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教学策略

2012-04-29 00:00:00刘德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9期

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从而体会符号的价值。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下面笔者谈一些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唤醒经验,感知符号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前,早已感知到生活中的符号,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比如,路口有标志“”,表示此路不通;某场地有标志“”表示可以停车;铁路、公路、航空、医疗等行业各有各的标志,生活中处处有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里,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中潜藏的“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基础。

例如,教学“认识7”时,就要考虑到刚入学的儿童在入学前已熟悉生活中10以内的数。因此,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数出7个人、7棵树、7只鸟、7盆花…… ,然后过渡到用7张圆片、7根小棒来表示7个人、7棵树、7只鸟、7盆花等,最后揭示出它们的数量都是“7”,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并用符号表示,这是对数量进行“符号化”。当我们看到数字“7”时,就会和数量是7的事物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了数字“7”的实际含义后,进一步扩大外延,数字7还可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二、借助操作,建立符号意识

操作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要借助一定的活动材料,将数学活动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表示,从中理解符号及表达式的意义。例如,在教学“认识除法”时,引导学生平均分配各种实物,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均分”,理解“÷”的意义。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4个;把8个桃子平均分,每人分到2个,可以分给4个人,这都是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部分,都用除法算式8 ÷ 2=4来表示。这样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表示,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进行符号化的过程。

三、创设情境,发展符号意识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到符号的必要性,并从中体验到符号的优越性。例如,教学“认识=、>、< ”时,教师将学生喜爱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一一对应,数形结合,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当学生通过排一排、数一数发现兔子和猴子一个一个正好对完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也就是4和4相等,引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抽象出5 >3,3< 5,理解“>”、 “<”的含义,学会用“>” 、“<”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符号比语言简洁明了,“=”比“同样多”简便,同时也使学生知道数学符号是可以转换的,5>3可以转换为3< 5,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合情推理。

四、鼓励表达,增强符号意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以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例如,在解决“一张桌子最多可以围坐6人,15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实际“排演”找到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用长方形的小片表示桌子,用小圆片表示人,然后通过操作找到答案;有的学生画图找到答案;当然,也有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找到结果。

“具体事物 →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的表示”,这是一条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找到不同算法的联系,建立等式,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有的学生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有的学生用 △+○=○+△ ,最后过渡到a+b=b+a,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加准确、简明,体现了符号的优越性,增强了符号意识。

五、强化实践,深化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的功能,数学符号的学习应遵循“感性 →理性→运用”的辩证过程。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符号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体会到符号的魅力,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例如,小明、小华、小力、小强和小海五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要赛一场,现在,小明已赛了4盘,小华赛了3盘,小力赛了2盘,小强赛了1盘,小海赛了几盘?分别是和谁赛的?

这题单从文字上理解,很难解答。如果用5个点分别表示五位同学,用连线表示已赛的盘数,就很容易找到小海已经赛了2盘,分别是和小明、小华赛的。(连线方法如右图所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直观示意图,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从而通过符号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思维,进一步深化符号意识。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