一个链条,苹果是我们这个链条上的顶端,这个事情由它摆平。而我们真正担心的是这个事情的直接影响,即当地工商、税务部门以多种方式来查处。”一位经销商表示。
不可否认,如果iPad商标权最终没有判给苹果公司,那么苹果使用iPad商标就构成侵权,到时渠道可能将面临一场动荡。
苹果的失误
这次苹果遭受如此大的麻烦,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没有做好前期的商标保护。不知道是不是过于相信自己的保密手段,这次负责苹果商标转让的律师们前期功课做得十分不合格,在一开始甚至没有做好基本的调查,了解相关商标的确切归属。同时苹果与台北唯冠签署的协议也过于简略,没有规定具体的转让细节。
同时作为中国区商标的持有公司,深圳唯冠居然没有签署合同。而事实上,商标转让是一个要式行为,必须要商标权人的参与才行。所以台湾唯冠无法代表深圳唯冠卖出商标,也不能代办商标转让手续。这些本来都是事先应该做足的最基本功课,何况涉及的还是公司的核心产品。正如苹果唯冠一审败诉时法官指出的,“本院认为,原告要商业获取他人的商标,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应当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商标权利人订立商标转让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商标转让手续。”
实际上,每一次的商标纠纷背后都是企业对于自己公司品牌保护意识的不足。柳传志当年在联想更换名称的发布会上就说,公司刚刚建立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去海外发展的事情,所以也没去注册商标。
其实iPad商标不是苹果在华遭遇的第一场商标纠纷,此前因为iPhone商标苹果已经出过一次血。早在2002年,苹果公司就向中国商标局提交了iPhone商标的注册申请,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商标的类别居然只包括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而未涵盖电话和移动电话类。结果到2004年,汉王针对电话机、手提电话、可视电话等商品申请了iPhone商标,并获得注册通过。
由于这个让人十分不解且低级的失误,导致苹果的iPhone手机在2007年发布后迟迟无法进入中国。直到2009年7月18日,苹果与汉王达成协议,向汉王支付了3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90.46万,才最终拿回了这个宝贝商标。
在商言商,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财产权,也是除关税、专利外非贸易性壁垒之后的又一种市场竞争策略。企业在做规划时就应该对自己的商标保护作出一定的预判,假如是自己看重的商标,完全可以提前注册或者通过代理人完成交易。如果这样做了,即便有抢注也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麻烦。而苹果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西方企业,更应该熟悉和重视市场规则。如果连自己核心产品的商标都没有做好周密的保护计划,那就只能面对现在这样尴尬的局面。
iPad3要来了
当商标纠纷案撞上即将上市的iPad3,事情变得更为复杂。
市场一度传言:禁售风波将造成饥饿营销,并导致经销商囤货,但事实截然相反:目前很多经销商都在对iPad2进行“清货”行动,因为iPad3要来了,这意味着iPad2将迎来一轮降价,经销商要尽快出货保值。
虽然iPad3上市日期还未最终确定,但是经销商已经开始为渠道上的新旧货换代做准备。“我们刚刚内部开会通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苹果iPad3将于四五月份在国内推出,而按照苹果历来推新品的做法,新品iPad3出来后旧款每台要降价1000元左右。因此,如果经销商囤货过多,将面临巨大损失。”五星河南公司市场部相关人士告诉媒体,公司根据这一情况正在制定相应的备货计划,这主要是由于苹果不会对经销商库存进行价保。
“在预期iPad3即将上市的情况下,经销商要赶快把库存清掉,宁可断货、少卖,也不愿意新款上市后亏损。”华盛通信人士告诉媒体,最近向苹果公司报进货计划的经销商并不多。
按照以往苹果新品的上市进程,中国并不在首批销售范围内,预计这次也不例外。如果由于商标案而导致iPad3延迟进入中国,那么渠道上长时间的缺货、少货状态将使正规渠道的经销商受到伤害。
渠道之乱或将加剧
