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的创作特征与风格

2012-05-08 03:44张莉娟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基督徒圣经历程

约翰·班扬(1628—1688),英国17世纪文坛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是当时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集大成者的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但与莎士比亚出生富裕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不同,班扬系寒门出生,青少年时期被征召入伍,在战场上数次历经生死。退伍后,他因不信奉国教而被判入狱12年。在狱中,班扬用心血铸写了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中最著名的宗教寓言”的《天路历程》。这部英国文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出版以后,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超过200种译本,其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也是仅次于《圣经》的西方最畅销书籍。[1]值得一提的是,《天路历程》于1853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西方长篇小说译著。然而多年来,与其他西方名著相比,国内对《天路历程》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见。本文拟探析《天路历程》的创作特征与风格,以期为该作品的文学解读添砖加瓦。

一、《天路历程》的多重文学属性创作特征

现行《天路历程》的版本由两部分组成。1678年出版的第一部分以一个叙述者的视角讲述在梦境中出现的故事场景。梦境中,一个名为基督徒的人从书本上得知天火即将焚毁他所在的城市,因而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此时一个名为传道者的人提醒基督徒应立即离开此地,逃往天国。为了顺利到达天国、求得救赎,基督徒一路战胜艰难凶险、抵制各种诱惑,终于踏入了向他敞开的天堂大门。1684年出版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情节上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这次踏上去往天国之路的是第一部分基督徒的妻子及其孩子们,而且她们在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旅途中与人结伴而行、相互扶持,当她们到达天堂的大门时,队伍已经相当庞大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天路历程》的创作具有多重文学属性的特征,包括宗教属性、民间属性和现实主义属性。

第一,宗教文学属性。班扬信奉新教中的加尔文教义,因此《天路历程》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将文学与神学完美结合的《天路历程》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宣扬上帝权威、《圣经》权威、信仰重于情感等宗教理论的言辞无所不在。英国20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刘易斯将《天路历程》提高到与《圣经》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两者是呼与吸的自然关系。班扬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他一生所研读的书籍也屈指可数。班扬在自传中坦言:在监狱里只终日研读过两本书,一是约翰福克斯的《英烈传》,另一本就是《圣经》;入狱后《圣经》一刻都未离开过身边,不是在研读,就是在默想。《圣经》可谓是班扬心血创作的不竭源泉。从行文、叙述、节奏、遣词等各方面来看,《天路历程》无不洋溢着《圣经》的韵味与气息。对此,英国著名文学史专家埃文斯认为,班扬未受过正规教育从一个侧面来说反而是好事,因为除了《圣经》,没有任何传统文学因素可以干扰到他的创作。班扬从《圣经》中汲取了清新、简洁与诗歌化美感的风格,并将它们融入《天路历程》的每一个篇章。《天路历程》引用《圣经》中的比喻达到了254个之多,是西方各时期文学作品中从《圣经》引经据典最多的一部小说,其涉及的内容包括《旧约》19篇、《新约》22篇。由此可见,班扬自己就是对《圣经》的诠释,其著作《天路历程》以长篇小说形式宣扬新教,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

第二,民间文学属性。《天路历程》除了《圣经》所赋予的宗教属性之外,还以其平民风格的语言而具有民间文学属性。《天路历程》的这一民间化特征让它在18世纪被以优雅著称的奥古斯都文学排斥在外,被看做是非英语的粗俗小说。[2]直到19世纪,罗伯特·骚塞才为《天路历程》正名,他将班扬的平民英语赞为最纯净的文学英语。尽管班扬在创作时深受《圣经》的影响,但《天路历程》并未刻意使用生涩的宗教神学语言,而是使用了丰富、朴实、地道的民间俚语和口语,甚至还有民间流行的歌谣语言。它们将深奥的宗教教义和道德以通俗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班扬用民间语言书写宗教寓意故事,旨在帮助社会上绝大多数像他那样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平民较为轻松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即只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就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班扬也曾在作品序言中说道:这样的创作风格在于不让人们因教养和知识的局限而失去踏入真理的大门。大众化、平民化的朴实风格使《天路历程》从19世纪初期开始赢得广泛青睐。它那不讲究庄严华丽文风和不追求对称平稳文字的做法助推了英国散文的发展,使少数派贵族文学在大众化民间文学面前失色。

