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向红 张毅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效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文章从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出发,探讨了课堂提问存在的六大问题,并提出了课堂4WHF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 课堂;有效提问;4WHF策略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效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为大家关注。对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张扬和师生教学的对话。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有云:“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提问和被提问的灵活应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情感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课堂有效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实践,促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有人形象地将提问分成三种情况:一是老师拽着学生走;二是老师扶着学生走;三是老师看着学生走,其区别不言而喻。我们要做个智慧的教师,把问题问在点子上,让课堂风生水起,使学生乐学、学有所成,使教师乐教,教有所获。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信手拈来,信口开河,有时满堂问、满堂答、轻而易举;有时全班沸腾、不着边际;有时鸦雀无声、无人应答、十分困惑。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也达到高潮,但静下来思考,学生收获甚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提问过虚。笔者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营造所谓的“热闹课堂”和“师生互动”,在课堂中漫无边际提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譬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 、“明白了吗?”等没有深度、没有水准、肤浅的问题。甚至为了给听课教师留下师生对答如流的印象,提前指定专人记好答案,在课堂进行表演。这样的“虚假提问”、“表演性提问”和“无实际意义的提问”只会暴露教师教材研究不够透彻,对提问缺乏设计,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2.提问过多。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堂课提出N多问题,就迫不及待地找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压根不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甚至教师自己把正确答案说出来了。这样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激励,没有启发和评价,问题成了装饰,成了累赘。其实学生需要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学会思考。
3.提问过偏。这里的偏有两重意思:一是教师的提问过偏,不是太难,让学生无法下手,就是太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知道答案。其实,“跳一跳摘桃子”,有一定广度、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内心的满足感。二是教师偏心。教学中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和尖子生,把其他学生当成了看客或者听众。时间久了,课堂提问就成了教师和几个尖子生的对话空间了,其他学生也觉得自己和教师没什么关系了,不禁心生怨气,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4.提问方式不妥。有的教师随心所欲,提问不加思索,导致问题表述不清,学生不明。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一来被叫的学生没有心理准备,没有时间思考,加之心里紧张不能完整全面的回答问题;二来只有被叫的一个学生会认真思考,其他学生成了旁观者,不能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
5.提问当惩罚。有些教师借提问之名,行惩罚之实。对于上课开小差、不听讲或者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故意提出较难的问题让其回答。即使答对了也不给于肯定,答错了或者答得不全,就大肆批评教育。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激化师生的矛盾。
6.问后无反馈。课堂上,有些教师只提问题,不予解答,或者只注重结果的正确性,对学生不全面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也无从知晓答案错在哪里,这样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打击他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要肯定学生正确的理解,适时修正补充,不要忽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课堂才会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状态中。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4WHF策略
课堂有效提问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在“提问”上狠下功夫,则是一堂课产生亮点、取得成功的关键。
1.what——精心设计问题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内容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致,“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致”指的达到预期目标,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同时,所提问题要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概言之,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问题表达要清晰,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切合学生;问题要少而精,有梯度,能引导学生至关键处,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when——把握提问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心求通时,为“愤”;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为“悱”。这就是说,不到学生求通而未通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抓住这一时机再去开导、指点他们。或在困惑之时,提出关键疑问,点活思维方向;或在众说纷纭之际,选取一问题进行讨论,使其柳暗花明;或在答案揭开之时,深一层提问,挖掘出更有意义的内涵。时机抓准了,既能兼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检验学生水平;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waitingtime——适时调控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
4.how——掌握提问的技巧。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掌握提问的技巧,注意提问的语气,注意提问难易程度的协调,注意问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既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又层次分明;提问面向全体,既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又鼓励不同答案。宜采用多种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抢答、轮答、随机提问、小组合作等。
5.feedback——问后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要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6.who——鼓励学生反着问。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关注较少。但实质上,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活泼、互动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去思考、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学生学会问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
[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赵敏霞.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3(3).
(作者简介:易向红(1981-),男,湖南湘潭人,中学一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新余一中教师;张 毅(1983-),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现任职于新余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