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原理与特性

2012-05-22 02:57孙志光
商品混凝土 2012年9期
关键词:水泥石钢纤维耐久性

孙志光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97)

1 引言

在结构工程向大型化、复杂化和功能化发展的趋势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高强度等级未能解决混凝土低拉压比问题,通常以提高配筋率的方式加以弥补。高配筋率增大了浇筑施工难度,同时,钢筋约束条件下混凝土收缩应力加剧开裂,加剧外界侵蚀介质渗入,降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此外,对于高强混凝土,骨料—水泥石界面过渡区仍然是降低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主要薄弱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上世纪末由法国布伊格(Bouygues)公司基于“高致密水泥基均匀体系”(DSP)模型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原理,以水泥、硅粉、石英砂(400~600μm)、高效减水剂和钢纤维等为主要组成材料,在凝结硬化过程中,配以施压、热处理等养护制备工艺,研发了一种超高强、低脆性和耐久性优异的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RPC)。

虽然 RPC 的研究与应用尚不足二十年,但其兼具了钢材强度大、韧性高和混凝土耐火、耐腐蚀性强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工程材料领域研究热点之一[1,2]。本文通过分析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基本原理,明确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特征,针对RPC 的工程应用性能,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

2 基本原理

通常混凝土是由砂、石、水泥、水、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六相配制的复合材料,其中水泥石—粗骨料界面过渡区具有 Ca(OH)2结晶粗大和孔隙率高等特点,表现为应力集中、粘结力低,成为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界面过渡区结构特征是实现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RPC 通过剔除粗骨料,提高胶凝材料活性,优化颗粒密堆积结构,能够减小内部缺陷,从而获得优良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2.1 剔除粗骨料,提高均匀性,减少缺陷

对于固体材料,通常理论强度约为弹性模量的 0.1~0.2倍,但实测值仅为弹性模量的 (0.1~0.2)×10-3倍,相差甚远,其原因在于材料内部结构存在大量缺陷。在新拌混凝土阶段,骨料表面聚集水膜,硬化混凝土局部孔隙率显著增大,此外,泌水也使骨料下表面形成水囊,结构混凝土未承受荷载作用情况下,界面过渡区便充满微裂缝。由于水泥石与骨料的弹性模量存在差异,当应力和温度变化时,水泥石和骨料变形量不同,水泥石—骨料界面出现剪应力和拉应力,诱发微裂缝。随着应力增加,微裂缝不断扩展,逐步延伸至水泥石,最终导致水泥石断裂。提高 RPC 材料的均匀性是消除混凝土固有缺陷的有效方法,主要途径如下:

(1)降低骨料粒径和含量,改善结构均匀性。

国外研究表明,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微观裂缝宽度与骨料粒径呈正比关系[3]。剔除普通混凝土粗骨料(通常最大粒径为 9~80mm),仅以石英砂作为细骨料,使骨料粒径减至约2%,荷载作用、收缩和高温养护等因素引发的微裂缝宽度显著减小,改善了界面过渡区结构特征,材料宏观性能提升。

相比于石英砂间隙,水泥浆体积富余度比约为 120%,石英砂无法形成骨架结构,在浆体收缩过程中,石英砂随浆体移动,有效减小了石英砂与水泥石间开裂倾向[3,4]。

粗骨料与水泥石弹性模量比约等于 3,以致粗骨料与水泥石形变特性不一致,界面过渡区易形成微观裂缝。RPC 骨料与水泥石的弹性模量之比在 1~1.4 之间,形变一致性显著提高。

(2)改善浆体水化微观结构,强化骨料—水泥石界面。

大掺量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硅粉)是 RPC 配制的主要特征之一,硅粉具有三个作用:① 优化密堆积结构,提高密实度;② “滚珠效应”可提升流变特性;③ 高火山灰活性,与 Ca(OH)2发生二次水化反应,细化 Ca(OH)2晶体尺寸,优化 Ca(OH)2取向排列;降低 C-S-H 凝胶钙硅比,提高浆体强度,强化界面过渡区。

RPC200 物理力学性能演变发展规律研究表明硅灰最佳掺量为 25%~35%[5],火山灰效应分析发现 RPC 中硅灰增强作用极高,高温养护条件下,强度贡献率约为 40%。

此外,硅灰有益于提高钢纤维与水泥基基体间粘结力,何峰等研究表明掺入 20%~30% 硅灰可使钢纤维与基体界面粘结强度达到峰值[7-11]。

2.2 提高堆积密度

大量研究表明优化颗粒级配,采用多级粒径分布,堆积密度最优时,材料内部微观缺陷最少。应用流变学和密堆积结构优化理论来决定高效减水剂最佳掺量。改善拌合工艺,使拌合物组分分布均匀、流动性优良。在凝结过程中,对RPC 材料施压养护,可以使内部气体和自由水排出,消除部分收缩孔隙,降低孔隙率,进一步提高密实度[12]。

