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的Meta分析Δ

2012-05-21 05:40周新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400016
中国药房 2012年24期
关键词:西酞阿米普兰

陈 亮 ,谢 亮 ,卢 葭,周新雨 ,郭 菁 ,房 亮 ,谢 鹏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016)

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0%~70%[1]。该病不仅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因此,早期选择有效的、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治疗PSD对促进卒中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PSD主要是三环类(TCAs)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两大类药物[3]。西酞普兰是最新的一种SSRIs,其对5-HT选择性作用最强[4],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阿米替林作为一种常用的TCAs,因其疗效肯定、费用较低,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广泛用于治疗PSD[5]。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P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文献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或者《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中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③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排除严重认知功能损害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

1.1.4 结局指标 ①疗效评价指标:有效率(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6](HAMD)减分率计算,减分率≥25%为有效)。②抑郁症状改善指标:治疗后的HAMD评分。③安全性指标:治疗后的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

1.2 文献检索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RCT检索策略,以“citalopram”、“amitriptyline”、“post-stroke depression”、“西酞普兰”、“阿米替林”、“卒中后抑郁障碍”为检索词并合并不同的检索方式,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5)、Medline(1964-2011.7)、EMbase(1974-2011.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1.7)、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1.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1.7)、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1.7)。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然后交叉核对筛选结果,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决定或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资料提取表主要包括:(1)一般资料:研究标题、第一作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纳入/排除标准、例数等。(2)研究方法:干预措施、基线情况、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意向性分析(ITT)等。(3)结局指标:有效率、HAMD评分、TESS评分。原始资料信息不清楚的通过联系作者咨询,如无回复则记录为“不清楚”。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包括:(1)是否正确进行随机分配;(2)是否有分配隐藏方案;(3)是否采用盲法;(4)是否描述失访、退出,若有失访或退出时是否进行ITT分析。若以上4条均满足为A级;若1条或1条以上为不清楚为B级;若1条或1条以上为不正确为C级。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交叉核对确保结果一致性,通过协商或由第3位研究者解决分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分析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分析指标。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若无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有异质性(P<0.1,I2>50%),分析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7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排除普通综述以及与本次研究不相关的文献52篇。对剩余21篇文献查找原文,排除未达到纳入标准的文献以及质量较差的文献[7],最终纳入18项研究[8-25],包括1040例PSD患者。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详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Tab 1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trials

2.2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8项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均提及了随机分组,但只有3项研究描述了具体方法,3项研究提及了盲法,只有1项研究[8]有具体方案。所有研究质量均为B级。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详见表2。

表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Tab 2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cluded trials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有效率 有8项研究[9,13,17,19-23]报道了2组治疗6周后的有效率,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8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1。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略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0,95%CI(1.02,1.18),P=0.01]。有7项研究[10-12,15,16,18,24]报道了2组治疗8周后的有效率,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9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2。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97,1.14),P=0.19]。

图1 2组治疗6周后有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efficiency rate of 2 groups after 6 weeks

图2 2组治疗8周后有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2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efficiency rate of 2 groups after 8 weeks

2.3.2 HAMD 评分 有8 项研究[9,15,17,18,20-22,24]报道了2 组治疗 1周后的HAMD评分,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4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详见图3。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MD=-3.07,95%CI(-3.92,-2.23),P<0.00001]。有13项研究[8,9,12,14-18,20-24]报道了2组治疗2周后的HAMD评分,各研究间有异质性(P=0.05,I2=4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4。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MD=-3.37,95%CI(-4.36,-2.38),P<0.00001]。有13项研究[8,9,12,14-18,20-24]报道了2组治疗4周后的HAMD评分,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4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5。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MD=-1.96,95%CI(-2.67,-1.24),P<0.00001]。有10 项研究[9,12,16,17,20-25]报道了 2组治疗 6 周后的HAMD 评分,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38,I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6。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MD=-1.37,95%CI(-1.79,-0.96),P<0.00001]。有 6 项研究[12,14-16,18,24]报道了 2 组治疗 8 周后的HAMD评分,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9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7。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35,95%CI(-2.75,0.05),P=0.06]。

图3 2组治疗1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3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HAMD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1 weeks

图4 2组治疗2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4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HAMD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2 weeks

图5 2组治疗4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5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HAMD score of2 groups after 4 weeks

图6 2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6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HAMD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6 weeks

图7 2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7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HAMD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8 weeks

2.3.3 TESS评分 有2项研究[15,20]报道了2组治疗1周后的TESS评分,各研究间有异质性(P<0.00001,I2=9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8。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01,95%CI(-9.50,1.48),P=0.15]。有7项研究[9-11,13,15,19,20]报道了2组治疗2周后的TESS评分,各研究间有异质性(P=0.0005,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9。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MD=-6.45,95%CI(-7.92,-4.97),P<0.00001]。有 7 项研究[9-11,13,15,19,20]报道了 2 组治疗 4 周后的TESS评分,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10。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MD=-6.48,95%CI(-7.04,-5.91),P<0.00001]。有 6 项研究[9,11,13,19,20,25]报道了 2 组治疗 6 周后的TESS评分,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8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11。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MD=-5.85,95%CI(-6.42,-5.27),P<0.00001]。有5项研究[10,11,15,16,18]报道了2组治疗8周后的TESS评分,各研究间有异质性(P<0.00001,I2=9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详见图12。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MD=-3.80,95%CI(-5.91,-1.69),P=0.0004]。

