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学校教研组的老师在上讲评课时,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课堂上老师问得多、讲得多的现象。这一问题在许多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他们常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明白,一些该让学生想的、说的、做的,都包办代替了,无形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与当前的新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级专家的课和报告后,可以说大开眼界,收获颇丰,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听课的感想。
一、没有精美的课件,也没有花哨的形式,实实在在但却一点也不平庸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专家们在课堂上的提问,都那么恰到好处,他们总是在关键处引导,迷惑处点拨,让你有多一句啰嗦,少一句逊色的感觉。而正是这些恰到好处的提问,把学生不由自主地推向了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索、合作、讨论、总结等形式,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比如吴正宪老师讲《数的整除复习》这节课,备课只有八行字,上课只有几张简单、凌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卡片。在课的开始,吴老师先提出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教师将知识串联,另一种是由小组自己学习串联,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当然选择自己来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生成过程中。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时,对学生不太清楚的问题,吴老师适时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在评价方面,吴老师并不为学生的对错作出简单的判断,只有在学生认识产生分歧的时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做,科学地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整堂课不管是授课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是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度过的。吴老师的课设有精美的课件,也没有花哨的形式,实实在在却一点也不平庸,的确显示了大家风范。
二、将简单的知识讲深刻,将深奥的知识讲通俗,展现非凡的教学艺术
鸡兔同笼问题是古老的数学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小。如果处理不当,大部分学生是死记公式,生搬硬套,过后很快忘记;少部分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知怎么回事。一节课下来,弄明白的没有几个。而柏继明老师讲这节课,是从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开始,找一找鸡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快发现了鸡和兔都有一个头的相同点,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的不同点。随后,柏老师说:假如让鸡扮演兔应该怎样扮演呢?对了,把两只翅膀插到地面上。假如让兔扮演鸡怎么办呢?对了,把两只前腿举到头顶上(柏老师还做了动作,既形象又可爱)。现在屋子里有一只兔和一只鸡,假如让兔扮演鸡(学生不由自主地做动作),那么地上有几条腿呢?(4条)可实际有几条腿呢?(6条)多的这两条腿是谁的呢?(学生举举两只小手)是兔子的。现在屋子里有两只兔子和一只鸡,地上有几条腿呢?实际有几条腿呢?多的这4条腿是谁的呢?假如现在屋子里有鸡和兔5只,数一数地上共有1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呢?柏老师就是这样,从简单的例题入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有意识地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引出凑数法、假设法、画图法、列式法,最后通过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总结出解题的最优方法。奥数中难讲的问题,就这样被柏老师讲解得既透彻又精妙,真可谓是“玩着玩着就学到了数学知识” 。其实,数学就应该这样有趣而又简单。
三、教师要具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吴正宪老师教学的《数的整除复习》,内容繁多,联系也错综复杂,所以要求一个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整理完善,太难,而吴老师在课开始就给学生减压,提出要求:在非0自然数内研究,不求全,能找对多少算多少,一组两组都可以,关键是要把有联系的概念连在一起,说清它们的联系。最后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补充、完善,大家齐心协力完成知识网络图。就这样,复杂的知识网络图在学生们精彩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设计的话,那么课堂上就不会看到学生们那愁眉苦脸的样子了。
课上吴老师还用生活中的一个俗例,解释了一组数学概念。“质数与质因数”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吴老师提出问题后请起一位没发过言的男生让其回答,这位男生说不上来。吴老师问:“××同学是男同学,你们有意见吗?”同学们一致喊:“没意见。”“××同学是哥哥,你们有意见吗?”“有,他是谁的哥哥?”“现在你说质数与质因数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说了“质因数必须说谁是谁的质因数。”正如吴老师说的:“小学生该学什么样的数学?与其学听不懂的严格的数学,不如学听得懂的、不太严格的数学。”因此,教师应具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俗话说得好,看花容易做花难。其实这些我们看似简单的说法、做法背后蕴藏着的是智慧,是深厚的功底,也是名师们长期钻研、实践、反思、总结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谨记柏老师的话: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教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