2.3 高温养护改善水化微观结构

RPC 材料的水化微观结构特征受养护温度的显著影响。Marcel Cheyrezy 的研究表明 20℃ 养护至 28d 龄期,C-S-H 凝胶链短,火山灰二次水化程度低;水化结构决定于高温养护和加压状态,火山灰反应在 200~250℃ 之间时加强,提高养护温度可增加 C-S-H 凝胶链长[13,16,17]。硅粉反应活性依赖于高温养护和持续时间,养护温度是水化微观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14]。

研究表明,在 20~90℃ 常压养护条件下,RPC200 水化产物呈无定形态,提高养护温度,火山灰二次水化效应加强,100nm 以上孔体积降低,孔结构细化。在 250~400℃ 压力养护条件下,RPC 800 水化产物 C-S-H 凝胶脱水,生成硬硅钙石晶体。

2.4 复合钢纤维,提高韧性

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无纤维 RPC 仅具有高强度,但韧性未有明显改善。基体和纤维属两类材料,钢纤维使 RPC 成为各向异性材料,纤维可以阻滞水泥基料在荷载裂缝扩展。在承受荷载前期,以水泥基基体受力为主,钢纤维约束水泥基体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伴随荷载增大,基体逐渐开裂,一部分基体退出工作,横跨裂缝的钢纤维继续承受荷载作用,破坏荷载提高。超过极限荷载后,裂缝继续扩展,钢纤维不断拉断或拔出,过程中承载能力缓慢下降,荷载—位移曲线包络面积增大,断裂能、断裂韧性和裂缝张开位移提高,材料破坏呈现出延性[18]。

钢纤维对 RPC 增强作用程度与钢纤维材质、数量、形貌、分布方向以及与基体粘结力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钢纤维增强作用与直径呈反比;一定范围内,与钢纤维掺入量呈正比,且对抗弯强度作用远高于抗压强度,但过量掺入钢纤维,将降低 RPC 工作性。因此,应综合考虑 RPC 工作性和力学性能进行钢纤维掺量设计。通常,RPC 钢纤维直径为0.15~0.18mm,长 3~12mm,掺量为 2%~6%(体积)比较合理。

3 性能特点

RPC 抗压强度为 200~800 MPa,抗拉强度 25~150 MPa,断裂能高达 30 kJ/m²,是一种超高力学性能混凝土。目前,工程界通常将 RPC 材料划分为 RPC200 和 RPC800 两个强度等级,前者采用蒸汽养护,后者采用高温高压养护。RPC200、RPC800、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对比见表 1[1,4],可以看出:相对高强混凝土(HSC)和普通混凝土(NSC),RPC 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断裂能均有显著提升,韧性得以优化。

表1 RPC200、RPC800、HSC 与 NSC 的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图1 给出了 RPC 和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 Concrete,HPC)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19],分析可知 RPC受压构件的抗压强度和变形性能远优于 HPC。钢管约束和预应力进一步提升了 RPC 抗压强度和延性,明示了 RPC 材料更为高效和合理利用途径。

图1 RPC 和 HPC 抗压强度-应变全曲线

严酷服役环境下,耐久性是衡量材料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RPC 的抗渗性、抗侵蚀性、抗冻性和耐磨性等方面[20,21]。

优良的孔结构使 RPC 材料具有低渗透性、高抗侵蚀介质渗入性能和耐磨性,表 2 给出了 RPC 与其它几种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的比较[22]。

4 工程应用

表2 NSC、HPC、RPC 耐久性对比

近年来,国内外对 RPC 材料进行了多领域应用探索。加拿大魁北克省利用 RPC 材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公路桥——Sherbrooke 桥,其采用 RPC 钢管桁架结构,单跨跨径 60m,桥宽度 4.2m。桥面板厚度 30mm,间隔 1.7m 设置加强肋,加强肋高 70mm。桁架腹杆采用直径 15cm、壁厚 3mm 不锈钢管,内部灌注 PRC200,下弦采用 RPC 双梁。常规预制件长 10m、高 3m,现场后张预应力拼装。图 2~4 分别给出Sherbrooke 桥的设计示意图、实景图和上部结构[18,23]。

图2 Sherbrooke 桥设计示意图

图3 Sherbrooke 桥实景图

图4 Sherbrooke 桥上部结构形式

法国拉法基公司率先将 RPC 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商业化,该产品成功应用于和平桥主跨结构(图 5)。和平桥具有建设速度快,自重轻的特点,标志着 RPC 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新的高度[18]。

