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月
摘要:把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找准中国经济房展航向,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是最好的模板。日本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未能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进行完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错失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我们应该从日本经济中获得启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日本经济;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世界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想象有这么一个国家:增长迅速、储备率高、金融市场繁荣、信心十足,仍然没有达到世界生产率极限,但有忧越来越多的产业,尤其是电子产业,日益成为全球领导者;这个国家有个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但许多银行内部却有严重的问题;因为存在贸易摩擦,这个国家受到美国的压力而允许货币升值;这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和证券市场相对而言依然不够发达。听到这些也许你会想到今天的中国,但回想一下也会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日本当时也是如此。古语说:以人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明得失。“中国将遭遇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状况”。
一、政府管理把航向
(一)日本模板: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正如没有永动机一样,也没有永远有效的模式,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在80年代以前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曾创造了日本经济增长的奇迹,但 90年代以后则弊端频发。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账,仍然贯彻“护送船队”的政策,过分相信政府调控力量,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来走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大量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巨额国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的政府和学者已认识到政府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弊端,放松行政管制,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适应因特网时代需要的更加灵活的市场经济,是目前日本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在金融体制方面推进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选择性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机构的合并中,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自由化。在企業关系上,开始进行打破束缚企业之间竞争的序列关系的改革,在企业内部,对终身雇佣制进行改革,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鼓励人员开始流动、竞争,促使劳动力市场发展。在对外开放上,鼓励外资进入日本,收购日本的企业和不良资产。这些改革都是围绕一个目标进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场机制更加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
(二)中国启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因素和不确定风险,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要向日本学习,政府要积极干预并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指导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否认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反,政府的有效指导和干预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政府一定要在贸易、资本自由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要对在未来将成为支柱产业的国内产业,通过关税和非关税等措施给予积极保护,以此弱化来自外部的冲击。在内部环境方面,政府要通过强化法制,诱导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健全和完善各类体系的基础上,确保企业间的充分竞争。
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权威协调作用。要通过各级职能部门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指导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不同和对国内外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在经济战略和对外贸易体制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发挥权威协调作用。
二、结构调整过大关
(一)日本模板:产业结构存在的缺陷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50年代中期,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美欧约二、三十年。日本充分利用这个差距,大力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依靠引进和模仿美欧先进技术,取得了技术开发的高效率与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日本同美欧之间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日本技术模仿走到了尽头,“追赶效果”渐趋减弱。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依赖技术进口,忽视了基础研究,导致科技的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储备缺乏,技术进步对经济推动效应下降。工业进步率也随之下降,经济增长率明显减缓。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环境一旦变化,相对于70到80年代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而言,日本企业制度许多优势的东西不仅不能继续保持,甚至还会走向其反面,变成企业发展的障碍。在面对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中,日本企业表现出对应迟缓。
(二)中国启示: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
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式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首先,转变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坚持走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的道路。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牢牢把我扩大呢徐这一战略基点”,外需往往受到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立足内需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其首要任务是解决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确立消费需求的主导地位。同时,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可实施性。
其次,改变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驱动的现状,提高经济的内生动力。启动民间投资需求的症结在于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民营企业、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以及逐步打破相关垄断;解决居民消费不足,最重要的入手点就在于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快地提升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变政府、企业的消费及储蓄远大于居民的现状。
第三,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产业,为过剩资金开辟投资渠道,避免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市、股市等虚拟经济市场造成的泡沫现象。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美国需要重整制造业。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当谋求改变单纯依靠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要努力提升要素禀赋,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的关键环节,改变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传统模式。
三、产业升级做引擎
(一)日本模板:未能实现产业升级错失经济振兴好时机
在引入西方尖端技术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工艺流程和产品中进行追加的技术革新是日本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的典范。但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传统的制造业技术,从原创性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可实用的技术和产品,需要两次创新才能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达到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成为严重制约经济振兴的重要原因。同时,日本传统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面临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高新技术的扩散效应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后者的产业性能价格比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日本由于未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而错过了经济振兴的好时机。
(二)中国启示:创造新优势抢占制高点
在传统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情况下,我国产业总体还未能摆脱过度集中于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中的地段现状,但是如果中国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方面,产业升级最大的制约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多年来,中国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国不强一直是发展中的软肋,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都依赖进口,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就难以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当前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来看,“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地球”等新兴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产、生活和创新方式,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准确把握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变化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蔡林海,翟峰.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朱凯兵,张远.当代世界经济[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