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的精准与快速

2012-04-29 00:00:00苏子东蓝春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9期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四大领域,而计算在教材中占据最大的比例,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是基础,直接影响着各个领域内容的学习。所以小学阶段,我们特别重视计算教学,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的精准和快速。

一、三大基石,熟能成诵

1.一年级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2.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表内乘除法

经验表明,决定学生计算的精准与速度的三大奠基石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在低年级就要求学生对以上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能成诵,脱口而出,这是为中高年级的多位数整数、小数加减乘除以及分数加减乘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口算训练

我们发现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口算训练,课前几分钟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从10以内到20以内加减计算、表内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采取听算、视算、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对难点问题采取重点突破,每天一个同学上来教你一招等办法,坚持训练,熟能生巧,人人都能成为计算能手。

三、笔算竖式,习惯养成

几位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教材是要求笔算的,即列竖式计算,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从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用列竖式计算。不否认有些学生确实口算能力比较强,但我们在笔算的学习开始不要给学生这种提倡,当一种好习惯(这里指笔算的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我们要先去培养,有的学生不能口算或者口算能力没那么强的,往往就吃亏在不愿列竖式犯计算的低级错误。

四、难点问题,简单对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已经删去了繁杂的内容,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少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把已经删去的繁杂的内容重新捡起来,加重学生负担。比如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律是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即可,不应再出怪题、偏题,扰乱学生的思维。

五、易错问题,归类比较

对于计算中普遍存在的易错问题,可以把相似或混淆问题归类训练,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差别,在比较中发现本质。比如:

1.商的中间与商的末尾带0的除法,可以进行如下归类练习:

327÷3=109 428÷4=107 630÷6=105 927÷9=103

570÷3=190 680÷4=170 900÷6=150 1170÷9=130

2.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训练,如:

(1)25×(4×8) (2)25×(4+8) (3)25×125×4×8

=(25×4)×8 =25×4+125×8 =(25×4)×(125×8)

=100×8 =100+1000 =100×1000

=800 =1100 =100000

对易错问题进行归类比较,不仅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使错误的概率降低到最小化,达到计算的精确和快速。

六、估算检验,培养数感

验算是检验计算是否准确的万能钥匙,但验算很麻烦,也很花费时间。而估算恰是快速验算的一种补充。

比如:有一个学生计算19.8×1.8=277.2

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鼓励学生养成用估算的方法快速检验,把19.8约等于20,把1.8约等于2,估算结果与40差距较大,显然本题计算错误。经常地用估算的办法检验,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

七、π来相乘,推到最后

在进行与圆有关的计算中,经常用到π来相乘,计算比较麻烦,一不小心容易出错。

如:求r=4米,h=9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S底面=3.14×4×4=50.24平方米

S侧面=2×3.14×4×9=226.08平方米

S表面积=50.24×2+226.08=100.48+226.08=326.56平方米

以上几个步骤,需要步步小心,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全盘皆输。而如果把π推迟,就变得简便,请看:

S底面=π×4×4=16π

S侧面=2×π×4×9=72π

S表面积=16π×2+72π=104π=104×3.14=326.56平方米

通过改变思路,灵活地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也是一种创新。

八、计算网站,数学乐园

如今网络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资源,有不少优质的数学网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可以介绍一些计算网站给学生。学生在网上直接提交答卷,计算机发挥了它特有的优势,即时评分。如果学生答题错误,可以重新答题,再次打分。网上学习易于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变被动为主动,枯燥的计算也会变得其乐无穷。如果学生养成了自觉运用计算网站进行计算训练,对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将会大有帮助。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