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龙 李 琼 夏 芸 胡明利 郭 薇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这些人被人们称之为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而独特的力量。农民工在城市里虽然从事着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劳动,但却没有享受到同城市其他工作人员一样的待遇,还受到不少人的歧视,其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资料显示,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构成因子上去分析均低于社会一般群体[1]。农民工心理问题发生率在5.4%~39.9%[2]。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怎样?影响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探讨这些问题,对提高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对象 包括农民工研究群体和对照群体。农民工研究群体被限定为在西安市打工满2个月以上、家乡不在西安地区的农民工(即不经常回家的农民工);对照群体被限定在西安地区郊县农村中的留守农民。在上述限定下,2010年5~6月,笔者对西安市东、南、北3大人力资源市场及某些建筑工地、企事业单位的农民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5份,回收率为81.67%。其中,男性145名,女性100名;男性年龄18~60岁,平均(33.48±9.06)岁,女性年龄18~49岁,平均(33.95±8.67)岁;男女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群体选定在西安市户县2个自然村(牛东村和王守村)中进行,采取随机抽样法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6份,回收率为93.64%。其中,男98名,女108名;男性年龄19~60岁,平均(42.89±10.42)岁,女性年龄19~60岁,平均(41.82±10.18)岁;男女年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农民工基本信息调查表 该调查表内容主要有:被调查农民工的人口学信息、打工年限、居住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条件、自我感知到的社会地位、心理压力程度、每天工作时间、外出打工特点、携带子女情况、月收入、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爱状况、政府给予的关心和管理情况等40多个条目。农民基本信息调查表是在农民工基本信息调查表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以适应被调查农民的实际情况。
1.2.2 症状自评量表[3]该量表由90个项目共10个因子构成,5级计分(1=从无,2=较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心理健康程度根据量表总分判定,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总分≥203分为有心理问题者。
1.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χ2检验、t检验和回归分析。
2.1 西安市农民工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西安市245名男女农民工基本信息调查,其主要情况见表1。
表1 西安市245名农民工基本信息情况[n(%)]
表2 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表2 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因 子 ①男性农民工(n=145)②女性农民工(n=100) ③农民工(n=245) ④留守农民(n=206) t①② P①② t③④ P③④躯体化 1.87±0.80 1.69±0.59 1.80±0.73 1.79±0.68 2.072 0.039 0.157 0.883强 迫 2.07±0.78 1.96±0.66 2.03±0.73 2.06±0.661.182 0.238 -0.404 0.687人际关系 2.03±0.82 1.83±0.65 1.94±0.75 1.89±0.66 2.084 0.038 0.865 0.387忧 郁 1.99±0.81 1.85±0.73 1.93±0.78 1.95±0.741.324 0.178 -0.193 0.874焦 虑 1.86±0.80 1.67±0.64 1.78±0.74 1.72±0.67 2.012 0.045 0.833 0.405敌 对 1.87±0.79 1.73±0.65 1.80±0.73 1.81±0.741.156 0.119 -0.066 0.948恐 怖 1.71±0.70 1.60±0.63 1.66±0.66 1.57±0.64 1.197 0.233 1.493 0.136偏 执 1.93±0.80 1.67±0.61 1.82±0.73 1.69±0.64 2.842 0.005 1.997 0.046精神病性 1.88±0.75 1.56±0.52 1.75±0.69 1.63±0.59 3.876 0.000 1.979 0.048其 它 2.02±0.83 1.78±0.66 1.91±0.71 1.85±0.65 2.514 0.013 1.001 0.317总 分 173.63±63.52 156.90±48.46 166.80±58.33 162.74±52.74 2.335 0.020 0.769 0.442总均分 1.93±0.71 1.74±0.54 1.85±0.65 1.81±0.59 2.313 0.022 0.757 0.447阳性项目数 42.76±25.15 37.02±21.93 40.42±24.01 40.56±23.37 1.895 0.059 -0.062 0.950阳性均分 2.78±0.62 2.63±0.72 2.72±0.66 2.66±0.58 1.779 0.076 0.959 0.338
2.2 西安市男女农民工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145名男性农民工中有心理问题者39名,占男性农民工人数的26.90%(39/145);100名女性农民工中有心理问题者17名,占女性农民工人数的17.00%。男性农民工心理问题发生率虽然高于女性农民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7,P=0.070)。
2.3 西安市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 通过对西安市245名农民工与西安市郊县206名留守农民出现心理问题人数的统计分析发现,男性农民工(26.9%)与男性留守农民(18.37%)、女性农民工(17%)与女性留守农民(25%)、农民工(22,86%)与留守农民(21.85%)心理问题发生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西安市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245名农民工与206名留守农民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见表2。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2.5 影响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影响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笔者以SCL-90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经济条件、家乡地貌特点、居住条件、工作类型、外出打工特点、月收入、每天工作时间、工作保障、社会地位、精神压力、社会温暖、社会关爱、政府关心等18个基本因素作为预测变量,α取0.05,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影响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自我感知到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条件、每天工作时间、家庭生活条件、工作保障、年龄、工作类型、外出打工特点等8个因素,这8个因素可以解释SCL-90总分总变异的24.70%。
表3 各基本因素对SCL-90总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α=0.05)
