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东北亚地区每每在年关将近之际都会发生爆炸性事件,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升温。2010年底是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2011年底是金正日突然病逝,而今年则是朝鲜年内第二次发射卫星。
参照过去的处理经验,各方会在接下来好几个月中反复试探、交涉、谈判、折冲……最终让突发事件带来的震波渐渐归于平静,而在深层次上,这一事件对地区及国家关系造成的创伤则会再度叠加进历史,让敌视、对峙和冲突的种子益发膨胀。首当其冲是朝美关系,接下来就是朝韩、朝日关系。
2012年的东北亚,朝鲜仍是当仁不让的风云主角。
朝鲜新领导人金正恩的登场,开启了一个时代。大刀阔斧的人事调整、注入更多市场因素的国内政策、开放率性的对外交往风格,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新鲜感。但是,朝鲜将“拥核”写入宪法、顶着安理会决议发射卫星之举,打破了外界对朝鲜政经新气象的期待。朝鲜对美高调示强,反复强调美国对朝敌视政策是朝鲜半岛紧张的根源;对李明博政府完全不抱希望,口诛笔伐不断;对日本政坛乱象和外交地位心里有数,态度不甚积极。
不可否认,朝鲜对美日韩有期待,特别希望与三国新领导人有个全新的开始。但是,目前看来,朝鲜外交如走不出传统的思维模式,2013年仍将面临一个艰难局面。
2012年的东北亚,美国是无所不在的“平衡手”。
美国加快实施亚太“再平衡”,势头很猛,最为见效的手段就是军事安全先行,即以强化地区军事同盟为抓手,推动双边同盟的网络化、一体化,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和前沿部署。朝美矛盾继续加剧,互信降至零点。由于美国的安全摊子铺得太开了,加之大选年因素影响,较之往年与朝鲜的“死磕”态势,美国的对朝政策基本上属于守势,但对朝压力并未就此减轻。
2012年的东北亚,韩国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忍。
韩国在大选年求稳心切,对朝政策和措施上更是频出险招:在最后一刻力阻国内右翼团体前往韩朝边界投放宣传品,在最后一刻取消了“罗老”号的发射。这些“最后一刻”反映出李明博政府不愿与朝鲜直面“硬碰硬”的无奈,但战略上的忍让却给韩国换来了战术上的丰收。韩国推迟了从美国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增加了与美联合军演的次数,演习的规模和装备水平屡次突破以往。特别是,韩国通过修订“韩美导弹合作指针”,使本国弹道导弹射程覆盖了朝全境,美韩还商定继续研究对朝“针对性遏制战略”。
尽管朝鲜和美日韩矛盾加剧,但东北亚安全总体上仍是保持稳定的。美国大选尘埃已定,12月,韩国总统选举和日本众议院选举也将推出政坛新主。三国对朝政策尚未定型,可能继续保持高压政策,也可能要试着改善关系。但是,12月的卫星一旦上架发射,接下来就很不好说了。毫无疑问,这将给美日韩新领导人与朝互动的努力带来消极影响,美日韩可能会由此定下未来数年的对朝关系基调——施压。面对美日韩的又一轮高压政策,原本大选年为朝鲜外交带来的难得的“机会之窗”可能稍纵即逝,而朝鲜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良好态势、在国际舞台上运筹的空间与筹码必将再一次受到挤压。
2012年的东北亚,还有很多纠缠的历史与现状。日本与中国、俄罗斯、韩国之间围绕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冲突加剧,“岛争”跃升为最大焦点,导致中日韩三边合作和自贸谈判处于事实上的迟滞。与此同时,三方也不约而同地把力量投向了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东亚地区经济架构似乎再一次获得了整合的动力。不过,如果缺少了中日韩三大经济体的通力合作,RECP又能获得多大提升呢?
展望2013年,东北亚注定逃不开失落与期待的轮回。
笔者的话:不知不觉间,“冷眼东北亚”专栏又走过了一年。按惯例,最后一篇专栏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今年的收官之作似乎很难让人对东北亚地区的未来发展抱有足够的信心与力量。若是冷静剖析东北亚的力量格局与形势变化,就会发现:各方的新旧矛盾、利害冲突、应对措施的形式在变,其实质——冷战思维却未发生丝毫变化。相信在2013年,东北亚及朝核问题等仍会继续占据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显学”、媒体的焦点地位,归根到底,只是新的时代,旧的“战斗”罢了。如题所示,失落与期待,应是面对东北亚最平常的心态。衷心感谢各位读者特别是粉丝们的支持与鼓励,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