图5 和平桥全景图

此外,美国已建成直径 18m 的 RPC 无钢筋圆形屋盖,施工工期缩短至普通钢结构的 1/3,澳大利亚已建成第一座RPC 公路桥——Shepherds Creek Road Bridge,法国成功制备了 RPC 核废料容器,葡萄牙利用 RPC 材料建造防护堤等海防结构,日本利用 RPC 预制箱梁建成了 Sakata-Mirai 步行桥。由于优异的抗腐蚀性和抗渗性,RPC 在压力管道和下水道等领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我国 RPC 材料的工程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高速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五环等工程中已有推广应用。

5 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 RPC 材料性能和工程应用性能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总体而言,RPC 研究和应用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亟需完善:

(1)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与检验等标准缺失。

由于缺少材料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与检验等标准,RPC 取材、设计和制备等工艺过程无规范可依,针对 RPC性能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的缺失,以致不同单位制备的同种RPC 材料性能差异较大。

(2)RPC 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滞后。

目前,国内外未有 RPC 结构设计通用标准规范,设计方法以普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RPC优异性能的发挥。因此,深入研究 RPC 材料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构建针对 RPC 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规范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收缩大,且不易现场浇筑。

低水胶比、高胶凝材料用量和高温养护等因素导致 RPC收缩量大,同时给现场浇筑施工造成一定困难。

(4)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过高。

大掺量的钢纤维、硅灰和高效减水剂,高品质原材料和复杂的制备工艺,以及特殊的成型和养护等因素,使 RPC 材料的生产成本过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1]覃维祖.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J].工业建筑,1999, 29(4): 16-18.

[2]阎培渝.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发展与现状[J].混凝土世界,2010,(15): 36-41.

[3]F de Larrard, T Sedran. Optimization of 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 by the Use of A Packing Model.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4, 24(6).

[4]Bonneau O, Poulin C, Dugat J, et al.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oncrete International, 1996,18(4): 47-49.

[5]Olivier Bonneau, Christian Vernet, Micheline Moranville,Pierre-Claud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ranular packing and percolation threshold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0, (30): 1861-1867.

[6]何峰,杨军平,马淑芬.硅灰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性能的影响[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 27(1):77-80.

[7]何峰,黄政宇.硅灰和石英粉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贡献的分析[J].混凝土,2006 (1): 39-42.

[8]Yin -Wen Chan,Shu - Hsien Chu. Effect of Silica Fume on Steel Fiber Bond Characteristics in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4(34): 1167- 1172.

[9]Yin-Wen Chan and Shu-Hsien Chu. Effect of silica fume on steel fiber bond characteristics in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4, 34 (7): 1167-1172.

[10]Whiting D A, Detwiler R J, Lagergren E. Cracking tendency and drying shrinkage of silica fume concrete for bridge deck application. ACI Materials Journal, 2000, 97(1): 71-77.

[11]Helene Zanni, Marcel Cheyrezy, Vincent Maret,et al.Investigation of Hydration and Pozzolanic Reaction in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PC).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6,26(1): 93-100.

[12]Pierre Mounangaa, Abdelhafid Khelidja, Ahmed Loukilib,et al. Predictiong Ca(OH)2content and chemical shrinkage of hydrating cement pastes using analytical approach.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4, 34 (1): 255–265.

[13]Helene Zanni, Marcel Cheyrezy, Vincent Maret, et al.Investigation of Hydration and Pozzolanic Reaction in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PC)Using Sinmr.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6, 26(1): 93-100.

[14]Samuel Philippot, Sylvie Masse, Helene Zanni, et al. Study of Hydration and Pozzolanic Reactions in Reactice Powder Concrete(RP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996, 14(7): 891-893.

[15]Masse S., Zanni H., Lecourtier J., et al. NMR study of tricalcium silicate and cement hydr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3, (23): 1169-1177.

[16]Marcel Cheyrezy, Vincent Maret, Laurent Frouin.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RPC.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5, 25 (7): 1491-1500.

[17]M. Cherrezy, V. Maret, L. Frouin. Microstructual analysis of RPC.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6, 26 (1): 93-100.

[18]刘娟红.大掺量矿物细粉活性粉末混凝土水化特征和性能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

[19]杨吴生,黄政宇.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3 (1): 19-20.

[20]安明喆.RPC材料研究报告[J].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3.

[21]龙广成.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0.

[22]Roux N, Andrade C, Sanjuan A M. Experimental Study of Durability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s.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1996, 8 (1):1-6.

[23]原海燕.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水泥石钢纤维耐久性
无固化剂水性树脂提高固井水泥石抗腐蚀性能*
提高超低密度水泥石抗压强度的方法
不同纤维长度的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本构模型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CO2盐水层埋存条件下Mg2+对油井水泥石腐蚀的影响
压力容器产品铭牌使用耐久性的思考
建筑材料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止措施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早强钢纤维水泥混凝土在S20道路养护中的应用
大双掺混凝土耐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