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体验 感悟数学

2012-04-29 00:00:00刘晓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9期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总是对亲身经历过的事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刻骨铭心,终身不忘。体验作为学生领会、掌握数学问题与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辅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方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所以,我们应根据数学新课标的理念,活用教材、提供机会、重视体验,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自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体验、感悟数学的奥秘。

一、创设情境,激趣

教育家顾泠源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数学家华罗庚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创设轻松、快乐、和谐、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及积极性,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打折》一课时,事先到市区各大市场、超市进行了节日产品促销调查,并现场拍摄了相关的促销图片和活动场景VCD,然后根据教材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大润发超市图书柜节日购满300减80”、“通州区书城图书柜一律打七折”、“农工商超市图书柜买四送一”,我班买40本《六数练习》,到哪家图书柜购买最便宜?问题的提出,相关图片、音乐的呈现和节日商场促销VCD的播放,把教室演变成了“节日的商场”,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求知的需求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到“百分数的应用”的新课学习之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 动手操作,体验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颁布的数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依据教材,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感悟数学知识的机会。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单元时,我们不应去机械推导和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通过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进行剪拼,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以此来深刻理解剪拼前后图像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学生在这过程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获取新知,体验快乐,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类似的动手操作实例,在苏教版的各年级教材中,我们都可以付诸实践,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思妙用,一定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增光添彩。

三、交流讨论,育能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交流、讨论,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及师生间的思维撞击、更有利于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能力应用上得到均衡的发展和提高,从而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国优秀教师、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得好:“概念、定律、道理由老师嘴里说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所以,无论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还是在计算推理分析中,以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中,我们都要组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发挥群体探究的功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讨论交流的机会,人人上阵,个个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露一手,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快乐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才能。

四、联系生活,实践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实现应用到现实中去。”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数学回归“生活实践”。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可以让学生回家主动替家长到超市、商场购物,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知识、认识票面的大小,又能让学生在购物给钱、找钱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又如学习了利息、打折的知识,让学生回家争当家庭小顾问、小参谋,钱,怎样存最划算?物,怎样购最便宜?家庭支出,怎样做最合理?这样的活动安排,通过用数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潜能发展。

数学,严格地说,它就是一门具有体验特征的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亲自体验、实践感悟的机会。唯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地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快乐。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