图8 2组治疗1周后TESS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8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TESS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1 weeks

图9 2组治疗2周后TESS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9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TESS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2 weeks

图10 2组治疗4周后TESS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0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TESS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4 weeks

图11 2组治疗6周后TESS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1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TESS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6 weeks

2.4 发表偏倚检测

以治疗6周的有效率作倒漏斗图进行分析(图13),所选的研究在图中分布不对称,表明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这可能是阴性结果的试验未发表所致。

3 讨论

图12 2组治疗8周后TESS评分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2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f TESS score of 2 groups after 8 weeks

图13 2组治疗6周的有效率的漏斗图Fig 13 Funnel plot of efficiency of 2 groups after 6 weeks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早期选择一种有效的、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对于改善PSD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发现西酞普兰治疗PSD 6周的有效率显著优于阿米替林,而治疗8周后,二者有效率相当。同时,还发现西酞普兰能够更早地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此外,西酞普兰治疗PSD副作用较阿米替林少。

本研究提示,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PSD均有明显疗效,这与Chen Y等[2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治疗第6周时,西酞普兰组疗效略优于阿米替林组,而第8周时,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binson RG等[27]的研究显示,SSRIs与TCAs治疗PSD的疗效相仿,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治疗1、2、4、6周后试验组抑郁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西酞普兰起效较阿米替林快,能快速地改善抑郁症状,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这可能与西酞普兰对5-HT再摄取的抑制高选择性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2、4、6、8周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这与我国抑郁障碍治疗指南[28]相一致。此外,Anderson[29]对102个关于SSRIs与TCAs治疗抑郁症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也发现SSRIs较TCAs不良反应少。这可能是因为西酞普兰特异性地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很小,所以不良反应少。相反,阿米替林不仅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还作用于多巴胺、α1、H1、M1等受体,故不良反应较多。

本研究共纳入18项RCT,均为中文文献,未检索到相关国外文献。大多数研究随机方法不明确,是否分配隐藏不详;多数研究是否采用盲法不明确,仅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这提示纳入的文献总体质量不高,这可能对本次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试验组西酞普兰使用剂量为10~40mg·d-1,对照组阿米替林剂量为25~250mg·d-1,药物剂量的不均等也可能导致了试验结果的偏倚。因此,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RCT,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PSD的疗效相当,但是西酞普兰能更早地改善抑郁症状,且副作用较少,为以后治疗PSD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提供了证据。

[1]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2):66.

[2]Kneebone II,Dunmore E.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Br J Clin Psychol,2000,39(Pt 1):53.

[3]Gaete JM,Bogousslavsky J.Post-stroke depression[J].Expert Rev Neurother,2008,8(1):75.

[4]邹万芹.新型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14):1105.

[5]Ramasubbu R.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1,12(14):2177.

[6]Hamilton M.A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60,23(1):56.

[7]宋文娟,吴 俊,石 颖.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8,47(3):235.

[8]余新良.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9):12.

[9]刘光健,刘荣俊,王云甫,等.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照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3):153.

[10]刘晓伟,王进良,戴 强.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2):80.

[11]孔永彪,宋艳萍.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6):366.

[12]张子平,谢元元,张 娴.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7):1314.

[13]方永敏.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108.

[14]李学慧,孔庆箫.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3):70.

[15]潘淑先,张少丽,姜玉艳.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3):169.

[16]王宪军,彭海银,王应芳.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08.

[17]董继承,刘彩兴,张正爱,等.西酞普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4):235.

[18]薛小霞,魏晓艳,陈 娟.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51.

[19]贾 宏.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31):12.

[20]赵松涛.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7(5):13.

[21]那万秋,陈小郧.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8):906.

[22]陈德香,范秀花.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09,22(1):45.

[23]韩立波,张博爱,朱红灿.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对照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4):32.

[24]魏 军,安 震.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4):2984.

[25]龚广厚,王曙光,姜 可.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探讨[J].中国厂矿医学,2007,20(6):619.

[26]Chen Y,Guo JJ,Zhan S,et al.Treatment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Ann Pharmacother,2006,40(12):2115.

[27]Robinson RG,Schultz SK,Castillo C,et al.Nortriptyline versus flu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in short-term recovery after stroke:a 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J].Am J Psychiatry,2000,157(3):351.

[28]Zhang M.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reatment guidelines in China[J].J Clin Psychiatry,2010,71(Suppl E1):e06.

[29]Anderson IM.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versus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a meta-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J].J Affect Disord,2000,58(1):19.

猜你喜欢
西酞阿米普兰
米氮平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阿里普兰“果孜”歌舞概念及起源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嘎吱响的门
神奇的“艾司”
饲养员手记
是这样吗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氯比普兰改善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阿米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