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医药文化考释

2012-05-17 03:08彭榕华温长路
环球中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砭石说文解字药物

彭榕华 温长路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工具书,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许冲《上<说文解字>表》称此书:“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说文》中收辑的9353个文字中,有160多个文字对人体结构、疾病症状、疾病诊断、针灸草药等都有精准的解释,反映了古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概况,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颇具启迪意义。

1《说文》中的病理知识

1.1 对疾病症状的描述

1.1.1 记载许多病症名 在《说文·疒部》中,表示疾病意义的文字有70多个。其中解释为“病也”的文字就有10多个,这些文字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状况,揭示了当时对疾病的认识水准。如:“瘿,颈瘤也。”颈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的疾病,说明那时已有了因长期缺碘而形成的瘿病。“瘘,颈肿也。”颈肿即指淋巴结核。“痵,气不定也。”指因害怕而导致的心跳加急的病状。“瘨,病也。一曰腹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大雅》云汉传同。按:今之颠狂字也。一曰腹张。”即指精神病或腹胀病。“痱,风病也。”指出这是中风病。“瘜,寄肉也。”意谓寄生在身体局面的肉疙瘩。

1.1.2 精准认识寒热病 《说文·日部》:“暍,伤暑也。”即指外感暑邪引起的热性病。《说文·疒部》:“疟,热寒休作。”指出这种病寒热断续交替发作,即疟疾病。《说文·疒部》:“痁,有热疟。春秋传曰:‘齐侯疥,遂痁。’”《段注》:“有热疟,有热无寒之疟也。”即指有热无寒的疟疾。《说文·疒部》:“痎,二日一发疟。”《玉篇·疒部》:“疟,或寒或热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此种疟疾发于秋季凉时,反有暑热恶寒的症状。“疫,民皆疾也。”即流行性传染病的通称,亦称作“疠疫”、“疠疾”等,说明在汉代已经出现传染病疫情。

1.1.3 解释其它的病症 《说文·疒部》:“疵,病也。”“瘕,女病也。”《广韵》:“疵, 黑病。” 《集韵》:“瘕,腹中久病。”“疵瘕”指因津液不足,肌肤失濡所致皮肤斑点隐现的病证,即糙皮病、黄褐斑等。“淋,疝病。”即现在的淋病。“疸,黄病也。”描述了黄疸病。“痹,湿病也。”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还有“痱”指中风病,“瘃”即手足受寒而引起的浮肿,“癃”指脚不能行走的病;“疡”,指疮、痈、疽、疖等的通称,即创伤;“痀”指曲脊,即驼背。此外,对“疾”、“病”二字的解释也很精细,如“疾,病也。”“病,疾加也。”《段注》:“疾,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说明“疾”和“病”的程度不同,“病”是在“疾”之基础上发展的。

1.2 对人体疾病的认识

1.2.1 五官疾病 (1)耳病。《说文》中涉及到耳科疾病的汉字有“聊”、“聋”、“鸳”。《说文·耳部》:“聊,耳鸣也。”即指人们在没有外界刺激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聋,无闻也。”《释名·释疾病》:“聋,笼也。如在蒙笼之内,听不察也。”即指耳听不见声音,丧失听觉能力;“鸳,生而聋日鸳。” 即指因母亲妊娠、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2)目病。《说文》中收录的目部字有113个,如《说文·目部》:“眊,目少精也。”《段注》:“《孟子》:‘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即指眼睛迷乱失神。《说文·目部》:“睐,目瞳子不正也。” 指眼睛的瞳仁不正,相当于现在的对眼。《说文·目部》:“盲,目无牟子也。”“瞍,无目也。”《段注》:“无目与无牟子别。无牟子者,黑白不分;无目者,其中空洞无物。” 现在所说的盲人,在古代却分的很细。(3)鼻病。《说文·鼻部》:“鼽,病寒鼻窒也。”《释名·释疾病》:“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即指因风寒而引起的鼻塞不通。“衄,鼻出血也。”《素问·鼻衄论》:“夫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即指鼻出血的症状。(4)口病。《说文·疒部》:“疴,病也。《五行传》曰:‘时即有口疴。”《段注》:“言之不从,是谓不义,时则有口舌之疴。” 可见,指的是口病之疾。《说文·疒部》:“,口呙也。”《段注》:“口部曰:‘呙,口戾不正也。’” 此病即由于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口角向另一侧歪斜的症状。《说文·疒部》:“瘖,不能言也。”《释名·释疾病》:“瘖,唵然无声也。” 指的是暴病或热病后的失音、中风后失音的疾病。

