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由于存在着多重重叠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同种商品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关税税率、降税步骤以及原产地规则,由此出现歧视性的贸易自由化。不断增加的FTA让区域内的贸易体系变得混乱不堪。把这种地区的各种FTA的签订主体用线条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团复杂的线网,这种状况被印度裔美国学者巴格瓦蒂形象地形容为一碗“意大利面”。
有学者研究了东亚地区的FTA签订情况,认为东盟与六个伙伴国签订的五个“10+1”协定(即东盟十国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的FTA,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与东盟签署了一份FTA)以及东亚已有的各种双边FTA所产生的“意大利面碗效应”,会阻碍东亚各经济体间的生产网络的正常运行。还在研究或谈判中的中韩、中日韩、中印、日韩、日澳等FTA无疑会进一步增加“东亚面条”的复杂性,“造成东亚地区主义的脆弱性,进而可能会影响东亚经济”。
处理东亚地区“意大利面”问题的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像亚历山大解开戈尔迪乌姆之结那样,长剑一挥把东亚FTA网络斩断。对外来的征服者而言,以快刀斩乱麻的震慑效果收拾人心自然是不错之选。美国重返亚太,挥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把宝剑,生生把几十年寸积铢累而成的东盟斩成两截,让TPP之内的东盟成员与未参加TPP谈判的东盟成员之间横生隔阂。美国这把“亚历山大之剑”,给了东盟山大的压力,真是舞得威风凛凛。
不仅外部有拆散东亚合作的力量,区域内部也不乏对纷繁复杂、效率不如人意的合作的不满者。其中的一些开始尝试开拓区域外的经贸合作增长点,这对于本地区的合作无疑会造成某种客观上的冷落或相对悬置。近日日本与欧盟的经济合作协定谈判经欧洲理事会批准正式启动。有学者指出,日欧谈判经济合作协定,从日本角度看,经济上的意义不大,而政治上有减轻对东亚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依赖的考虑。
对东亚地区成员来说,尽管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甚至在某些领域的冲突还非常尖锐和难以调和,但从整体来看,区域合作如果真是“戏散了,灯火下楼台”,那这绝非东亚各国之福。从地区长远利益来看,解决“意大利面”问题的方法不是不搞区域合作,而是用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区域多边合作来整合过剩的双边或小多边FTA,把纷杂的“意大利面”挤成一张完整的“东亚大饼”。
将面条挤压成饼,需要一些条件。首先,面条之间要有粘性,不能过于“筋斗”。这方面,东亚经济体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东亚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分工网络,表现为区域内零部件贸易量与最终商品贸易量之比远高于欧洲等其他地区。东亚分工网络的不同结点之间主要表现为互补的关系,比较而言,基于产业分工与互补布局的东亚经济体更容易在生产上开展合作。而劣势主要在于,一些东亚经济体之间存在领土争端和政治上的不信任,由此降低了东亚经济体间的粘性。此外,东亚经济对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外部力量可能利用这种不对称依赖来影响或干扰东亚经济合作。
面条变成面饼的条件之二是要有持续的挤压。这种挤压的力量可以来自区外,也可以来自区内。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就是一种外部挤压,为了监控、减轻外部冲击或在冲击来临时有足够能力自救,东盟与中日韩在清迈倡议多边化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设立了东亚外汇储备库及其常设机构,并将储备库规模扩大到了2400亿美元,同时还扩大了与IMF贷款条件脱钩的比例。这些都是外部压力下增进地区联合的有益尝试。但外部风险减退后,这种压力也有所减轻。
更重要的挤压力量是区域内部的制度挤压,各国领导人的政治决断至关重要。2012年11月18日,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宣布启动。这一协定的目的之一就是“整合和优化东盟与中、日、韩等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改变规则过多、操作易乱的现状,以建成一个高质量的自贸区”,这为解决“意大利面”状态的制度过剩问题提出了新的制度框架。与TPP相比,RCEP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更强调成员的舒适度和对落后成员的照顾,这完全体现了东亚合作的渐进传统。短期来看,东亚国家的最终产品市场依旧在区域之外,东亚对外部的风险暴露难以显著减小,东盟主导的RCEP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提振经济的后果,但从长期来看,RCEP对凝聚地区经济关系和政治互信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在中国支持的10+3渠道和日本支持的10+6渠道之间找到了可以凝聚共识的折中之道。假以时日,“东亚大饼”有望取代现在的“意大利面”状态而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