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
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访古游记,文质兼美。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历史评论尤为精彩。但文中个别语句表达欠妥,在此浅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如果他们……”与“他们如果……”
假设关系的复句,使用率极高,应该说不难驾驭,似乎没必要作太多探讨。但下番咬文嚼字的工夫,就会发现它不是那么稀松平常。就说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用在陈述对象(主语)前或后,作用大不一样呢。它不仅涉及语法问题,还有表情达意的效果,一旦用错了,表意大相径庭。因此修改这种错误,不仅要调整语序,而且要调整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二小节第三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从反面强调了阴山以南的沃野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本句假设的情况是“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粗看作者意图没有纰漏,但细细推敲,这个假设情况不够严密。试比较,是原句好,还是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好呢?
第二小节前三句阐述阴山以南的沃野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第一句作为中心句,直接点出。第二句以条件复句从正面强调,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游牧民族)就可以向中原长驱直入。这第二句以“他们”为话题,而第三句承前,也是以“他们”为话题,后边假设情况及后果都是陈述“他们”的,是说“他们”将面临某种情况,以突出这个沃野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战略意义。作者意思应表述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假设的情况是“失去了这个沃野”,陈述对象“他们”完全不必在假定范围内。假设情况稍有不同,出现的相应后果就有天壤之别。如原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如果重点在“失去”上,后面的结果可以续为“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但如果重点在“他们”上,后面的结果就可以续为“汉民族就可以在阴山南麓构成一道牢固的北方屏障”。显然,原句把“他们”放在“如果”后面,就出现了多种可能,就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而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假设情况就只能续为“失去个沃野”这唯一选择,后面的结果只能续为“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完全可以突出沃野的战略地位,而没有任何歧义。
我们不妨造句作一下类比。“如果你失去了这次上场的机会”,可以把重点放在“失去”上读,其结果为:“就将永远告别舞台”;也可以把重点放在“你”字上读,其结果为“她就会跻身于名演员的行列”。而“你如果失去了这次上场的机会”只会有一种结果可续:“就将永远告别舞台”,不会产生其他结果。
“如果”后面假设项越多,产生的相应结果越多,往往歧义也越多;把陈述对象放在“如果”前,使假设的情况单一明了,就可以明确地表达作者意图。故原句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为宜。
因此,必须明确自己要强调的结果,以此来确定假设项,确定“如果”一词的正确位置。
可以用公式来说明:假设复句中,陈述对象+“如果”,则几个分句共一个主语;“如果”+陈述对象,则几个分句各有自己的主语。
二、“塞外风光”与“黄沙白草”
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二小节:“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写我们实际看到的与渴望看到的形成巨大反差。
其中“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句中的“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以并列关系出现。并列关系的短语之间应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塞外风光”与“黄沙白草”所表示的是不同等级的概念,它们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并非平等关系,不能把它们并列在一起。
试改为“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如黄沙白草之类”,好不好?
三、“火车……敞开原野”
“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一小节:“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第一个分句“火车走出居庸关”的主语是“火车”,“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表时态,作状语,第二个分句“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没有主语,显然是主语承前省略,那么“火车”“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主谓语意能够搭配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句话前后不能共一主语,后句却没有出现应有的主语,导致前后语意不连贯。
即使把“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看做一个句首状语,“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也属于主语残缺。若删掉介词“在”,修改为“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我们面前便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或“一片广阔的原野便敞开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表达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