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凌
“多情”的爱琴海
撰文/高凌
爱琴海是位于地中海东部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一个大海湾,是一片澄澈美丽的迷人大海。它南北长610千米,东西宽300千米,拥有非常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和大小共约2500个岛屿,又被称为“多岛海”。
爱琴海实际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东北经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通,往南至克里特岛。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经克里特岛至罗德岛的岛链,将它与地中海分开。
爱琴海·圣托里尼岛
自忒修斯离开后,爱子心切的埃勾斯每天都会去悬崖眺望。当他又一次站在悬崖上眺望时,竟看见忒修斯的船挂着黑帆从克里特岛方向驶来。这位心碎的父亲误以为儿子被怪物弥诺陶洛斯杀死了,在无限悲痛下投海自尽。为了纪念这位悲剧人物,埃勾斯所投之海就被称作“”,意为“埃勾斯海”。
爱琴海风光
在神话研究者看来,爱琴海得名的故事属于典型的推源论神话。“爱琴海”一名源自前希腊时代,无法用希腊语来解释,“埃勾斯”这个词本身很可能是海神的地方姓名之一。埃勾斯投海自尽的传说,很可能是古希腊人无法理解爱琴海的名称而生造出来的。上述推论的佐证有二:一是在古希腊,海神波塞冬的一个别名就是“波塞冬·埃勾斯”;二是在希腊神话中,英雄忒修斯的身世有点扑朔迷离,除了可能是埃勾斯之子外,他也可能是海神之子。埃勾斯与波塞冬可能是一个人,这也从侧面表明了爱琴海在古希腊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爱琴海不仅是古希腊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传说中的希腊英雄们展开爱恨情仇的地方。无论是智取金羊毛的伊阿宋,还是勇斗牛头怪弥诺陶洛斯的忒修斯,抑或是渡海围攻特洛伊的一干希腊英雄,都曾航行在波涛汹涌的爱琴海上。
虽然爱琴海表面看去总给人一种平静、蔚蓝、澄澈而美丽的感觉,但是它的内里其实并不真的平静。由于地中海地区的气温较高、阳光强烈、海水蒸发较快,造成爱琴海的海水盐度大大高于黑海,表层的海水从黑海流向爱琴海,而底层的海水则从爱琴海流向黑海。再加上岛屿和海湾众多,使得海潮更加汹涌多变。因此,有学者指出希腊语中爱琴海的词源是“”,意为“波浪”,爱琴海真正的意思应为“波浪起伏的海”。
文明的发源总离不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爱琴海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十分适合上古时代的先民生活,也为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爱琴海沿岸地区的气候为标准的地中海气候,由于远离冬季北方大洋寒流的影响,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冬季的温和使人们免受寒冬的低温威胁;夏季的炎热干燥则使这里十分适宜果树的生长,剧烈蒸发的水分又有利于果树果实的糖分积累。
漫步克里特岛的街头,抬头就能看见不远处的爱琴海
翡翠般的爱琴海
上图:爱琴海的惬意下图:克里特岛迷人的海滩
爱琴海平静清澈的海水温度较高,吸引了大量鱼群游来产卵繁衍。这里的岛屿星罗棋布、陆地上海岸线曲折,形成了无数便于船只出海和停泊的海湾、港口和避风小港,渔业和航海业随之产生和兴起。
此外,爱琴海中的很多岛屿是火山岛,具有丰富的铜铁矿和大理石资源,整个地区所在的岩层结构又是便于开凿、切割和加工的石灰岩,对文明的兴起十分有利。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地就在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面积8300平方千米的克里特岛,是爱琴海地区的最大岛屿,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四面都是深水港口,便于航海交流。
爱琴海是希腊罗马神话里众神展开爱恨情仇的地方
早在公元前2000年,这里就已经有了奴隶制的繁荣城市。到了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已经十分兴盛,整个地中海的周边地区都有受这种文明影响的印记。正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火山给克里特文明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扮演了终结繁盛的克里特文明的角色。公元前1400年前后,忽如其来的火山和地震在克里特岛上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繁荣兴盛的爱琴文明就此突然衰落。此后,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600年后才有古希腊文明在这里再度兴起。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的大西洲其实就是克里特岛。因为一开始希腊文中亚特兰蒂斯被称为“”,意为“Island of Atlas”,即“阿特拉斯的岛屿”,后来转到英文中才被称为“Atlantis”。传说中,亚特兰蒂斯是因为突然遭遇地震和水灾才沉入海底的,而考古发现也证实克里特文明的毁灭是因为邻近的桑托林岛火山爆发和随后引发的海啸和地震。一些学者由此推断现存的克里特岛是大西洲岛国遭受火山和地震的摧残后,侥幸没沉入海底的残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