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精品课堂成为数学教学的趋势和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实际诉求。如果把数学课堂比喻成一件产品,那么,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是统摄全局的设计理念,它形成产品物质外壳的整体性感观;而每一个教学细节便是产品的零部件,它决定质量,提升品质,塑造美感。
细节是课堂的基本单位和最小构件,但它却可以以小见大,折射各种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呈现或成功的精彩或失败的瑕疵。细节体现于一个精巧的教学设计,体现于一个数学情境的合理设置,体现于学生精彩回答的瞬间,体现于师生思维碰撞的生成点。正因如此,关注细节,应该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教学追求。
一、细节——彰显教学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细节是对教学的再思考,是对教学活动的精加工。简言之,课堂教学要从“细”字上下工夫,这本身也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因为数学学科更偏重理性思维,精细正是培养缜密思维的最好方式。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并挖掘每一个细节背后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了这样的画面导入新课: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水面荡起了一圈圈波纹。张老师便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水圈儿,有的说看到了圆……看似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导入而已,但在这堂课即将结束时,张老师再次出示了这个画面,问学生:“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这一现象吗?”通过课堂上的探究与学习,学生已然能很自然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来回答这一问题。有的说:“小石子投入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有的说:“形成的这些圆的半径由里到外越来越大。”还有的说:“这些圆是同心圆。”也许很多教师的习惯做法是,让这堂课在各种美丽的圆形图片的欣赏中结束,或者在一道开放性的习题中结束。但张老师却没有把教学活动流于那些表面热闹的形式,而是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细节,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再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生活中“入”,又从生活中“出”。正是张老师对课堂细节的捕捉和利用,使我们在感受到数学课堂结构的整体美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细节处理的功能和价值。细节,这个被我们习惯性忽视的领域,蕴藏着丰富美丽的数学资源。
二、细节——做足教学准备,落实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实践,因此,细节不是为了体现那些宽泛空洞的教育理论,而是这种实践活动中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数学教师要抱有“勿以细小而不为”的态度和对教学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关注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数学小问题,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精细化,也是数学课堂走向精品化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做到精细化呢?正如课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细节也是可以提前预设的。最近听了六年级“利息问题”一课,在引导学生得出利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2007年10月,亮亮把200元存入银行,定期3年(整存整取)。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按规定缴纳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多少元?(当时银行公布的3年期储蓄年利率是5.22%)”教师指名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各自列式计算。在展示答案集体评议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这样的三步计算来完成的:200×5.22%×3=31.32(元),31.32×5%=1.566(元),31.32-1.566=29.754(元)。这位教师在讲到第三个算式“31.32-1.566=29.754(元)”时,似乎想到了什么,就问学生:“最后的答案29.754元正确吗?”在教师的多次提示下,有学生说: “不正确,因为钱数不会出现三位小数。”教师很高兴地说:“对了,你真细心,所以29.754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得到29.75元。”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这位教师在课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他课前把这道题先做一遍,就会发现该题出现钱数是三位数的情况;二是在实际的存取款过程中,当计算出现三位小数时,银行到底是怎样处理的?正如在此教学细节中,第二个算式“31.32×5%=1.566(元)”已经出现了三位小数1.566,那么是在这里就保留两位小数,还是要在求到29.754元时再保留两位小数呢?保留两位小数时又该采用什么方法?这些细节问题是教师课前就该处理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严谨的态度把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细,才能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细节——盘活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行为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标志性口号。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并且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过程,而不是死板地套用公式和依赖书本。教师要能在既定的教育资源中找寻一些灵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问题”时,学生运用利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求利息,经常会有类似于这样的算式:20000×4.50%×2。学生在计算时一般都是这样做的:20000×4.50%×2=20000×0.045×2。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将4.50%化成0.045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小数点问题出错。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这样做:先划去4.50%的百分号,同时划去20000末尾的两个0;再将4.5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划去200末尾的两个0。这样原式就简化成了2×450×2。这样既使计算变得简单,又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了学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每一堂课都无法复制,但每一个细节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思考和打磨。教师要将每一处细小的教学资源最大化和最优化,努力打造精品课堂,实现教育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