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

2012-04-29 09:11蔡文璞孔庚
群文天地 2012年1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重建批判

蔡文璞 孔庚

摘要:近代启蒙理性自笛卡尔开始,他以“我思故我在”拉开了主体性的序幕,之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主体主义的自我完成。黑格尔哲学落下帷幕之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都开始反叛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所以马克思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①马克思在拒斥了形而上学之后,提出哲学应该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人的生存状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重建

实际上,启蒙思想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总是不自觉地夸大了人的主观因素,即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是将社会更替的理想寄托在某个英雄人物身上,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从黑格尔哲学落下帷幕之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都开始反叛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因为无论是在近代唯物主义,还是在近代唯心主义之中,不仅“本体”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成为“绝对精神”的物化,人的现实存在被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形而上学”在这场悲壮的“复辟”后,不仅在“理论上威信扫地”,而且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是由绝对理性外化出来的,也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舞台,历史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人类自身活动形成的有机体。社会发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生产方式决定着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③。

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终结了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并且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他破除了理性至上的传统理性主义,回归到人的问题,也就是实践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固然是依赖于自然的,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但是任何自然的关系绝对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的外化物,也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以感性为基础的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人不是绝对精神的物化,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创造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征服、改造对象,使对象人化、社会化。这种改造过了的对象才同人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实践。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实践是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有了生产劳动这种现实性的劳动,才有了人类,进而产生阶级、国家,并且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更。他一方面充分表述了生产劳动在构建人类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还从工具性生产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引申出这样一种立场,即:马克思既否定了形而上学的理性至上,换句话书,马克思既否定了理性的无限性理论,又肯定了理性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但其最为显著的优越性在于,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我们还可以推演出:既然人类社会的基础并非是取代上帝地位的理性,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而且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甚至是绝大部分人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从事生产劳动,以便让社会能够生存下去,那么生产劳动的解放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全部社会理想的最深刻的基准。那么,基于这一社会理想基准而对于现实的批判,便必然是比其他视角的批判更为深刻的批判,也是终结形而上学的最锋利的利剑。

在批判黑格尔的主体理性原则、开创实践哲学的同时,马克思还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和批判上。黑格尔将社会看做是一个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实体,而这就是其市民社会的雏形。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一个与家庭与国家相对独立的私人经济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⑤因此,市民社会的这种私人性就与国家的公共性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就像马克思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思辨思维一样,他也并没有将黑格尔的思想一竿子打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的深刻之处,即他发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是各自分离、独立存在的。但是,马克思却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的追随者,他并不同意市民社会的矛盾最终只能交由国家来解决。换句话说,市民社会并非由国家来决定,恰恰相反,马克思认为正是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这种矛盾也并非是什么现象的矛盾,而是真正的本质矛盾。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的过程中,“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自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些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所以,马克思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学、从人们的物质生活里面寻找这种矛盾的解决之道。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恰恰就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摆脱了国家的束缚,开始飞速发展。那种封建的、旧的生产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仅仅是一部分人的天堂,是满足一己私利的地方。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货币以及资本是如何在市民社会中运行、增值之后,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它不仅导致了旧的社会形态的覆灭,同时它也使社会中的人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并最终陷入阶级对抗。而“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但错误的是:他满足于只从表面上解决这种矛盾,并把这种表面当做事情的本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解放并没有带来全面的解放,相反,它带来的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却依旧没有得到解放。

不管是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还是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都将人们的目光从虚无缥缈的绝对精神上拉回到现实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来。而他对理性原则的批判以及其实践哲学的创立,不但导致了哲学主题的转向,更为重要的是他从根基上终结了形而上学的理性至上主义。从此以后,不管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不再由理性来支配,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实践性的生产劳动。甚至是理性本身也是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因为只有在劳动实践造就了人类之后,才产生了“无限”的理性。实践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彻底终结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诞生。然而,在终结了启蒙理性的神话之后,马克思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以启蒙理性为支撑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问题。而如果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已经没有办法完成这种从根基上入手的批判。既然本该由生产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制度已经违背了启蒙精神最初的诺言,即让人得到自由和解放,那么批判的矛盾只有对准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完成启蒙的承诺,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入手来进行分析,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59-1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7页.

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97页.

(作者简介:蔡文璞(1984-),女,汉族,四川雅安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孔 庚(1980-),女,河北省涞水县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重建批判
谈教育的“严”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用镜头“重建”徽州
论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中的“瘟疫”及“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