1.2.2 皮肤病 《说文·疒部》:“痤,小肿也。《玉篇》:疖也。”指小的肿疖,俗称粉刺。《说文·疒部》:“痔,后病也。”说明当时已认识痔疮病。“痍,伤也。”即皮肤的创伤。“癣,干疡也。”即指皮肤感染霉菌引起的皮肤病。《说文·疒部》:“痂,疥也。”“疥,搔也。”又“搔,刮也。”《段注》:“疥急于搔,因谓之搔。” “按:搔,摩也。又疒部疥,搔疡也。疡之需手搔者,谓之搔疡。” 指出这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疥疮,痒而须搔。

1.2.4 外科疾病 《说文·疒部》:“瘃,中寒肿核。”《玉篇》:“手足中寒疮也。”即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的冻疮。《说文·病部》:“瘿,颈瘤也。瘤,肿也。”即俗称的大脖子病,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属甲状腺肿大的疾病。《说文·病部》:“瘜,寄肉也。”《段注》:“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息肉即瘜肉。”指因黏膜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像肉质的突起物。《说文·月部》:“肬,赘也。”《释名》:“肬,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 指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俗称“瘊子”。《说文·刀部》:“创,伤也。本作刃,或作创。《徐曰》此正刀创字。言刃所伤也。” 表明受了创伤。

1.2.5 妇科儿科疾病 《说文·女部》:“姅,妇女污也。”《段注》:“谓月事及免身及伤孕皆是也。《广韵》曰:‘姅,伤孕也。伤孕者,怀子伤也。’”指女性月经、生育、小产等。《说文·疒部》:“瘕,女病也。”《集韵》:“腹中久病。”《方书》:“腹中虽硬,忽聚忽散,无有常准,谓之瘕。”可见,“瘕”指妇女腹中结块的病。《说文·歹部》:“殰,胎败也。”《康熙字典》:“谓未及生而胎败也。”指胎儿死在腹中。《说文·疒部》:“痫,病也。”《段注》:“今谓小儿癫曰痫也。”指出这是小儿患癫痫病。“瘛,小儿瘛癃病也。”《段注》:“按:今小儿惊病也。”定义文字前加“小儿”二字,说明这种病小儿最易发生,此病乃痫病,俗称抽风。

总而言之,《说文》中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从以上对人体身体部位疾病的归类中,不仅看到身体的外部器官几乎都有涉及,而且对同一部位病症的称呼,也用了不同的名称来区分其中的细微差别,可见许慎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较高的外科医学水平。与此相对的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描述,在《说文》中则几乎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内科医学水平还比较低。

2《说文》中的药草知识

《说文》记载的许多药物,主要集中在草部。《说文·艹部》中与中药有关的文字有十六七个。如:“药,治病草,《玉篇》引作治疾病之草总名。”说明了中药基本是以草木植物为主。除此之外,《说文》木部、虫部、鱼部、酉部、中也收录了一些药物,在对这些文字的训诂中,有的注明了药物的种类和产地,有的说明药物的性味及功效,有的则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2.1 注明药物的种类和产地

2.1.1 注明药物的种类 《说文·艹部》:“苄,地黄也”,指出苄是地黄的别名。《说文·艹部》:“莔,贝母也。”即“莔”的别名为贝母。《说文·艹部》:“苏,桂荏也。”《本草纲目》:“苏性舒畅,行气活血,故谓之苏。苏乃荏类,而味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苏又称为“桂荏”,这是从它的别名来阐释。《说文·艹部》:“莶,白莶也”,《玉篇·艹部》:“莶,白荃,药。”指出莶又称为白莶或白荃,它们属同一种草药,系同药异名。

2.1.2 注明药物的产地 《说文·艹部》:“参,人参,药草,出上党。”指出名贵药草人参产于上党。《说文解字句读》:“人参出上党,状类人者善。”对“参”做了更形象描述。《说文·艹部》:“菀,茨菀,出汉中房陵。”注释了菀的别名及产地为汉中房陵。《说文·艹部》:“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本草图经》云:“桂有三种: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阳。”具体说明了肉桂的生长地域在长江以南地区。《说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属皆从丹。”《段注》:“丹者,石之精。故凡药物之精者曰丹。”指出“丹”是矿物药,同时标明朱砂的产地在巴蜀及南越等地。

