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廷秋 吴丽华 关连芳
[摘要]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是本专业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在新形势下采取新的模式,即学生课堂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身份,其主体地位确立,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读书课堂模式,学生在博览与专攻阅读课堂中塑造自我,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实践课堂模式,实践出真知,学生具有真才实学的本领三种。以此达到“人性化培养”之目的。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22-02
歷史专业课堂教学是本专业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它的状况如何,关系着专业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体现专业建设工作的特色。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对此尝试探索,以求找到适合实际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升历史专业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的“育人”目的,并推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研究。
历史专业课堂教学,不仅是授业、传道、解惑,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化培养”:不光是老师讲授。还要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一味地教,还有学生自学的活动;不单是理论灌输,还应具备实践的内容。由此,笔者认为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可采取学生课堂模式、读书课堂模式、实践课堂模式三种。
一、学生课堂模式
学生进入大学虽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可在课堂的身份还如同以往,即配角。该现象之所以存在,乃是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旧有模式使然。配角身份的认定,又导致学生心理发生一些变化,反映在一些行为上。它呈现两种极端的行为:一是言听计从的服从;一是逆反的不合作。此两种行为都使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作用。使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之又限制了学生主体行为的施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课堂的配角身份种种表现,都足以说明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大学中存在“淘课”的现象,学生认为有的课精彩就去学,反之认为不好就“逃课”;还有大学中的选修课,学生可以任意选课,这些情况似乎表明学生的身份已转变,其实不然,他们仅仅是在选课,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身份。配角的身份约束其展示才华,也使自身不能充分利用优质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配角身份的转换是当务之急之事。如何转变?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思想方面让师生认识到课堂上的主角、配角之分的必需性及合理性。课堂教学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主体客体位置的不同,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大为不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可他们不应当被放置于客位上,成为课堂的配角身份,教师应当从主体位置走下来,不担当主角身份,而成为学生的辅导者。因为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使之释放出青春的朝气,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和革故鼎新之魄力。如此课堂教学定会出现一种活力氛围。其次,在行为上使师生彻底转换角色身份地位。仅在思想认识上是不能改变学生的配角身份,由于实际上课堂教学仍由教师主讲。势必造成师生在角色身份转换上无所适从,以致出现因循守旧的状况。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条件手段来改变,让学生写讲课稿、备材料、讲课、讨论,搞一些“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活动,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及主角身份之价值意义。这也能收到真正的“教学相长”之目的。通过这两方面的行动。学生从高中课堂配角身份转为大学课堂的主角身份。
在学生配角身份转换当中,有一点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主角转为配角,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丧失,也不表明教师职位的空缺,也不是教师职责不履行,教师仍要承担引导的作用,重在启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是隐身的主角,虚拟的主体。犹如导演与主持人一般。导演一部生动课堂教学,主持一场活泼课堂教学。在这里,教师的管理课堂的能力大为加强,不再是过去的授课一项活动,而是把授课与教课,传教与培养,解惑与导引密切结合,解决各种临时出现的问题。面对学生课堂无法预测的各种问题,教师心理承受力也增加些,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考验。
二、读书课堂模式
当前历史专业学生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一些史学名著几乎未读阅过,更遑论史料文献了。阅读贫乏。导致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面比较窄。这无形中增大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理解所学课的内容。使其对历史兴趣冷淡,甚至萌生“历史无用”之思想。
学生阅读书籍缺乏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就主体而言,其一是学生不愿读书,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对阅读没有较强的欲望,对读书比较冷漠;其二就是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以致于无从下手,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的确让人望而生畏;其三就是阅读时间不足。大学的时间完全被一些课和活动所挤占。这三个原由使历史专业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也日益使问题加深加重。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学校图书馆方面所藏有关历史方面的书不足,应该有的没有,有的也比较陈旧,不是历史中的名著,学生又受自身就经济条件限制无力购买,即使有购买能力。对大多数历史专业学生来说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所要读的并非全是经典,不值得去购书收藏,再加上对人生毫无设计,对历史也并不专心,这都影响学生的阅读。另一种情况图书馆有此方面的书,学生忙于生活,紧张的一天体力劳动,已是疲惫不堪,无暇去阅读,虽此种情况不是重要的,然而为生活奔波的学生亦不在少数。
