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中“核酸”章节的教学体会

2012-04-29 09:17庞坤,韩立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核酸教学

庞坤,韩立强

摘要:作者针对高等教育中《生物化学》难教难学的状况,以“核酸”一章为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核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91-02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农业院校医学、生物学、畜牧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该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组成、物质代谢及代谢变化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是专业基础课中一门较难的课程。《生物化学》难学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知识内容比较抽象;②代谢反应多且各种代谢途径之间相互联系、错综复杂;③涉及面广,理论点多,内容繁杂。因此,历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深奥、枯燥乏味、难理解、难记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将《生物化学》变得浅显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是该课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核酸”章节是《生物化学》的重要部分,是微观世界研究生命奥妙的基础,内容涉及DNA和RNA的组成、性质、结构、功能、代谢、合成等方面。这个章节内容抽象,概念多,理论性强,是难中之难。作者针对该章内容的特点,通过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不断积极探索,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核酸”章节的内容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学生认为《生物化学》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学好《生物化学》的最大障碍。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止于传授本领,而在唤醒、鼓舞和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将《生物化学》课上得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故事引起兴趣。“核酸”在发展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当讲到相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舒缓紧张的学习过程。例如讲DNA双螺旋时,我们可以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构建此结构的、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有什么贡献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

2.联系实例法。“核酸”章节内容抽象,其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直接讲授的话,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2]。“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问题。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提醒我们,教师要尽量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和日常生活相联系,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趣闻,运用形象的比喻或启发性的问题,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亲子鉴定、法医诊检验、RNA合成机理与爱滋病的治疗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问题式教学。学于思,思于疑。只有存在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疑促思,以思促学,所以说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我们在讲授“核酸”章节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子女长得像父母?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减轻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畏惧感。

2.分析讨论式教学。传统的“添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容易产生“满堂灌”的现象,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3]。而分析讨论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分析讨论教学注重启发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DNA的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准备一些精心设计的疑问。DNA是什么形状的呢?沃森和克里克是根据什么提出双螺旋结构的呢?还有没有别的结构形式呢?长长的DNA怎么能存在于小小的细胞核中?通过这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讨论,最后教师概括总结,纠正错误、补充不足,解答解惑。采用这种问答式的教学,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讨论、交流、促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快捷、简明、形象、直观、生动、鲜明、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改进了教学模式,缩短了教于学的距离,真实地模拟出现实世界难以感知的微观世界。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信息接收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地克服了《生物化学》课传统教学手段落后、直观性不强、理论和概念抽象、难于理解等难题[4]。例如讲述“核酸”的生物合成时,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挂图、模型,甚至投影和幻灯片都难以很好地表现出这些连续的多步骤动态过程。而利用多媒体动画,就能轻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的应用把原本抽象、微观、枯燥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教师再将每一步中的关键环节细加阐述,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辅以讲解答疑。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课堂讲授的趣味性,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注重素质教育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老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素质等教育。特别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高尚的人格培养和科学思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研的思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科学家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例如英国科学家桑格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了科研放弃了行政职务,1966年RNA碱基排列序列测定即将成功时被霍拉纳抢先完成,多年的努力落空。但他不离不弃继续研究,又发明了RNA序列的“酶解图谱法”、DNA测序“双脱氧核糖核酸”技术、DNA序列的“链末端终止法”等科研成果。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80年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如,研究噬菌体的沃森和学物理的克里克在探究陌生的DNA结构时,毫不畏惧,披荆斩棘,历经磨难,综合当时的结构学派、生物化学学派、信息学派的成果,集百家之长融为己用,在18个月的时间内创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取得了生物化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通过这些科学家们探索生命世界的科研经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不断的探究、深化和修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科学家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坚持不懈,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挑战。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无畏及献身科学的精神,会激励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奋发图强。

21世纪是生物学的时代,需要每一位生物化学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知识共享的探究过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思考和总结,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克服教与学的难关,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陆辉,卢军锋.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43-44.

[2]潘洪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1857-1858.

[3]张远智,张斌.提高生物化学课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3):311-312.

[4]张妍.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9(3):291-293.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核酸教学
测核酸
全员核酸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核酸检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