2.2 说明药物的性味和功效

2.2.1 说明药物的性味 《说文·艹部》:“荤,臭菜也。”《段注》:“臭菜也,谓有气之菜也。荤,辛物,葱薤之属。” 指出荤乃指葱蒜类辛臭的蔬菜。《说文·艹部》:“芺,草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气。”指出芺的味苦,江南人常用它来顺气,指出其性味及功效。《说文·艹部》:“堇,草也。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堇即今之附子,此指出其形态及性味。“苷,甘草也。”《本草纲目》:“《本草》一名灵通,一名国老。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苷”指味道甘甜的草,说明了药物的性味。

2.2.2 说明药物的功效 《说文·艹部》:“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指出萐莆是古代一种寒凉食物,其叶大于门扇,有于饮食清凉助供养之功效。《说文·艹部》:“芝,神草也。”《本草纲目》:“芝为瑞草,服之神仙。”此处通过命名其为“神草”,间接道出其功效能延年益寿。《说文·艹部》:“苢,芣苢。一名马儿。其实如李,令人宜子。”苢即芣莒,又叫马儿、车前草,其果实外形像李子,食用它有催产的功效。《说文·艹部》:“萱,令人忘忧草也。《诗》曰:安得萱草?” 即传说中的忘忧草,具有让人忘记忧愁的功效。

2.3 体现“药食同源”思想

《说文》所载的草本植物,常常用作蔬菜、药物、酿酒、制席、编绳等,而药食兼用是大多数本草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们在满足衣食的情况下,逐渐认识到草本植物还具有治疗创伤、解除病痛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药物与食物的逐渐分化。即便如此,至今仍存在药食兼用的植物,如姜蒜、百合、山药、薄荷、山楂、枸杞等。严格地说,中医的药物和食物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3《说文》中的针灸知识

3.1 针刺疗法

《说文·石部》:“砭,以石刺病也。”《段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按此篇以东方砭石,南方九针并论。知古金石并用也,后世乃无此石矣。”说明古代曾以石针刺皮肉治病。这种疗法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亦有记载:“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后世医家注释者颇为详尽,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云:“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曰:“可以为砭石,治痈肿者。”可见砭石之石,是一种特有的坚硬滑利之石,是来自东方的高氏之山,与《素问》的说法是一致的。张介宾《类经·论治九》云:“砭石,石针也,即磁锋之属。”张志聪《素问集注》云:“砭石,石针也。”《说文·刀部》:“剽,砭刺也。”《段注》:“谓砭之,刺之皆曰剽也。砭者,以石刺病也。刺者,直伤也。砭刺必用其器之末。”可知剽也是一种以石针刺皮肉的疗法,以后才改用金属针。诚如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所言:“砭石,指一种楔形石块,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亦称针石、镵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

3.2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即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烧灼或熏熨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说文·火部》:“灸,灼也。” “灼,灸也。”《段注》:“灸,灼也。今以艾灼体曰灸,是其一端也。引伸凡柱簺曰灸”。 “柱”是塞的意思。“簺”是古塞字,《说文》:“簺,窒也。”《段注》:“穴部曰窒,簺也。”灸法正是用艾炷塞在孔穴之上,使其停伫而不脱落,令火烧灼肌肉,两相格拒的一种治疗手段。故《段注》曰:“灼,灸也。犹身有病,人点灸之。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灼之语转也。”《辞通》亦曰:“灸字通灼,医书以艾灼体谓之壮,壮即灼之转音。”故几壮也就是烧灼几次之意。《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北方人喜好游牧生活,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灸灼。因此艾火灸灼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为人们所重视,它借助灸火的温热与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协调阴阳,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之功效。

针刺疗法应是从石刺或竹刺演变而来,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便以针替代了木石。但是灸是怎么发展到用艾绒呢?《说文·艹部》:“艾,冰台也。”《段注》:“张华《博物志》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指出古人把冰削为凸透镜,把日光聚集在艾绒上,以削冰取火。古代医家经过世代的经验累积,对艾的认识渐渐全面,到现在对艾性味功效以及临床运用都非常周全,成为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 结论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说文解字》中透视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来看,汉字就像是一块历史文化的化石,它记录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习俗,同时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习俗也影响着汉字的内涵和应用。许慎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于《说文》中记载了大量的病理、药草、针灸等方面的知识,列举了各种疾病的名称、症状和医疗、药物方而的资料,反映了上古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繁衍,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原始卫生保健措施,才有了中华民族丰富系统的养生经验与理论,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刘熙.释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 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7]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台北:广文书局,1972.

[8] 李曼.《说文解字》疒部的文化阐释[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3):75-78.

[9] 樊守媚.读《说文解字》品医学之魅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4):88-90.

[10]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砭石说文解字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砭石养生:能量微弱不如晒太阳
砭石养生:能量微弱不如晒太阳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推拿结合砭石刮痧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效果
砭石热熨背部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