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倡导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学”,其特点是以学定教。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从思考中学,从交流中学,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优化学生的生活资源,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在生活中体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难。
例如,在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在理解“面积”概念的意义时,及时提出了面积单位。在学习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时,让学生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问题出来后,同学们到处搜寻,纷纷举手回答:1.教室地面的水磨石格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让学生在上面站一站,体会一下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2.开关盒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3.开关的按钮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等等。
这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在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印象,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猜一猜:
1. 黑板用什么面积单位?大约有多大?
2.手帕用什么面积单位?大约有多大?
3.邮票用什么面积单位?大约有多大?
谁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它们分别用什么面积单位,大约有多大?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方法组合到认知结构中,再把它应用于身边的问题中,发展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生活的交流中探索有效的问题
有效课堂,不拒绝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探究学习,但并不是说拒绝接受学习,只是接受学习应当追求“有意义”。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探究性的数学课堂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而开放的数学课堂应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情境和空间,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个发现者,增强学生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在初步交流了认识的方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那时,听的感觉真好,认为又一个让学生绽放个性的机会到了,果然,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是这样分的,一类是纸币,一类是硬币。”“是这样,也可以。”有的说:“我们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两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学生还没汇报完,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说:“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是要求你把桌上的所有钱分一分,其他同学,你们是怎样分的?” “老师,老师,我们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教师兴奋、激动溢于言表,非常庆幸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实,交流不只是为了满足教师的需要,学生的各种想法、分法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不绽放着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无不表达着他探索的乐趣,无不展示着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无不共享着学习的成果,因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三、在生活经历中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生活就是实践,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数学教学只有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个概念时,让学生先沿着学校的操场走一圈,体会一下什么是周长。又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让学生把小麦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1千克的小麦,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2.让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己的文具盒及书包,比较、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
3.拿起自己的书包,逐渐从书包里拿出若干课本和练习本估计一下,拿出的东西是否有1千克重,再用台秤验证,比一比,看谁拿出的最接近1千克。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感知、体验活动,使学生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切深的感受。这种实践性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也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动手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去沟通。这比直接教给学生更有效、印象更深刻。
案例中的有意义学习在学生产生强烈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因而显得十分适切。提升经验、启迪思维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比较中发现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对原本浅显的问题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思维的深刻性在比较、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此时的有效才是更深层次的有效,也是我们在追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着力倡导的。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