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冲突,新中东
【英】 《经济学人》2012年11月24日
在中东这片土地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会有持久的和平吗?新一轮的激战证明这种希望微乎其微。为期两周的硝云弹雨,城市建筑已变成断壁残垣,14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六名以色列人为此付出生命,其中多数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加沙的火箭弹第一次坠落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圣城耶路撒冷也无辜蒙受炮火之灾。尽管之前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曾多次冲突,但环顾四周,今天的中东格局已随阿拉伯之春苍黄翻覆。不管承认与否,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已经卷入地区动荡,无法脱身。即使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但终不能修补裂痕,构筑和平图景。为了避免地区局势陷入更残酷的战争,不仅需要埃及和其他中东国家协力维稳,更需要美国发挥积极作用缓解巴以“痼疾”。
(孙冉)
桑迪:痛苦过后的所得
【美】《彭博商业周刊》2012年11月5日~11日
Matthew Phillips
飓风桑迪是美国东海岸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风暴,受灾人数多达6000万,预计财产和商业活动损失在300亿~500亿美元之间。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通常带来经济活动急剧猛增,政府和保险公司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基础设施、重建家园、清理残骸。结果是,灾害后的经济增长往往超过被破坏的价值,经济学家称此现象为“破窗效应”。同时,就业率也因重建活动而提高,尤其是建筑行业。1992年安德鲁飓风席卷了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重建活动创造了超过1700个工作岗位。但重建活动的经济影响要数月之后才得以显现,现阶段经济颓势仍是主线,例如度假支出等将因飓风减少,人们可能因飓风而取消度假,但会用这笔钱购置一辆新车以取代在风暴中被树砸坏的那辆。因此,短期之内美国经济必会低迷。(司文)
本地化关乎车企未来
【日】《经济学人周刊》2012年11月27日
纪井寿雄
巴西是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汽车销量今年有望增长4%~5%。刚刚闭幕的圣保罗车展场面之热烈更胜以往,但车展上亚洲车企的处境却各不相同。日企当中,将于2014年开始本地生产的日产展示了面向巴西市场的概念车“EXTREM”,本田则宣布将于2015年引入高端品牌“Acura”。另外,罗塞夫总统试驾了丰田最近开始在当地组装的小型车“Etios”,且对其期望很高。中韩企业曾想通过出口整车来开拓巴西市场,现在却被迫修改市场战略。因为自去年12月起,巴西针对未在国内设厂的车企的整车进口加征30%的工业制成品税。从今年前十个月的销量看,韩系车跌幅惊人,因此现代汽车从9月开始着手实施小型车生产本地化,起亚也已流露本地建厂意愿。以本国未来市场为根本,通过税率引导外国汽车公司本地化的战略显示了巴政府的强势。(王宇翔)
愚蠢还是狡猾
【俄】《分析家》2012年11月23日
Gevorg Mirzayan
一系列大规模空袭成功之后,全世界都在等待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陆面进攻。2012年11月本可成为哈马斯在加沙存在的最后一个月,但以色列最终却在埃及的斡旋下同意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恢复战前状态,并讨论解除对加沙地区的封锁。以色列政府此举到底是狡猾还是愚蠢呢?以下三种推测可对以政府此举做出合理解释:1、以政府考虑到继续行动可能影响未来执政党大选前景。虽然空袭非常成功,但是陆地进攻必不容易,极有可能会加剧以国内安全形势,据调查,仅有30%~50%的以民众支持进一步军事行动。2、避免落入伊朗的圈套。反对以色列的除了哈马斯,还有获得伊朗支持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现在伊朗正试图把杰哈德的矛头从叙利亚转移到加沙地区,而以色列可能尚未对此做好准备。3、有更为复杂的战略考虑。虽然此次双方达成暂时停火,但是未来哈马斯的进攻定会继续。此次以色列以退为进,可为以将来对加沙地区采取进一步更猛烈的行动提供口实。(王明昌)
墨西哥的崛起
【英】《经济学人》2012年11月24日
11月27日,北美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墨西哥新当选总统培尼亚·涅托将在华盛顿会面。会谈主要围绕:墨西哥正在崛起,美国需重新思考与墨西哥的关系。在这之前,白宫显然没有给予墨西哥足够的重视。在今年美国六小时的电视辩论中,奥巴马没有直接提到墨西哥。然而,有1/10的墨西哥人居住在美国,今年的美国大选有70%的拉美裔投票给奥巴马。2011年墨西哥经济增速已超过巴西并保持了继续增长的态势。在生产方面,墨西哥已经成为世界上液晶电视、黑莓手机和冰箱制冷器的最大出口国。预计2018年墨西哥将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国,“中国制造”将让位于“墨西哥制造”。如果美国想要利用这一点,现在他们就应换一个角度看待墨西哥。(陈晓阳)
奥巴马对华强硬将适得其反
【美】《外交事务》2012年11月~12月
Robert S. Ross
面对日趋强硬的中国,奥巴马政府的回应是强化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及外交联系。此举为华府赢得了国内外的一片赞誉之声。但是,该外交战略的“主轴”是建立在对中国一系列误判之上的。事实上,中国一直认识到其军力远不及美国,近年来经济、社会领域的内忧外患又令中国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北京的强硬外交政策并非源于对国力的自信,而恰恰是基于这种不安全感。因此,美国为了挑战北京而加快在东亚大陆的军事存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只会导致中国变得更有攻击性,既破坏地区的稳定,又降低中美合作的可能性。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个自我节制而非“大惊小怪”的对华政策,更能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华府的明智选择,应是既保护其在亚太的利益,又能缓和而不是加重中国的焦虑。美应避免卷入东亚复杂的领土争端。由于美海军将继续控制亚洲的海域,美既可消除盟国对其反制—平衡中国决心的疑虑,又能继续低调地从中国周边的海上争议中抽身,并减少在中国边界外的军事存在。(林东晓)
默罕默德·穆尔西
【美】《时代》2012年11月28日
默罕默德·穆尔西,现任埃及总统,2012年中东地区最重要的人物,曾经陌生的他现在似乎开始主导世界了。穆尔西长期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核心领导人,一度被视为幕后操纵者,是被忽视的伊斯兰有魅力的政治家。过去在华盛顿的阿拉伯事务部门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穆尔西这个名字。但近期穆尔西却迅速为世界所知晓。在最近的几周里,他被誉为美国、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间的调解人、救世主,一个在阿拉伯世界里的大政治家,一个自11月22日以来在开罗地标塔利尔广场受数万人谴责的暴君品牌。穆尔西成功地促成了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停火,这给了他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内支持的绝佳机会,这是现在任何其他阿拉伯领导人都无法达到的无与伦比的壮举。穆尔西是否为一个改革家或独裁者将继续对以色列和平前景发挥巨大作用,因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民主命运和世界权力平衡的最不稳定地区。一名白宫官员说,我们很快就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领导人,因为当前的巴以事件十分考验他协调冲突各方和埃及国内利益的能力。
(唐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