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明小说中的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

2012-05-02 00:59缪双慧李敏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永明大明父爱

缪双慧 李敏

摘要: 父爱主题是儿童文学书写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盛永明的小说塑造了一群乡土父亲的形象,这些父亲往往呈现出一种渺小、平凡、卑微、软弱、病态和无助的面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的父子关系充满了矛盾冲突。

关键词: 儿童文学盛永明小说父爱主题儿童成长

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关系是人类血缘关系的重要一环。父爱主题是儿童文学书写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文化自古有着尊父崇父的传统,父亲代表着权势、强势,儒家强调“君臣父子”的秩序。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传统父亲的强势形象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世纪,“70后”儿童文学作家盛永明的小说塑造的乡土父亲形象,叙写的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与传统的父亲想象——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占有统治性地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在盛永明的儿童小说集《爹是英雄:盛永明少儿小说精选》[1]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被置于江南农村,倾力塑造那些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父亲们。辛酸的童年、苦难的生活是他作品的基调。在盛永明的笔下,父亲往往呈现出一种渺小、平凡、卑微、软弱、病态、无助的面貌,无论《爹是英雄》还是《是谁带走了弟弟》等概莫能外。这些父亲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社会上丧失权威和尊严,任人嘲笑与欺凌,在家庭内部亦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下,父子情感充满了矛盾和无奈。

一、情感从疏离走向回归

作为子女,谁都希望自己的父亲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家庭的顶梁柱,孩子的守护神。“在儿童的心目中,父亲是威严的象征,他的理性、责任、能力、遵从、功利、刻苦、奋斗、冒险、秩序、权威等字眼连在一起”。[2]而盛永明在第一人称小说《爹是英雄》中,一开头便写道:“让我自卑、耻辱、抬不起头的爹死了。我应该高兴,或者应该轻松,至少用不着悲伤——背在身上十几年的精神包袱终于‘解脱啦。”为父子之间的关系蒙了一层阴影。“我”(大明)的爹陆三元不再是强壮、高大、智慧的化身,反而是一个懦弱、无能、矮小、木讷、委顿、受人欺凌的小丑型角色,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因为矮小、丑陋,被人称作“武大郎”,儿子也跟着受牵连,在外受欺负,被笑话为“武小郎”。因为老实巴交,爹总是吃亏:买砖给家里盖房子,明明买的是5000块砖,搬回来一数少了500块;在医院被临床的病人借去的大衣一去不复还。

爹的软弱、无能,决定了其在家里没有地位,长时间受到妻子儿女的冷落,亦无脾气。作为儿子成长的引路人和家庭靠山,当儿子在外受到伙伴的欺负,他奋起反抗,一拳打得刘根出鼻血,刘根在他父亲阿进的带领下找上家门来算账,这时的爹唯唯诺诺,不能为儿子撑腰,反而被阿进推得摔了个狗啃屎。在阿进气势汹汹的进攻之下,爹一声不敢吭,显出那么的无助,留给儿子心中永远的痛。本应受到父亲庇护的“我”,却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我”变得自卑、懦弱,心中充满耻辱,于是一心一意要逃离父亲。“我”拼命读书,考入县城的中学,脱离父亲的阴影。逃离父亲,逃离家园,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在情感上独立自主,重新塑造自我。为了彻底与父亲决裂,“我”在县城中学求学期间从来不给爹写信,只写给妹妹,让妹妹念给母亲听,要妹妹在信中不要提及爹的事情。“我”在遮蔽了父亲存在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立。