鉴于历史专业学生阅读贫乏的现象,最主要的就是把读书引入课堂,加强学生的阅读力,加大他们的阅读量。让其汲取人类文化中的宝贵的智慧,积淀知识,锤炼思想,重塑自己。如何改变?这里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把读书与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大力推荐介绍经典之书,同时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要给学生阅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读书与教学结合。比如讲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把所要讲授的内容讲毕,然后进行延伸阅读,在阅读中把学生推向纵深领域,以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打开思维之门。那么阅读何书?本着“精品阅读、经典阅读、专业阅读”的原则。精品经典书籍是书籍之精华,它们是作者的精神结晶,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与学习所获得,读他们的书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一切,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各领域中都存留经典、精品的书,无论前人还是时贤,亦或是中外名人。学生学习接触他们的经典、精品之书,可以“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也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感受,这是在与大家、大师对话,在优美的语句、精炼的段落、缜密的思维中。在各种风格迥异体会万千。这又是博览群书。而专业文献名著阅读是在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其中史料是原始文献,对它们阅读真正开始学习了解历史,这面对的是最直接的历史。至于真与伪也会在阅读中渐渐分辨出来,从而为自己打开牢固的史学基础。当然,仅读史料,就会形成闭目塞听,读专业学者的著作及其论文更有助于对历史了解得透彻些。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把读书引入课堂,不是把课堂变成图书馆的阅览室,教师的身份是工具书、是指导书,是目录书,教师准备答疑,随时解开学生的困惑,同时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给以准确的指导。“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好人才。比如有的书对一些学生适合,有的书对某部分学生显得深奥难懂,超越学生的理解范围;有的书对某些学生比较肤浅。无异于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读合适的书,使学生少走弯路,收“事半功倍”之效。与此同时,教师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和读书工具书。便于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读的内容和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结构。读书课堂模式。我们也看到,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方面熟稔,这也不失为教师“精益求精”之良法。
三、实践课堂模式
历史学科在长期的教学中,都在理论上的强化,对实践重视不够。以至于出现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的问题。为此,高校的一些历史专业也应采取一些办法加以改进,以弥补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然而,采取的措施几乎千篇一律,或者实践方式仅仅用写文章来代替。这远远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集合。历史学的对象是以往的曾经进行的活动。历史学的进行,完全用理论方法揭示过去的景象,通过复原过去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并提炼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现今的一切活动。换言之,历史的实践主要通过研究活动方式进行,并以写作为主要的代表,一些历史内容都要借助实物形式加以再现,如服饰、饮食、工具、建筑物等表现,这显然是实践运用的结果。历史需要研究人员结合一些考古文物、技术手段来加强探索力度。即使在文献史料中爬梳也需要一些实践手段,脱离实践本领无法弄清历史的真相,进而影响历史学的用途。我们根据历史学的任务、对象、作用不难看出历史学的要求是实践能力,并且其至关重要。
历史专业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实践课堂,它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最终目的是回归于实践。历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是理论素养与实践操作本领。而实践又不是单一化的,应是复合化的,大致包括:调研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所以,应该认识到实践课堂的重要性,走出实践课堂的误区,让实践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成为行动的文化人。
我们强调历史专业课实践性,这也不是想当然之念,也不是仅仅理论上的推导,而是来源于实际教学的状况。另外,在向荣主编《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以英法美三国为例》一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三国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外历史专业创办时间长,经验丰富,成效显著。这无疑都充分证明了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不能阙如。
强化实践、改进实践的方法,主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而定。有的课理论方面比较强、比较多。在此实践活动就有退而求其次,采取研讨、写作、学生讲课等方式进行,而有的课实践方面突出,就要加大其分量。如《史学论文写作》一课,根据该课的内容,即写作几个步骤来贯彻实践;《中国古代史》,在讲授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考古遗址实地考察一番,这比看听效果甚高。
实践课堂的原则本着“亲身经历,亲手锻炼”;二是务实不务虚。一些课虽有实践活动,可都流于形式,这是所应当避免的,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意义与作用;教师高度负责,亲抓实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课堂模式是改善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增强其对课堂的责任;读书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读书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实践课堂模式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益处。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2]田澍,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向荣,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以英法美三国为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范金民,中国古代史研究导引[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
[责任编辑:侯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