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明亮,华玲
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环节。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探析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内因和根源,有助于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根据薄弱点,开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局面,引领全社会的文明与发展。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助学贷款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7-02
“人无信,无以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社会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和谐,有利于引领全社会的文明与发展。但是,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探究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有助于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一、诚信教育重视程度没有与时俱进
俗话说:船到江心补漏迟。不可否认,我国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当个人信用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后,学校有关部门才把诚信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再加之,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家庭诚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家庭成员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意识,包括对诚信的态度。部分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重心在高考学习,父母对子女“成龙成凤”的期望,“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作祟,父母们大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诚信教育基本都只是轻描淡写,根本没有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意识,错过了青少年阶段人的品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没有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进行言传身教。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投机取巧等做法对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漠、行为方式失范,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促使诚信缺失,增加了在大学阶段诚信教育的难度。
二、社会外界的负面影响
人的行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界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缺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虽然国家制定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目的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待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利益和效率而忽视信用意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观念随之产生,一部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和国家利益。而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其诚信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社会上的尔虞我诈、弄虚作假、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良习气侵蚀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再加上社会对失信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的客观存在,无形中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在就业时,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会考察该学生的信用问题,间接使很多人不重视诚信,更使一部分学生带着“不诚信”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导致社会整体信用缺失人群增加,增加了信用约束成本。
三、忽视中国传统诚信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的诚信美德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对今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统诚信美德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传统诚信美德包含着一系列的具体化、生活化的诚信规范,如传统诚信美德推崇“信义立身”,将此作为人生的价值信念信仰,有助于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指导大学生的诚信践行,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品质。又如以诚待人、信守诺言、言而有信等,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层的道德意识,转化成为其言行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两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是在教学中,对吸收传统诚信教育观精髓的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物来强化对学生诚信知识的教育。
四、诚信教育机制还有待健全
伦理学相关理论表明,建立在信仰之上的道德会强调自律,道德行为是由内而外的。在缺失信仰的时代,道德更多地来自他律,来自他人监督和利益制衡。因此,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诚信教育机制来约束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失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1.诚信档案不完善。大学生诚信缺失尽管反映在部分学生中,但是以点带面,可以看出诚信教育是一个普遍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个人独立的行为规范上,而是要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营造普遍的诚信氛围。为每个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是诚信教育良性循环的必要保证。首先,学年电子注册功能发挥不全。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在2008年10月7日发文《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教学司[2008]2l号),要求高校进行学年电子学籍注册。学年电子注册的实施实现了对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规范性、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高校学生数据信息库,让诚信档案更加规范化。但目前电子注册更多地反映了学生入学和就业方面的信息,而没有把重点反映学生借贷还贷、奖惩等诚信信息,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其次,大学生诚信档案不科学规范。大学生诚信档案应包括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的基本情况、德育表现、学习成绩、信用记录等。其中“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学杂费缴费情况、违规情况、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等。最后,没有实现学生诚信档案联网个人金融信用系统,最终导致诚信档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而形同虚设。只有让诚信档案能够在学生毕业后制约起其银行卡的使用、房贷、车贷和信用消费等,才能有约束力。
2.奖惩措施不到位。适当地奖惩可以助推诚信教育的效果。就国家助学贷款来说,目前,学校和社会对有诚信品格的人没有适当的奖励,没有树立榜样典型来激励诚信教育,净化高校助学贷款环境,对于恶意骗贷欠贷的学生,没有在新闻媒体公布,也没有及时制订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任这些学生逍遥法外。总之,守信者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未得到相应的惩罚和严厉的制裁,甚至还可以从失信中捞到好处,长此以往,诚信缺失问题势必会越来越严重。
五、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最集中地反映在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问题上,我们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在实际中,贷款学生毕业后的还贷能力不高。我国从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严峻,起薪低,也不容易找到薪酬待遇较好的工作。如果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四年都是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按每年6000元计算,四年就是2.4万元,而且贷款学生从毕业之日起就开始计算利息。假如该大学生刚毕业平均每月收入2000元,那大概也要两年的时间来偿还。假如个人或者家庭负担意外增大,如毕业后谈婚论嫁,要想保证大学毕业后按合同期限还清银行贷款,确实存在现实的困难,这样也造成了贷款毕业生的违约现象呈上升趋势,也从客观上让该大学生不得不失信于国家。
六、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没有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注重宣传诚信,树立大学生的诚信观,更要注重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体验诚信,理解诚信,自觉地运用诚信,将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通过真诚、信任的行为互相影响并改善社会风气。而目前大学的诚信教育的效果只能在学生毕业后才能看到,学校和社会缺乏直接有效的衔接,即使学生在学校里有诚信问题,可是毕业后依然一切如故,也就是说学校的诚信教育不能有效地延伸到社会上。而且,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在诚信记录上“手下留情”,一般的违纪处分等都会在毕业前夕撤消掉,更助长了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的侥幸心理,毕业后,将自己在大学里的诚信缺失带到社会中,助长了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巍,董娅.传统诚信美德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9,(5):5-8.
[2]徐金玲.从国家助学贷款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迫切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29-130.
[3]孙俊.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58-59.
[4]张高科.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2):5-7.
[5]张瑞春,陈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