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科研项目的教学改革模型,模型兼顾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并结合作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在所讲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型;教学改革;研究性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64-02
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模型的设计和选取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1]。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决定于他发挥了多少潜能,因此课程教学的成功要能导向于走向社会后的成功才有意义。基于此,就课程教学而言,应由知识的灌输提升为增量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并非局限在狭义的课本教学,而在于鼓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探索动力的获得更主要来源于思考习惯和研究性格的养成。善于寻找有助提高创造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拓教学新思路,设计新的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创造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因此,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部分环节的局部改变,而应该用系统化的方法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并借助于系统模型对课程体系进行描述。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这一系统而言,细化后的分目标有:①理论教学目标: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中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②实验教学目标:系统掌握各种组网设备的工作原理、接线方法和操作命令,具备架构、维护网络和诊断网络问题的基本技能;③课外实训目标:是综合应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面向国民生产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训练分析、计算问题的能力;⑤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加强自主增量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提炼”问题,并通过增量学习努力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养成会学习、会思考的研究习惯。通过前四个子目标的积累,实现第五个子目标的跃变。
1.教学模式改革。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其整体性能取决于各部分的性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系统的构成形式具体体现为系统结构,而结构则是系统功能与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2-3]。如果把课程教学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则课堂、课程和相关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等)就成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过程、步骤、方法和培养目标以及各个环节相辅相承的关系如图1所示。
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铺垫和积累。每一个环节又自成体系,有本环节独自的目标,当每个环节的分目标都完成后,又能自动达到一个总体目标。一旦这个综合性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就完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将达到一定水平。最后对系统模型指导下的教育过程进行效果评价。通过类似系统性的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最终具有增量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把图1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且内容涵盖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和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要求,它包括:(1)宏观内容设计,图1对课程教学体系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体现,本质上是一个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模型。另外,需要对模型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研究系统模型指导下的教学效果分析和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并提出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的思路与方法。(2)微观内容设计,由于《计算机网络》也是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内容组织上要兼顾考纲要求,具体内容在此不作展开。教学环节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训练习和课后作业练习。这一内容编排既考虑到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依据教学问题、需要的分析,确定实现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并进一步进行详细操作实施的过程[1][4]。本文围绕图1的课程教学系统模型,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教学实践过程。(1)学习内容的组织从两方面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及练习。课堂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自行组织整理,教材仅作参考;课后习题和课外实践内容分别通过组织有梯度的习题供学生练习,通过对科研项目和相关案例进行摘取,整合成学习的实训、实践内容。(2)融合与科研项目相关的知识讲解,科研项目知识的纳入是本课程改革实践的又一大特色,对教师已有科研项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析取,把析取后的内容作为应用背景和教学案例,同时把科研项目的目标和需求整理成学生课外实训的内容,另外把项目的讲解穿插在教学的相关环节中,这一改革实践完全区别于以往那种枯燥的围绕实验讲义“空对空”地做实验,相反,学生是在“参与”项目。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最关键的是知道了“怎么用”。(3)教学效果评价。首先,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等,在考评时,增大了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分值比例,课外实训、实践内容占平时总成绩的分值比例比较重,超过了60%;其次,在该教学模型指导下,学生实际上在边学习边“参与”项目,对于在项目中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可视具体情况充抵实验、实训成绩,这样能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熏陶,健全了心理人格,养成了自主学习、自发研究的学习习惯,这本质上是一个情商方面的训练。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实践证明,在本文教学模型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具有显著成果,只要老师能急时、适时引导,能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学生研究性格的培养,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祖忻.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
[2]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
[3]柳秉毅,徐锦康.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侯晓霞.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AI课件的教学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4(1).
作者简介:李志华(1969-),男,湖南保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技术、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