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出发,构建幸福课堂

2012-04-29 00:00:00张红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9期

有一首歌唱得好:“让我们手牵着手,去寻找幸福,你幸福我才幸福……”伫立于三尺讲台,有了学生的幸福,才有教师的幸福。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理论》中说过:“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型的文明事业,它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身体、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基础教育更要能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因此,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优质的教育,幸福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快乐的课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不断提高学习的幸福感。

一、乐学——幸福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喜欢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是成功的开始,幸福的基础。尤其是低年级课堂,要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善意”,觉得数学不难学,学得轻松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探索数学世界的无穷奥秘,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还可以结合适当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如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整堂课置于游戏的情境中,由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灰太狼带来两个口袋导入,带领男女生进行摸球比赛,摸到红球多的组为胜。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比赛后,男生不服气,觉得游戏不公平,教师追问:“为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游戏的兴奋状态中,学生激动地发现:“袋子里全部是红球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袋子里是黄球和绿球时,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而这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自己发现了。接着,“喜羊羊”当裁判,“灰太狼”要和“美羊羊”、“懒羊羊”进行摸球比赛,请小朋友们帮助装球。小朋友们想让“美羊羊”和“懒羊羊”赢,不想让“灰太狼”赢,所以纷纷开动小脑筋,积极地思考,兴奋地装着球,俨然自己就是“喜羊羊”,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

二、善学——幸福的保证

当一颗普通的种子落在达尔文的脚边,他把它拾起,凝神深思,数十年后,《进化论》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一只流萤飞过泰戈尔的窗前,他仔细凝望,不久,美妙的诗篇回响在人们的耳边;当一缕光在爱因斯坦的身后投下一片影子,他反复思量,数年后,光量子理论震惊了世界。思想有多高,成就就有多高!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轻松地驾驭学习,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才有追求幸福的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善思的人才呢?

1.幸福课堂是思维的摇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培养思维的摇篮。数学课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掌握了研究方法的人比一个纯粹的“知识的集大成者”更会学习,更容易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认识方程”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自主生成方程的概念,先后出示不同的天平,学生列出了四组算式:(1)天平左边是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是一个100克的砝码,学生根据这个天平写出了等式:50+50=100。(2)天平左边是一个100克的砝码,右边是一个50克的砝码,学生根据天平写出了不等式:50<100,100>50。(3)天平左边是一个不知重量的物体和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是一个100克的砝码。由于左边这个物体不知道重量,所以学生想出了三种情况的式子:x+50=100,x+50 <100,x+50>100。(4)学生根据一组天平写出了各种不同的式子。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式子请学生分类,并陈述理由。学生很快将这些算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不含未知数的,一类是含有未知数的。还有的学生分成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时,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分类?”有了前面分类的基础,学生很快说出了各类算式的特点,并将它们分成四类:不含未知数的等式、 不含未知数的不等式、 含未知数的等式、 含未知数的不等式,为揭示方程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归纳,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研究的方法。

2.幸福课堂是互动的舞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幸福课堂应该是师生和谐、合作共享的课堂,学生自由地表达,大胆地展示,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创造出灵动的智慧。

幸福课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合作的效率。合作过程中的生生交流实质上是“兵教兵”、“兵强兵”的合作互补,不仅小组内相互交流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个体,而且组内甚至班内学生之间的学习形成互补,交流时又实现了智慧的成果共享,最终展现“赛过诸葛亮”的学习智慧。真理在交流辨析中浮出水面,概念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明晰,方法在相互交流中互补渗透,智慧在彼此碰撞中同生共长,能力在你追我赶中结伴飞翔。

3.幸福课堂是创造的沃土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看来我们不缺创造的机会、创造的主体,缺的是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能力。因此,幸福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沃土,让创造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以后必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在教学约等号时,为了能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建立第一表象,我出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印刷体的“≈”,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高见,说说“≈”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波浪,有的说像妈妈的卷发,有的说像方便面,有的说像正躺着睡觉的S……学生众说纷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那我们怎样来规范、美观地写好约等号呢?这是一座美丽的拱桥。”说着,我示范书写了前半部分,“紧接着是它漂亮的倒影”,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接了我的话,这样“≈”成功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只要有创造的空间,学生时时都能创造。

幸福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培养了学生取长补短、团结互助的品质,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完善了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

三、自我实现——幸福的提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学生也是如此。幸福的课堂上,当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欣喜地发现了新的规律,当教师赞赏的眼神、赞扬的话语送给他时,学生会产生“我能行,我真棒”的心理,自信的种子就已撒下,并激励着他们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实现自我,充满迈开大步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当我们播下宽容,就会收获自信的微笑;当我们播下鼓励,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时,教师的价值也一次次得到提升。这里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课堂。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