无论是商标纠纷导致的禁售、下架风波,还是iPad3可能延迟上市的问题,都将让iPad产品的水货更加泛滥。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苹果iPad系列平板电脑累计在中国销售了362万台,苹果iPad在中国国内平板电脑销售量中占比超过70%。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表示,去年二季度水货渠道的销售额占市场份额50%以上,去年三季度略有下滑,但也在30%-40%。如果行货渠道被封或者较长时间处于缺货状态,那么水货渠道将会大大受益。
“国内很多打着苹果旗号的店都不是苹果的授权经销商店,这些店大多卖水货。而一些拿到苹果授权的经销商店里有混杂着水货卖,有些授权经销商也因此被苹果取消了经销资格。”一位苹果经销商告诉媒体,这已是行内公开的秘密。
而如果因商标纠纷案而导致iPad3在国内上市延迟,那么无疑将给水货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孙培麟认为,“国内水货渠道都会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暴利:在之前的iPad产品发布中,中国大陆并非首批上市的地区……从目前现状来看,这次iPad3可能会由于商标纠纷延后较长时间上市,这个时期中水货将成为用户购买的主要渠道,因为卖家会快速抬升价格。”
据了解,在以往苹果产品新旧交替的时候,由于国内新产品上得没有国外快,所以美国、加拿大版本的水货会大量涌入国内。
水货对厂家来说并无多大影响,因为都是工厂出来的货,但是这却会让正规渠道商很受伤。虽然大多卖得好的产品都有水货,但由于苹果不是一家对渠道精耕细作的销售型公司,所以水货问题更加严重。
iPhone也陷入纷争
国内有关苹果公司的商标纠纷正从iPad蔓延到iPhone。因为产品热卖,中国可以说是苹果公司的福地。不过最近在这块福地,苹果公司却因为商标使用权益而大伤脑筋。iPad商标归属还没有定论,iPhone的使用权却又陷入纷争。这次向苹果发出挑战的是来自浙江义乌的灯具商人蔡先生。
2010年,蔡先生委托义乌市徐杰商标事务所的负责人徐杰,为其申请注册照明、加温、蒸汽等设备装置的“iPhone商标”。尽管申请注册的类别苹果公司并未注册过,但苹果公司还是在公示的最后时刻,要求对方撤销申请。在徐杰看来,苹果的这种做法让人难以理解:“他们表现的态度是‘申请是他的,不申请也是他的‘他不申请,我们也不能申请,他们这样太霸道了。”
徐杰代表其代理人宣布,已经向商标主管部门递交了异议答辩,正式向苹果公司发难,有关这次争议的结果,徐杰表现得非常自信:“我们已经如期递交了异议答辩。就是苹果公司的异议材料我们也会展示出来。”
现在国内中小企业经营者都明白苹果这块金字招牌对自己的意义,为了企业发展,在不违反国内法律的前提下,能搭上大品牌的顺风车何乐而不为?不过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就对近期发生的“傍名牌”现象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种行为尽管从短期来看有利于企业获利,但也为企业未来埋下不稳定因素,甚至是推倒重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种方式在初期可能比较有效,但是对于企业长远来讲,商标的纠纷,法律风险迟早会爆发,比如乔丹体育的例子,就属于比较典型的案例。对于这些企业来讲如果说抢注商标,一定要意识到中间面临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商标被拿回之后,品牌代价会非常高,可能需要重新树立这个品牌,代价是非常大的。”
有关iPhone商标权益的争夺才刚刚开始,蔡先生的代理人徐杰就对争夺战表现出强烈的信心,他表示, iPhone是否为“驰名商标”,是这次灯具能否披上iPhone 外衣的关键所在。按照他的说法,在蔡先生申请“iPhone商标”时,苹果公司的手机产品在国内并非“驰名商标”。
徐杰说,“它现在要另立这个驰名商标是很困难的,因为2002年注册下来的商标,是没有手机这个产品的。所以它虽然提供大量的手机宣传、广告,但是商标注册证都没有,你怎么认定手机驰名商标呢?在异议书里要求这个商标是驰名商标,所以对我们业内来说说是很好笑的。”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指出:“近年来跨国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面临的商标纠纷越来越多,恰恰反映了大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重视,结果给自己带来烦恼。”赵占领还认为,“中小企业或个人利用知名品牌为自己谋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你比如说像iPad商标在当时转让时,跟工作失误有直接关系;而iPhone呢,苹果当时只注册了45类商标中的27类,另外18类没有注册,结果导致现在纠纷的发生。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国内的一些企业和个人有关,这些企业和个人通过抢注名人名牌企业的商标来待价而沽,另外一种方式把这些商标用于企业自己的推广,企业自己产品的宣传,短期内获得利益。这两种情况是目前越来越多商标纠纷发生的很重要的原因。”
