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研究

2012-05-08 07:55付艳芬王剑华廖剑英王艳书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古籍情志

付艳芬,王剑华,汤 珺,廖剑英,王艳书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研究

付艳芬,王剑华,汤 珺,廖剑英,王艳书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目的: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是心理健康服务中的重要部分,挖掘我国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使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能更好的学习和传承。方法:对1979年至2008年间发表在文献中的中医心理治疗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结果: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包括形神一体观、系统整体的五志分脏论、情志致病;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中引用最多的是以情胜情法;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都来源于中医古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黄帝内经》。结论: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还有待中医和心理学工作者联合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古籍;文献计量学;内容分析

在中国古代医典里,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是源于生活与中医治疗实践,并在历代中医传承者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发展。本文拟对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涉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从文献角度客观阐释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并挖掘我国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能更好的学习和传承。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进行研究,运用Excel统计,以频次、百分比统计为主。

1.2 文献取样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选择“关键词”选项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进行逻辑“或”的组配;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理论”进行逻辑“并且”的组配。检索中时间跨度为1979-2008年,按时间排序,在“精确”匹配方式下检索,取得全部统计数据。共获得相关文献1 333篇。经过筛选,剔除部分不属于学术论文范畴的期刊年度目录、征文启事、年检报告、招生材料、人物介绍、会议报道、短篇新闻等。剔除之后尚余文献1 197篇,对1 197篇文献逐篇阅读,删去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仅叙述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等一些泛泛而谈却没有提及理论的文章,剩余556篇文章,对剩余的556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心理治疗理论

2.1.1形神一体观 形神一体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一个理论,它贯穿于整个中医学说中。神,是指以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形,指形体〔1-2〕。在内,人的精神与人的躯体是统一的;在外,“人神”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身心一体才是完整的人。

《黄帝内经》认为“形神统一”是生命健康的保证。形态与神志即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神伤可以累及于形,如七情致病以伤神为特点,“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素问·疏五过论》);另一方面形体受损也会伤及于神,如“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素问·调经论》),人之正常死亡是“五脏空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等。而心理治疗正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以调节人的情绪及心理机能,从而达到调节生理机能的目的。

2.1.2系统整体的五志分脏论 在形神一体的理论基础上,《内经》进一步阐述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脏腑的相互联系,把不同的精神、情志活动分别归属于特定的脏腑,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3-4〕。五行学说把人的心理情绪按五行学说系统地分为喜、怒、思、悲、恐五类,并用五行学说来表达各种情绪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性。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精神、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所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由于五志分藏于不同的脏腑,精神情志活动又有赖于五脏精气,因而不同脏腑功能的盛衰,精气的虚实可导致各种不同的精神活动的改变。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表明肝气之虚实与心气之虚实对精神心理活动的影响各有殊别。反之,各种过度的精神情志活动又可分别使不同脏腑受到损害,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的这些思想与其心理治疗理论是相吻合的。

2.1.3情志致病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概括为情志病因〔6〕。中医学把人体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学说通过对7种心理现象的研究,概括了人的主要心理活动。“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分析研究情志及心理变化,并选择调整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的辨证理论,总结出七情演变制化规律,即: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忧(悲)伤肺,喜胜忧;思伤脾,怒胜思;恐(惊)伤肾,思胜恐〔7-8〕。

心理治疗的要点之一,是通过精神因素来调整气机,恢复机体系统的平衡,达到“平和”的意境。因此,心理治疗的根本出发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通过情志的调整,心理因素遂成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9〕。在整体观指导下,通过治神以达到解除疾病痛苦,即《素问》指出的“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2.2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据初步搜集,中国古代医典里有600多个心理治疗的案例〔10〕。在我们所检索到的文献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有40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以情胜情法,有35篇文献中提到。其次是开导劝慰法、暗示疗法、移情变气法和气功引导法。见表1。

2.3 中医古籍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都来源于中医古籍,对古籍的梳理、进一步的挖掘,才能完全掌握好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在文献中提到的古籍有107部,其中引用最多的是《黄帝内经》,有56篇文章中引用了《内经》中的治疗理论或治疗案例。除《内经》外,引用最多的前几部古籍是:《儒门事亲》、《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东医宝鉴》、《青囊秘录》、《医方考》、《七发》和《古今医案按》。见表2。

