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我省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2012-04-29 00:44张武明
群文天地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文化

张武明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做出了把我省建设成文化名省的战略决策,这一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大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特别是文化文艺工作者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与决心,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江河源大地迎面而来。

建设文化名省,首先要对文化在各项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深认识,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立国安邦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之所以屡遭劫难而不倒,惨受侵扰而不亡,就是由于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所延续所支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从1940年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总结“五四”以后的文化运动,确立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以来,在每一个重要关头和关键时刻,都适时将文化提升到新的更高地位。在进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时刻,适时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审时度势,适时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召唤。实践证明,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在文化建设中要求全党对文化要科学分析,划清各类文化的性质,做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立场。近几年社会上某些方面价值失衡,道德失信,行为失范就是精神文明优秀文化失落的结果。所以,要以先进文化为统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建设文化名省的全部过程中,以此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文化名省,要了解文化省情、州地市情,掌握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优势和不足,以便有计划有重点分先后地扬长补短,尽快达到预期目标。青海不仅是三江之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文化曾有过辉煌与开放的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过重大贡献。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历史和考古学家如戴传贤、夏乃、顾颉刚等就指出:“青海是中国文化的鼻祖”、“青海是中国真正文明的源泉”、“青海是中国昔日诸文化的交会处”。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中指出:“所视为纯粹之华文化者,而一经探讨,乃胥出于戍文化。”2003年在江河源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张岂之先生也指出:“青海的文化研究是在源上而不在流上。”在全国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青海文化,由于历史和社会以及尚未明确的原因,逐步地沉迹于民族民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省会西宁的文化机构只有一家电影院和一家图书馆,全部工作人员也只有12名。我省文化焕发生机,增强知名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渐显繁荣景象。到目前为止,州、地、市、县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保证了文化工作的开展;一批优秀文化文艺作品陆续出版和推上舞台,包括州地市的一些剧节目已推向全国,个别已走出国门;各类文化人才,优秀社科专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跨省跨国创意文化活动陆续展开,影响较大;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效果显著;农牧文化户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广泛展开;文物得到保护并不断有新的发现;文化产业突飞猛进,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已达到7233家,从业人员有10万之众,营业收入也已突破69亿元。当然这些发展成就,是以纵向相比而言,如与兄弟省市横向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来说,我们还有许多差距。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思想有待继续解放,观念尚需不断更新,文化领军骨干人才甚至一般文化管理人才青黄不接,文艺精品、优秀社科作品、文化产业名品还为数很少,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较弱……我们相信这些有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在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文化名省的过程中,定会获得跨跃式的弥补与完善,使我省的文化建设取得更新更大的成果。

建设文化名省,要注重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体现。锻造精品力作,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要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火热的现实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首位,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美的艺术形式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要树立精品意识,题材已经选定,就要反复打磨,努力使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不成功绝不放弃。

这几年全省各州地市创作了大量新的剧节目,有许多未能投入排演,有的虽经上演,也已放弃加工提高,十分可惜。应在确立十二五创作规划中对这些剧节目进行一次排查,对基础较好者列入重新铸造的计划。文化文艺创作贵在独有独特独到。重复是匠人的习性,独创才是艺术家的本色。我省不仅是自然资源大省,也是人文资源富省。有着极为丰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和进行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之一。越是民族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我省历来推向全国走出国门受到欢迎与好评的所有剧节目,就都具有这种民族地方特色与人文风情的品格。在建设文化名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凸显特色,继续发挥这一优势,锻造更多精品力作,在更大范围内,展示大美风采。

说到精品力作,我联想到与文化相关的一些行业,如社科、影视、文化产业、旅游业等,我认为打造精品、名品、名牌产品同样是这些行业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离开打造品牌就失去了主心骨,在文化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就难以实现。所以,打造精品、名品、名牌既是这些行业发展繁荣的方向与标志,也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这些行业的繁荣发展,是实现整体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名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建设文化名省,队伍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众所周知,世上一切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相应人才的支撑。而文化的繁荣发展颇具专业性和特殊性,更需要众多特殊人才的参与方能达到预期目的。然而,我省文化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仅缺少文化代言人和文化领军高端人才,普通文化管理人才亦难适应需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千方百计造就和吸引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我们还应注意文化人才的培养造就有周期长、成才率低和适应慢的特点,这就要求尽早尽快建立完善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体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正规教育培养与实践中压担子培养相结合,派出去学习和请高端人才来省讲授相结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我省虽已离退休但仍有工作能力的老艺术家和社科专家的作用。近几年我省许多院团实施人才共有理念,用横向联合的办法,约请有水平有经验在全国有影响的艺术家参与剧节目的创作排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不仅提高了剧节目的艺术水平,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信息,对我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加在全国的知名度大有裨益。横向联合,不失为解决人才不足的一个可行之举。

建设文化名省,要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扎实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和搞其他行业的建设不同,它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按照发展经济和其他事业的模式发展文化,更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已有的文化形态会面目全非,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鉴于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既要举全省之力,协调作战,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文化部门与文化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形成全省关注,分级负责,文化部门主导,协调推进的运行机制。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凯歌频传,文化名省的崭新形象定会展现在国人面前。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