知识产权竞争左右IT业格局
其实这场在中国上演的知识产权纠纷,只是苹果公司目前在全球与各个竞争对手展开商标专利大战的一个缩影。
就在2月6日,苹果公司刚刚在德国与摩托罗拉公司关于iPhone、iPad的专利纠纷达成和解,在此之前,因为涉嫌侵犯摩托罗拉技术专利,苹果公司的产品一度在德国禁售;而在澳大利亚,苹果公司正加紧对三星公司展开侵权诉讼,以报自己在美国的专利诉讼战中输给三星的“一箭之仇”。
为何各大手机厂商之间频发专利诉讼大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荣曾表示,近几年苹果、三星、HTC、谷歌等业内巨头之间就智能手机展开激烈竞争,其中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领域的争夺与诉讼,成为各大企业之间搏杀的主要方式。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认为,知识产权诉讼本质是商战的工具,通过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及产品所有权的争夺,诉讼方一方面能够了解对手的实力,另一方面还能直接以侵权、禁售等法律裁决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
曾专题研究过IT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方立维表示,对于日新月异的IT业来说,对知识产权产品的占有和保护,成了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像去年谷歌对摩托罗拉的收购、苹果巨资购买加拿大北电的通信专利,都是为了保持专利技术优势展开的并购。”
可以预见,在产业格局、市场地位尚未完全确定前,类似唯冠与苹果争夺iPad商标权的知识产权纠纷,将会在公众视野中不断上演。
爱马仕中文商标被抢注
三十多年前,“爱马仕”在中国注册英文“HERMES”商标,却迟迟没有注册中文商标。三十年后,当他们看到“爱玛仕”被某制衣公司注册后,找到商评委要求撤销被拒。
“爱马仕”以自己的中文商标属于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为由,将商评委告上法庭。据悉,法院维持商评委的决定,“爱马仕”今后在国内的衣物市场上,将遭遇“爱玛仕”。
Facebook在中国抢注60余个商标
与苹果公司卷入iPad商标侵权纠纷不同,另外一家知名美国公司Facebook未雨绸缪,虽未进入中国,已开始着手抢注中文商标。
Facebook的行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恶意抢注商标的情况越来越多。
据中国国家工商管理局的官方信息显示,Facebook聘请了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代理注册商标,在中国境内申请注册的各类商标规模高达60余个,最早一项于2006年3月30日就提出了申请。
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表示,Facebook目前申请的商标类别较多,商标包括THEFACEBOOK、FACEBOOK、脸谱、面书、飞书博、飞思簿、费司布克、菲丝博克等60多个。但是由于其中的一部分已被中国国内用户抢注,包括“脸谱”、“脸书”等最流行的商标,因此部分申请被驳回,有些虽然还在申请中,但最终的商标也不一定归属Facebook公司。
而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2001年进驻中国市场时,申请注册了四百多个商标,并对其中一些长期无人使用的商标申请了撤销商标权。温州庄吉集团的“GEORGE庄吉及图”商标就因此遭到撤销申请,此后双方历经长达7年的司法程序,沃尔玛甚至将商标局告上法庭。虽然最终沃尔玛未能取得该商标,但其对于公司商标的保护意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