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与双手,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因如此,不少教师把探究视为万能钥匙,无视教学内容,无视教学需要,绞尽脑汁地设计探究活动,甚至认为课堂中少了探究性学习,似乎就与新课程相悖,跟不上课改。殊不知,这种跟风式的探究,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探究学习有效性最大化,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应关注的问题。下面针对在平时上课、听课中发现的几种问题,结合有关教学案例,谈谈看法。
一、无视教学内容,盲目安排探究活动
【案例】列竖式计算除法
师:我们曾经学过列竖式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列竖式计算除法,大家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应该怎样列竖式呢?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始交流,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接下来小组汇报,有小组汇报成:
教师立即请刚才参与讨论的组发表正确的写法,并强调正确写法。
除法的竖式写法是一个规定性的内容,与乘法竖式写法无相似之处,学生头脑中也无相关内容(日常生活中鲜少看到竖式除法),这样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学情下安排探究活动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负迁移让这位教师在余下的教学中花了不少的精力进行纠正。上述案例中,正确答案的得来,不难看出,实质是教师借学生之口说出而已。这样的教学,不如直接由教师边板书边介绍的效果好。
数学教学中,并不是什么内容都要探究得来。规定性的内容、常识性的知识、概念性的教学等就不需要花费精力来探究,教师千万不要谈“讲”色变,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创设无效情境,忽视探究内容
【案例】小数的加减法教学
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感受超市物品的琳琅满目。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一瓶酱油和一瓶醋的价钱是多少?
生2:薯条比山楂片贵多少?
生3:衬衫比羽绒服便宜多少?
生4:带100元买个玩具汽车够不够?
……
学生对自己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汇报结果。
案例中,情境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存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可是,由于出示的情境图内容太多了,学生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在计算、汇报时花费了将近大半节课的时间。显然,学生的计算技能没能得到有效的巩固。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活动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结合现实情形创设的探究情境,必须紧扣探究主题,目的必须具体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有新意和启发性,防止探究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也不能一味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及时从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的摆设。在充分认识情境创设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可以不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有时一句话、一个小游戏,就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无效探究活动,难成高效课堂
【案例】角的度量
活动安排:a.观察量角器,认识各部分的名称。b.自学课本,试着量出下面角的度数。c.总结量角的方法。d.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根据活动安排,忙开了。十几分钟以后,各小组交流完。可是接下来的练习,不少学生在量角时,拿着量角器不知往哪儿放,对刚才总结出来的“二合一看”并没有把握。量出来的学生正确率也不高。
归因为探究活动设计操作性不强。角的度量是一节技能教学课,案例中显然只安排了量角的知识和技能的探究。学生根据活动设计一步一步探究下来,只是学会了一些孤立的关于“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的概念,机械地模仿着学习量角的度数。至于量角的本质是什么,估计教师本身也没做研究,设计的探究活动不具可操作性,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也就得不到保障了。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量角器上的角在哪里?特级教师华应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引导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堂上,华老师并没有急着告诉学生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从而教授量角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寻找量角器上的角,在纸上画角,再过渡到量角,一点一点地把学生关于中心点、内外刻度等知情权在探索活动中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量角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探究内容、对象、时空、方式诸多因素影响的学习方式。只有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辩证、冷静的眼光审视探究性教学,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才能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