表1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统计

表2 中医古籍统计

3 讨论

在中医学古籍中虽没有具体的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说法,但在传统文献中有着许多相类似的称谓。通过对我国传统中医古籍的研究发现,影响较大的有“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治意”(《续名医类案》)、“医心”(《青囊秘录》)、“人事制之”(《丹溪心法》)等。历代医家从丰富的治疗实践中总结出“心病还须心药医”,提出“心病不知何许药医也,不详其性状,不明其用量,亦不悉其产地,而奏效甚奇”。

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不但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这一体系中也暗含着自己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文献来看,发表中医心理治疗理论的作者主要在中医院校,发表的期刊源主要集中于中医学杂志。从1981年对中医心理学介绍的文章开始至今,对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还是停留在介绍中医心理治疗知识层面,所介绍的方法尚不多。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都来源于中医古籍,在文献中提到的古籍有107部,这与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遗留下来的成果是不相符的,还有待当今的心理学工作者联合中医学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导致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医学者与心理学工作者各自知识领域的局限性,加之中医学者和心理学者之间缺乏较有效的交流。且专门从事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还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学者是兼职人员,高层次的中医临床心理学人才匮乏〔11〕。这些均不利于中医心理治疗理论的发掘和推广。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需在中医学者阐释中医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心理学者对其进行实践,方可促进中医心理治疗理论、方法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逐步受到临床的重视,因此,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也得到越来越多医者和患者的认可〔12〕。加之中医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医疗纠纷处理中,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随着对中医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投入逐年增加,我们可以预见经过理论探讨阶段以后,实践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经过理论—实践—理论阶段的验证后,将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而充分地发掘蕴藏在《内经》和历代中医古籍中有关的宝贵史料,远非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所能及,需要更多的中医和心理学专家、学者共同携手来做好这一工作〔14〕。

〔1〕李友林,朱燕波,王伟.基于“形神一体观”建立COPD稳定期疗效量表的思路〔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20-221.

〔2〕卢红蓉,于智敏,李海玉.病则形气神三者俱伤论〔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48-249.

〔3〕张星平,刘敬标,邓宁,等.中医梦象病机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53-656.

〔4〕笪巍伟,陈理.针刺治疗失眠的处方及组合方案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71-172.

〔5〕薛清梓.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50-51.

〔6〕李兆健.中医心理治疗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10):1182-1185.

〔7〕王庆华,肖莲.中医七情理论与自杀心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968.

〔8〕闫少校,邹义壮,崔界峰,等.中医心理治疗122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471-1474.

〔9〕简晖.《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江西中医药,1997,27(6):4-14.

〔10〕佘双好.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现代转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1):101-107.

〔11〕王米渠,谭从娥,李世通.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70-472.

〔12〕崔志义,王磊,崔健,等.论中医心理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49-50.

〔13〕阮鹏.中医心理学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运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B):363-364.

〔14〕宋光钧,宋亚玲,苏国林.从《黄帝内经》心理学谈心理治疗〔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59-360.

(责任编辑 董 杰)

Theory and Method Research of Psychotherapy through Chinese Medicine

FU Yanfen,WANG Jianhua,TANG Jun,LIAO Jianying,WANG Yanshu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Objective: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sychotherapy throug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re important part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To explore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sychotherapy through TCM an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practitioners to learn and inherit them.Methods:Documents about psychotherapy through TCM published from 1979 to 2008 were applied with metrological and content analysis.Results:The theory of psychotherapy by TCM included the 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systematic and holistic theory of five emotions,emotion pathopoiesis.Among these,emotion pathopoiesis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sychotherapy theories and menthods by TCM mostly came from ancient books on TCM,among which Huangdi's Orthodox Classic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quoted.Conclusion:Further exploration and sorting need to be done cooperatively by psychological and TCM practitioners.

psychotherapy theories of TCM;psychotherapy methods of TCM;ancient books on TCM;bibliometrics;content analysis

R229

A

1672-2345(2012)06-0068-03

大理学院2011年博士基金资助项目(KYBS201101)

2012-02-24

付艳芬,讲师,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古籍情志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