3.1 西安市农民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问题发生率上,西安市农民工(22.86%)与郊县留守农民(21.85%)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两者都处在正常检出率范围内(3.79%~29,1%)[4];在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等指标上,西安市农民工与郊县留守农民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西安市农民工与郊县留守农民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当,不存在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恶化现象。这一结果与以往许多人的研究结果不同,以往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2,5-7],农民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P<0.001)。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差异,本文认为主要与所使用的对照标准不同有关。本文所选择的对照标准是与农民工同时代的留守农民,而其他研究者所选择的是由金华、吴文源等人在1986年所提供的中国常模(n=1388)[8]。1986年的中国情况与现时代的中国情况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分析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利用现时代所测得的SCL-90分数与25年前所测定的结果相比较,必然会得出差异非常大的结论;而要与现时代社会一般人群SCL-90分数相比较,就有可能得出差异不显著的结论。
3.2 西安市男女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问题发生率上,男性农民工发生率(26.90%)虽然高于女性农民工(17.00%),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SCL-90各因子上,男性农民工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它(睡眠)等6个因子以及总分、总均分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女性农民工;在其他因子的得分上虽高于女性农民工,但其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男性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女性农民工。这一结果与有些研究结果一致,如骆焕荣等人认为,男性农民工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农民工[2];胡荣华等人则认为,男性农民工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农民工[6]。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譬如,刘懿卿等人认为,男性农民工在SCL-90的10个因子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性农民工[1];钱胜等人则认为,男性农民工除了在敌对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女性农民工、在恐怖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女性农民工外,在其余8个因子以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等得分上与女性农民工差异不显著[9]。导致上述结果不一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一是地区间的差异;其二是不同调查时间的影响。
3.3 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精神因素(如自我感知到的社会地位、外出打工特点、工作保障、精神压力、社会温暖、社会关爱等)是影响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由基本信息调查可知,农民工自我感知到社会地位低的占50.61%,精神压力大的占57.55%,单独外出打工的占58.37%,得不到社会关爱的占43.27%。由此可见,多数农民工由于长期单独外出打工,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和关爱、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形成孤独和自卑心理,再加上收入没有保障,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从而使得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大,而又无从发泄,最终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其次是物质因素(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生活条件、打工居住条件、工作类型等)。由基本信息调查可知,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占46.53%,家庭生活条件差的占47.53%,因家里贫穷,迫于生计,许多农民(55.92%)才外出打工,但大部分人的收入又非常低(有84.08%的人月收入在500~2000元),居住条件又很差(35.1%),从而导致农民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次是生物因素(性别、年龄、每天工作时间)。生物因素对农民工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由基本信息调查可知,农民工中有66.93%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8~10个小时,还有22.45%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长时间超负荷劳动使农民工的肌体过于疲劳,再加上睡眠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农民工肌体的生理恢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现代科学研究显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即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条件、人际关系、生活事件)三者相互作用决定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要提高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综合考虑,全面关注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每天工作时间)、心理因素(特别是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因素(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安市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
[1]刘懿卿,田丹,阎立芹.辽宁省零工市场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9,25(12):894-896
[2]骆焕荣,黄锋锐,张雪静,等.城市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504-50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4]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16-20
[5]刘衔华.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71-173
[6]胡荣华,葛明贵.对408名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3):196-198
[7]张惠琴.河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西北人员,2009,30(3):76-79
[8]金华,吴文源,张明源.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9]钱胜,王文霞,王瑶.232名河南省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