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霞 吴丹萍
有关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相对良好,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人际压力和情感压力。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由很多原因造成,如人格因素[1]、家庭因素等,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上[2]。大学生与父母在心理上是否独立是这个关系的重要方面。我们对800名大学生进行了学校适应现状和心理分离的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与心理分离的关系,为大学生能有更好的学校适应提供科学的依据。
1.1 对象 选取郑州、开封、成都、广州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其中男生310名,女生373名;大一学生162名,大二学生174名,大三学生347名。
1.2 测量工具 ①心理分离量表[3]采用Hoffman1984年研发的心理分离量表(PSI),此量表测量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PSI是以心理分析理论和结构性家庭理论为基础,测量个体与父母心理分离的程度,适用对象是成人或者青少年。量表是一个有138个项目的5点量表,答案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PSI包括4个分量表: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态度独立。本研究中父亲分化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01,0.838,0.7780,0.850,总量表为0.901,母亲分化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87,0.823,0.790,0.834,总量表为0.898;②大学生适应量表[4]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A daptability Inventory)测查大学生适应情况,具有66个项目,分为学习适应性(8个项目)、人际适应性(11个项目)、角色适应性(9个项目)、职业选择适应(9个项目),生活自理适应性(6个项目)、环境总体认同(7个项目)、身心症状(10个项目),另有6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1“完全符合”到5“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69,0.700,0.725,0.625,0.738,0.491,0.76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900。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部数据由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1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况 总体适应是学校适应各个维度上得分的总和。将学校适应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3(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见表 1。
表1 大学生学校适应基本状况
表1 大学生学校适应基本状况
总 体 男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人际适应 37.818±5.357 37.751±5.799 37.874±4.967 37.790±5.342 37.873±4.973 37.804±5.561角色适应 30.997±5.211 31.261±5.620 30.777±4.841 31.166±5.276 31.034±5.104 30.899±5.246社会适应 22.673±4.300 22.683±4.670 22.664±3.974 22.956±4.204 22.327±3.906 22.714±4.527环境适应 22.243±3.646 21.700±3.809 22.694±3.445 22.821±3.687 21.724±3.524 22.233±3.658身心症状 35.166±5.989 34.829±6.307 35.447±5.706 35.765±5.356 34.988±5.685 34.976±6.402学习适应 27.260±5.007 26.774±5.494 27.664±4.530 27.024±5.070 27.103±4.573 27.449±5.188职业选择适应 27.538±4.778 27.900±4.961 27.238±4.606 26.586±5.090 27.212±4.594 28.147±4.643总体适应 203.698±24.469 202.900±27.136 204.361±22.024 204.111±24.361 202.264±22.452 204.224±25.507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适应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大三学生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在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适应方面水平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女生在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方面显著高于男生。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年级对学校适应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环境总体认同(t=-3.578)和学习适应(t=-2.281)两个方面,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环境总体认同(F=3.829,P<0.05)和职业选择适应(F=6.537,P<0.01)。进一步事后比较,大一学生的环境总体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2.2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用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和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矩阵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适应水平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人际适应水平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角色适应水平与父亲态度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生活适应水平与父母态度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环境总体认同与父母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身心症状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学习适应水平与父母态度独立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冲突独立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水平与父母态度独立显著负相关。
2.3 大学生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心理分离有4个维度,各个维度上父亲分量表和母亲分量表的共线性都在0.80以上,所以在做回归分析时,用父亲分量表的得分情况代表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情况。首先心理分离的4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学校适应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3。
在控制了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后,态度独立、情感独立2个维度对学校适应分别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β=-0.198、β=-0.128);功能独立、冲突独立2个维度对学校适应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β=0.161,β=0.205)。结果表明:在态度独立、情感独立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学校适应的得分就越低,功能独立、冲突独立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学校适应的得分就越高。心理分离各维度对学校适应增加的方差解释量为9.0%(ΔR2=0.090),即对于总体学校适应而言,心理分离4个维度能预测其9.0%的变异量。
表3 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的分层回归分析
3.1 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 大学生学校适应,只在环境适应与学习适应上女生明显好于男生,其他维度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情感上认可和接纳新的环境更快,适应状况也更好。这可能跟女生人际关系状况比男生好,以及女生当遇到适应问题时比男生采用更多地寻求情感支持应对策略有关。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好,她们在新环境中比男生感觉更舒适和惬意,再加上她们独立意识较弱,对环境的情感依赖强,所以,她们在情感上对新环境认可和接纳,适应得比男生更快也就很正常了。女生比男生的环境总体认同水平高,对大学学校环境的适应好,那么在已经适应的环境中,学习适应状况自然也就比较好。
另外,大一学生的环境总体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这与卢谢峰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这就说明环境总体认同不是大一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适应困难。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也与前人研究相一致。显然大学生刚入学对将来的职业很少有所准备,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认识很模糊。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
3.2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关系探讨 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态度独立具有显著负相关,独立水平越高,社会适应越差,这与Palladino和Blustein研究结论相一致。态度独立是指个体与父母在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上不一致的程度。本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与父母在态度、价值观和观念上越一致,其学校适应水平越高。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直接帮助其适应当前的学校生活。跨代际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的动力是个体和家庭发展的财富,第二个假设是不论个体是否与家庭交往,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是持续的。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的经验影响他们个人的适应。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与父母的态度独立越低,其学生适应水平可能越好。
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的冲突独立具有显著正相关,独立水平越高,大学生学校适应越好,这与国外很多研究者的结果一致。R ice在其研究中把冲突独立看作是积极分离情感,它代表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冲突独立越高,就代表大学生越有自己的立场,与父母发生冲突是一个压力情境,按照Bowen的理论,在这样的压力情境中,个体保持自己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心理就会越健康。另一方面冲突独立高的个体,就代表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而积极情感又与社会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冲突独立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自尊越高,焦虑和抑郁越少。所以大学生与父母的冲突独立越高,学校适应越好。
大学生与父母的情感独立与学校适应有显著负相关,即情感独立水平越高,适应越差。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Lapsley[5]等人的研究发现“功能独立”和“情感独立”与大学生学校适应正相关,而R ice的研究发现的是中等的负关系。而在本研究中,情感独立与学校适应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我们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情感支持,强调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与父母的情感独立越低,学校适应越好。
3.3 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从心理分离对总体学校适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学干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心理分离能够对学校适应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这与W i m Beyers[6]、Hoffman[7]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个体心理分离水平影响其人格的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特别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影响到一系列的社会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学校适应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心理分离影响学校适应,心理分离能够预测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
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增加的方差解释量为9.0%,这说明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不是很高,这说明心理分离是学校适应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特别重要的因素。说明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来说,还有其它重要的预测变量,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Holmbeck G N,Wandre IMI.Individual and relational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in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unsel Psychology,1993,40:73-78
[2]Ki m A J,Teresa L K,Tracey A,et al.The impact of father absence on adolescent separation-individuation[J].Genetic.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2003,129:73
[3]Hoffman J A.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170-178
[4]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5]Lapsley.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New York:Jason Aronson.Christina B G,Rogin a LS,2002
[6]Wim Beyers,Jurgen I,Gerard M,Rutger E.Separation-individuation revisited:On interplay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identity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1):89
[7]Hoffman,Chope Paul M.Emmelkam Bowl by and Bowen:Attachment theory and family ther[J].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2):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