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的入联“杠杆”?

2012-04-29 00:00:00湘溪
世界知识 2012年24期

11月29日,巴勒斯坦“入联”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其实“入联”只是笼统的说法,早在1974年11月巴解组织被联合国接纳为观察员实体时,就已算是“入联”了。而这一次,联大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的决议,只不过是把巴勒斯坦从“观察员实体”升级为“观察员国”而已。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来说,这一提升并不意味着巴勒斯坦获得联合国正式成员国资格,而且对巴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权利和权力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入联”的玄妙之处并不在于此。首先,作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和法塔赫的领导人,阿巴斯真的是太需要这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凝聚巴勒斯坦内部的团结了!去年9月,阿巴斯就不顾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入联”申请——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然而这恰恰是现阶段阿巴斯做不到的!原因很简单: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需要安理会批准,作为以色列的“铁哥们”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可以“一票否决”。碰壁后的阿巴斯“曲线救国”,申请成为只要联大批准的观察员国。这次成功来得如此及时,刚好盖了哈马斯的“风头”——11月中旬,哈马斯用火箭弹和以色列打起了“加沙之战”,显示出令巴人振奋的“军事实力”。一时间,加沙似乎成为巴勒斯坦的代表,不仅埃及总统、总理到访,带来四亿美元援助的卡塔尔埃米尔更是成为哈马斯占领加沙以来第一个到访的外国元首。而最终,通过与以色列单独谈判,哈马斯实现了停火目的,其在加沙的地位也首度被以色列承认。这场胜利让哈马斯在巴民众中的支持率明显上升,甚至在法塔赫控制的西岸,几年来首次有人举起了哈马斯的绿色旗帜,而“旁观者”的阿巴斯既插不进手也不能说什么,被“边缘化”的滋味让人十分尴尬,用阿巴斯自己的话来说:“在‘哈马斯取得军事胜利’的背景下,如果国际社会再反对巴入联申请,将向巴人民传递‘外交途径无用,唯有武装斗争奏效’的信息”。

不过,作为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阿巴斯推动“入联”的主要用意还不在与哈马斯争夺对巴勒斯坦事业的主导权,说穿了,他是要把“入联”当作一根撬动巴以当面和谈僵局的“杠杆”!

从1991年马德里和会以来,巴以和谈走过了21个年头,但和谈的“动力”似乎越来越不足。阿巴斯自打接替阿拉法特担任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开始,巴以和谈就处于“阿克萨群众起义”之后的低谷状态,一拖就是好几年。2010年9月,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斡旋下,巴以重启会谈,仅仅几个星期就再度陷入停顿,直到2012年初,巴以双方才在约旦安曼恢复直接谈判,但仍是无果而终。而就在这两年里,一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大风暴严重冲击着巴勒斯坦问题,一向被认为是中东问题核心的巴以和谈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和谈“不死不活”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色列拖得起,巴勒斯坦却伤不起。以色列是既得利益者,可以长期围困加沙,遭到火箭弹袭击时还可以“定点清除”,可以拖着不归还西岸的土地,还可以不断地通过扩张“定居点”来挤压、蚕食领土。仅仅一组对比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1993年阿拉法特与拉宾签署《奥斯陆协议》时,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只有十万,而经过近20年的边谈判边蚕食,到2011年已剧增到30万人!

11月29日联大通过决议后,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和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异口同声指责巴方“为通往和平的道路设置了障碍”,“只有通过双方的直接谈判才能得到彼此都希望的和平”。严格地说,这话并不错,《奥斯陆协议》规定的路线就是巴以先通过和谈达成一致,然后巴勒斯坦建国。阿巴斯“入联”的做法,实质是“绕过”和谈,通过求得国际承认的方式向美以施压,实现建国梦想。这确实是不按常理出牌,但却是作为弱势一方的巴勒斯坦无奈的选择!

去年9月巴勒斯坦提出“入联”申请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表示要恢复和谈,对此阿巴斯的回应是:“只要以色列停建定居点,巴方就立即回到谈判桌旁。”而今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入联”决议后第二天,以内阁就批准了在备受争议的E1地区修建数千套犹太人定居点住宅的计划。看来,阿巴斯的“杠杆”能否完全撬动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立场还不好说,不过正如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所说:“入联并不能从实际上结束以色列的占领,但能使巴以和谈成为两个国家间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