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探微

2012-04-29 00:00:00陈智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9期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计算错误率偏高,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偏慢。那么,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计算教学要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计算是由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却没有将它同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枯燥乏味。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计算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会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其次让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技能的必要性,让学生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把计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而教材中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

在计算教学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

二、计算教学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要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关系。

首先,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刻意追求多样化。

由于受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而多样化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因此应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思路。而个别教师不顾学生的能力现实,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把追求多种算法作为教学最终目的。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不偿失。因此,教学时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对学生出现的多种解法,适时进行评价,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予以肯定,对于思维含量不高的想法,要进行比较。

其次,提倡算法最优化,但并非一定要求最优化。

优化思想,是新课标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在教学中,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再仔细听听别人的说法,将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做比较,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给学生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学习过程。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归纳,从而将算法进行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接受和理解最优的方法。

至于有些算法本身很难区分优劣高下,就不必强求算法的最优化,只要是学生自己熟练掌握的,并且正确率较高的算法就是学生自己的最优算法。

三、计算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它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包括联系现实背景和具体情境理解数并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有用的策略和恰当的方法,能估计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等等。在认识数和建立数的概念的教学中,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譬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体验1000粒米和1000粒黄豆的多少、500张纸和1000张纸厚度的对比等环节都体现了数感的培养。其实,我们的计算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本身就是数感培养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准确结果,只需要了解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这时,估算就显得快速便捷。因此,加强估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通过估算可让学生了解正确得数的取值范围,进而可以判断计算结果的正误。

四、计算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尤其更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有很多的错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认真读题、检验等习惯所造成的。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如在计算教学中要养成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进行竖式笔算,计算做完要检验,能简便的要简便等习惯。

下面介绍我在培养学生计算习惯方面的两个做法:一是养成做完检查的好习惯,对于检查,我在教学中则分段进行要求,平时的作业,做完后看一遍,检查有没有漏写、抄错等明显错误,计算结果估算一下,检查是否在合理的范围;测验时,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计算进行全面检验。二是坚持让学生写错题分析。要求学生对每次课堂作业的计算错题进行反思,分析错误的具体原因,究竟是哪一步计算错误,为什么错误,为以后的数学计算提供借鉴。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