爹对“我”并不是没有爱的表示,如当“我”要到城里读书时,爹一大早把稀饭煮好,提出要送“我”去读书。但在“我”的生硬拒绝之下,爹只好放弃。在临出门之前,爹嘱咐“我”:“大明,外面坏人多,你要当心,千万不要上人家的当。”爹到县城中学来看“我”,给“我”送来袋子,买好米线,为了不给“我”丢脸,在寒冷的冬日里,一个人在校门口苦苦等了一个多小时。爹节俭之极,“上身一件破旧的中山装,里面穿一件硬邦邦的棉衣,有的地方已经磨出了口子,露出残败的棉絮,有的地方已经成了窟窿,可以看到里面的粗布衬衣。”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零用钱交给“我”,要“我”好好读书。这时的“我”已经感受到了爹的关爱之情,“我站在那里没有去接钱,注视着爹,面前的爹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清晰。”而这些要么被处于叛逆期的“我”所忽视,要么是“我”要对父亲的温情作出回应时,而父亲却已远离。

爹去了粮仓守仓库,和阿进一同上班。“我”从姑父那里听到了爹的死讯,以为是阿进害死了爹,要找阿进报复。后来才明白了爹是为了保卫国家资产而牺牲。当“我”知道爹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和偷粮的五六个贼扭打在一起,被贼推到冰凉的河里,爹不罢休,从河里爬起来,终因寡不敌众,又被贼们逼到河里,再也没能爬上来的事迹之后,“我”对父亲的印象瞬间突转。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父亲温情的一面,正直的一面。爹的死亡,凸显了爹的高大形象,在作品中爹的死亡无疑对“我”产生了极强烈的震撼,在知道爹死的真相之后,原本或许模糊的爹的形象,顿时变得更加清晰,对“我”产生强烈的震撼,“我”与爹的精神得到接续。爹注定无法走出“我”的生命。父亲的死成为儿子重新认识父亲的一个重要契机,父亲用自己生命获得了儿子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尊严。只有真正透彻理解父亲,年轻一代方能真正从心理上、文化上、人文情怀上走向成熟。“按照村里的风俗,要在亲人死去的地方烧纸钱,烧衣服,然后把它的灵魂带回家。“我”将爹使用过的东西全部拿到爹壮烈牺牲的码头,“我”不仅要把爹的灵魂带回家,而且要永远把他安葬在自己心中。”

二、沟通的隐遁

盛永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是艰苦的,凋敝的,恶劣的。生活空间的狭隘,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在生活的重压面前,后代子女的教育便成为一种奢侈。

《学箍桶》是盛永明又一部儿童小说力作,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小说中的父亲做过八年村主任,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一直教育儿子大明,穷人唯有靠读书方能有出路,要大明好好读书,大明亦体会到父亲的苦心。作为子辈,沿着父辈的指引一路向前。但父亲在大明读初二的时候,突然让大明辍学,让大明感到父亲的失信,颠覆了对父亲的看法。原本心目中那个讲原则,对家人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已经在儿子心中抹去了。

失学是儿童世界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在苦难的家庭环境之下,中途辍学成为儿童心中最难接受,最痛苦的事情。失学之痛为儿童的成长抹上了灰暗的色彩。父亲没能把儿子当做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来看待,用一种强势迫使儿子退学,而在情感上无法与儿子沟通接轨,导致父子情感断裂,使父子关系恶化,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大明在学手艺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郁闷和不安。师傅严厉,对徒儿下狠手,大明因惹师傅生气,被师傅迫使脱掉裤子,蹲磨新马桶,弄得一屁股刺;在雇主家干活,因师傅发错号令,将主人要做的饭桶做成马桶,被师傅打得脸上流血。学手艺的艰辛,促使大明更加迁怒于自己的父亲。在大年夜,父子之间爆发冲突,结果以父亲的退让而告终,而儿子心中的那个死结一直没能解开。

父亲对真相的隐瞒导致子辈与父辈之间形成隔阂。大明要到城里面打工,在临走之前,父亲为了挽留大明,方把真相托盘而出:“爹让你去学箍桶,是因为你娘得了胆囊癌,你是家中的长子,你必须作出这个牺牲,爹没把这件事情告诉你,是怕你受不了。”在父亲的真情告白中,儿子终于明白父亲的难言苦衷,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父子关系才发生了转机。如果父子之间能够坦诚沟通,父亲把儿子当做一个有独立思想、有灵魂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对儿子的心理感受采取一种忽视的态度,那么这种父子关系的矛盾冲突,父子之间的种种误会,就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三、父爱的悲剧