第三,现实主义属性。现实主义属性是《天路历程》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作品中主人公基督徒通往天国的艰苦旅程,一方面,表现了现实社会中劳苦大众生活的漂泊;另一方面,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探险家们的艺术写照。深受班扬作品影响的富兰克林认为,《天路历程》吸引读者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将人物对话与情节叙述有机结合,让读者可以感到有如身临其境般参加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在通往天国之路上主人公基督徒所遇到的“胆怯夫人”“爱财先生”“犹豫先生”“惊恐小姐”“诚信先生”等人,[3]从名字上看既有抽象之感,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具体人物。班扬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以及对这些人物所居住的乡村环境和景物的描绘,都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以至于班扬被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学派尊为该学派的先驱者。《天路历程》所描绘的犹如画廊般的场景,使读者很容易地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关身影,同时又从中获得启迪与教育。无论是眼光高挑的文学评论家,还是平凡普通的农妇,都可以被这部现实主义作品所打动。尽管它是为《圣经》传道而作,但却与布道文不同。《天路历程》的现实主义风格还体现在它的时代性上。它所宣扬的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以及对“人”的统治的反思,动摇了18、19世纪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基础,是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的思想源泉之一。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天路历程》还被许多英国士兵用来安抚自己和战友的心灵,也被用来形容和理解残酷的战场。

二、《天路历程》的叙事特征

《天路歷程》在叙事手法上有其独特的地方。班扬在书中运用想象以及传奇的格式讲述民间的浪漫传说以及寓言故事,在叙事中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既表现了人物超乎自然的神奇际遇,也体现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所经受的生活苦难。《天路历程》的叙事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逻辑的对立统一。《天路历程》将宗教属性与现实属性结合起来,体现出两种属性在叙事逻辑上的对立与统一。现实的叙事逻辑能够表现出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宗教的叙事逻辑则很难让事件的发展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而使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传奇色彩。在《天路历程》中,主人公基督徒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磨难,那都是人类社会真实存在的残酷现实。在现实逻辑的作用下,主人公将如何克服困难或能否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人类的力量极其有限。主人公在宗教逻辑支配下,每次都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因为基督教徒往往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且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因此,每当现实逻辑的发展使得主人公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时,宗教逻辑总会在此时出现,并显示出宗教超越自然的优势,将主人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读者在品读这部作品时,往往同时体验着两种逻辑的冲突与统一。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一方面,强调现实社会与理想中天国的差异;另一方面,强调现实社会人类的堕落只有在通往天国的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天路历程》在叙事手法上将现实逻辑与宗教逻辑对立统一起来,使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第二,叙事结构上的遥相呼应。《天路历程》的结构对称,第一部分中的六个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具有平行与对称的特点。班扬在第一部分的前面五节中以“梦”开始,以唱诗结尾,整个结构将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紧密结合,错落有致,体现出班扬在对小说结构安排上的超强驾驭能力。这具体体现在情节安排上的相互呼应:小说第二节和第四节均有战斗以及思考的情景出现,并且都设计了对主人公进行考验的情节。小说第三节与第五节则都以错误的指引作为开篇,以主人公最终战胜困难为结尾。小说第六节则与第一节呼应,表现基督徒历经风霜后真正领悟到神的旨意并最终进入天国。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遥相呼应更好地展现了一个基督徒的宿命回归。[4]

三、《天路历程》的体裁、语言风格

《天路历程》在体裁上最突出的风格即是讽喻体的运用。讽喻体是欧美文学中的传统体裁样式。莎士比亚戏剧、埃德蒙·斯宾塞诗歌、杰弗雷·乔叟诗歌以及约翰·弥尔顿诗歌都是讽喻体的优秀传承者。[5]尽管班扬创作《天路历程》前后与英国社会一起深陷信仰冲突危机,将《天路历程》赋予了浓厚的宗教寓意,但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抽象人性的拟人化等讽喻手段使作品摆脱了一般宗教文学布道的刻板印象,颇有14世纪英国道德剧的风范。所谓英国道德剧,即是借讽喻体裁以《圣经》为蓝本的宗教道德劝诫作品。如道德剧经典《人类》,作品中人物姓名常被冠以“伪装”“虚荣”“恶魔”“宽恕”“行乐”等抽象人性名词,用来讽喻具体人物和人性的各个方面。《天路历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诸如“世故”“懒惰”“无知”“忠诚”“谨慎”“顽固”等讽喻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与人物安排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语言风格上,如前所述,《天路历程》的遣词造句简约、朴实。作品中很少出现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句之间多用简单的连词连接,使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作品不事张扬、不求雕琢虚饰的语言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在班扬的遣词下也是直率生动、简单明了。与杰弗雷·乔叟等文学前辈的诗歌作品一样,班扬《天路历程》的语言既没有受到当时流行的、充满学究气的拉丁风格影响,也没有继承华而不实的法国贵族文学风格,而是将英国本土的通俗语言搬进作品中,形成了17世纪独具一格的英国文学大众化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 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3-57.

[2] 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4-16.

[3] [英]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3.

[4] 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87:27-29.

[5] 李赋宁.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85.

[作者简介]

张莉娟(1978—),女,陕西黄龙人,硕士,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基督徒圣经历程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圣诞的中国往事
我们的老板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