在《是谁带走了弟弟》中,“我”的父亲是个痨病鬼,常年在家休养,每天抱着药罐子,无法干重活,只能编竹篮贴补家用。父亲的病因为年轻时好强而落下,在工地上干活,直到累得咳出血,才回家休养;病没好,又在冬天与村人打赌去打鱼,结果,鱼没打上来,人掉进了河里,从此,药罐不离手。“我”的弟弟小龙生性顽皮,父亲对弟弟的管教就是打。弟弟听阿芬的爹谈及蛇胆能够治百病,天天到野外捉蛇,父亲吃了蛇胆,脸色红润之后,对弟弟疼爱有加,而放松对弟弟的管教。当弟弟玩蛇吓着了村里的阿根,被阿根的父亲找上门来,父亲不分是非曲直,一味袒护弟弟。当看医生后明白吃蛇胆并不能治病,反对身体有害时,父亲要找阿芬的爹算账,被母亲劝回。弟弟为了替父亲出口气,将蛇放进了阿芬的书包里,将阿芬吓出了精神分裂症,父亲仍然依旧袒护弟弟。因为这件事情,阿芬家来讨债为阿芬治病,家里又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父亲又病又气,含恨离世。弟弟辍学去外打工,结果因好强,死在了工地上。

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两代人的悲剧。阅读这个文本,我们不禁深刻反思,究竟是谁害死了弟弟?如果我们把视线聚焦到父亲的教育上就不难找到答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在这方面他是有责任的。父亲的非理性行为,导致教育的误区。子辈以不合理的行为顺从父亲,为父亲吐了一口恶气,付出沉重的代价。当弟弟玩蛇吓着阿根时,如果父亲不是一味袒护纵容弟弟,而是及时对弟弟进行教育,那么就不会有后面弟弟用蛇将阿芬吓成精神分裂症,也就不会因此让一贫如洗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弟弟更无须辍学,进城打工。作家柳青曾言:“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是关键的就那么一两步。”如果在对待阿芬爹所谓蛇胆泡酒能治百病这件事情上,父亲能反躬诸己,不是找阿芬爹报复,弟弟也就不会为爹出气。弟弟的死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性格太好强,在工地连续干了两天一夜,不休息,最后体力不支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死于非命。弟弟性格的好强从父亲身上继承而来,父亲的好强前已有所述及。子脱胎于父,是父亲的延续。

弟弟小龙是一个苦难的承担者,他是一个未成年人,却因为替父亲的报复行为把阿芬吓出了精神病,为本已经济崩溃的家庭再添上了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父亲病故之后,正是他履行了父辈的职能,主动辍学,外出打工,用自己的劳动支撑家业,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为哥哥完成学业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当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一场意外事故导致了弟弟的离世,使人物命运染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弟弟的血液里流着父亲好强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导致了弟弟的丧命。“小龙,跟他爹长得像一个模板压出来的。”项目经理在“我”说起弟弟时,说:“小龙这孩子和你爹一样好强。”当儿子成为父亲的复制品,悲剧的命运已无法阻挡。

四、结语

盛永明的小说扎根乡土,笔底蘸着深情,书写乡土家庭的爱与悲,艰难与希望,病态与温馨的底层境况。盛永明的小说,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一群原生态的乡土父亲形象,父爱主题得到充分的张扬。然而在苦难的生活环境下,文中父子关系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少年的成长在这种父子情感之下变得更加艰难。

参考文献:

[1]盛永明.爹是英雄:盛永明少儿小说精选[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9.

[2]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项目“建国6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编号:2009QN026)。

猜你喜欢
永明大明父爱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父爱如山
钟永明
父爱的反复表达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