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美学价值分析

2012-04-29 07:25:59王毅品郭艳芳汪姣
商场现代化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王毅品 郭艳芳 汪姣

基金项目:2011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SKU32)

[摘 要]渝东南民俗旅游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旖旎的自然景观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旅游美学价值。本文在从民族建筑美、民俗风情美、历史文化美、饮食特色美等基本美学形态方面对渝东南民俗文化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渝东南 民俗文化 旅游审美美学特征

渝东南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结合部。包括黔江、石柱、彭水、酉阳和秀山六个区县。聚居着土家、苗、回、蒙古等14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就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奇秀的山水间铸就了独特的渝东南民俗文化。土家与苗家文化相互交织,与武陵山系文化共同并容于武陵山风光当中,文化特征与汉族地区迥然不同。渝东南文化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异域性是渝东南民族文化资源的突出特色。旅游者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到参与,达到审美享受。

本文试分析和阐释了渝东南土家文化所展现的民族建筑美、民俗风情美、历史文化美、饮食特色美等基本美学形态方面对渝东南民俗文化的旅游美学价值。

一、自然景观美

渝东南地域辽阔,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表崎岖破碎,气候暖湿,形成众多自然景观;有生长茂密的森林,也有深奥莫测的天坑地缝,域内河流纵横,野生动植物繁多,峡谷幽深,溶洞神奇绚丽。气候温暖湿润,远离城嚣、遭受污染较少,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主要包括武隆天生三桥、天坑地缝等岩溶地貌为主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彭水乌江画廊峡谷风光等峡谷旅游资源,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自然旅游资源,酉阳桃花源溶洞奇观等溶洞旅游资源。自然景观风光旖旎,同时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更好地体现了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二、民族建筑美

渝东南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小寨中的一座座吊脚楼前有篱笆,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木材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建筑美学也是旅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渝东南土家吊脚楼,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各个单体所组成的街巷空间,体现出丰富绚丽的建筑装饰艺术,展现着优美柔和的轮廓造型和构架的科学成就,表现着“天人和一”的艺术环境。同时生活在吊脚楼中的土家民族构成的行为景观,蕴含着密切的邻里关系,反映着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意识。人的情态与自然景物及社会文化和谐地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理想、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表达出一股深深的友情,让人有一种不可自抑的欣赏、支配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和物我两忘的审美享受。既体现了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又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这一审美需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民俗风情美

传统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是渝东南土家、苗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它们的可参与性,对游客来说是最具“震憾力”的,是民俗风情美的一种“浓缩”展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艺术节是渝东南每年举办的最大的综合性旅游节会,每年10月下旬在不同的县、市举行,节庆活动有声势浩大的川江号子表演和气势恢弘的万人摆手舞表演;既有民族舞蹈“茅古斯”、“八宝铜铃舞”表演,也有悠扬婉转的山歌对唱;既有雍容华贵的民族服饰展示,也有别具一格的土家哭嫁表演;还有原始神秘的傩文化表演系列。这些都是土家族民族风情的集中展示,民族特色浓郁,颇受国内外游客欢迎和青睐。这些有着巴渝文明特色的节庆本身对旅游者就充满吸引力,当他们与当地土家族一起参与其中体验民俗艺术创作的乐趣时,满足了他们返璞归真、探求本我、实现自我的审美要求,而这样的精神愉悦是只用感官感觉所无法实现的。

四、历史文化美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在渝东南生存了2000多年,累计了大量的名胜古迹,以西沱古镇、龚滩古镇、洪安边城、龙骨寨、毕兹卡绿宫、风雨桥、龙河悬棺群、土家十三寨、土家民俗博物馆为代表,从古至今组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渝东南人文景观完整体系。历史遗迹是人类长期实践和创造的结果,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每一个历史遗迹都有它在历史过程中通过文化积累形成的环境特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普通实际生活的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历史价值是一种时空观念的反应,它标志着穿越时间隧道所依存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轨迹,它展现的是过去,启悟的是现在和将来。具有丰富而多样的美学意义。

五、饮食特色美

渝东南土家饮食文化,是渝东南土家人民充分利用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等条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创造出的具有土家特色的饮食文化。渝东南民族饮食特色突出,一是食品种类丰富。土家族擅长腌制蔬菜、熏制肉类和加工各种谷、豆类。腌制时令泡菜、榨菜;将猪肉腌制成腊肉、腊肠、烟熏肉等;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豆饭、糍粑、绿豆粉等;将谷类酿制成甜酒和咂酒。二是饮食风味特色鲜明,下料重,口味以酸辣为主,擅长熏制法和腌制法来保存食物。符合在渝东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贮存食物,同时由于山区水质硬、碱性大,酸则可以中和的缘故,所以巴地的许多菜都有“酸辣”特征,如酸鱼、酸肉、酸汤等。三是注重食疗。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武陵山区,阴冷潮湿、瘴气弥漫、疾病流行,因此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所用的调味品,多有祛湿、散寒、驱虫等功效。如, 魔芋,能消肿、攻毒;花椒,能温中、祛寒、驱虫。姜为“御湿之菜也”,它的散寒功能,对于多雾、潮湿的巴蜀地区尤为重要。巴人还擅长以茶疗疾,陆羽《茶经》载: 巴国境内有一种较粗的泸茶,“其味辛,性热,饮之疗风”。 可见土家在食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是文化内涵丰富。古巴国的历史基本上由战争构成,因此土家族的饮食中,遗留着“战争”痕迹。如,“赶年”习俗,是古代巴人为了抗击外侮,为设伏迎防提前过年。过“赶年”要吃“年肉”和“年合菜”,“年肉”切大块是为打仗便于携带。“年合菜”是因战情紧急,合煮而食,以便紧急赶路。过年的酒宴也富有“烽火硝烟”的味道,如糍粑上插满梅枝与松针,上挂纱布,表示征战的“帐篷”。坐席时大门一方不设位,这是为了“观察敌情”。相传土家族“咂酒”也与战争有关。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为让壮士临走喝一口饯行的家乡酒,同时不误战期,村长遂将酒坛置于道口,插上竹筒管,每过一个士兵咂一口。后来这种饮酒法成为土家人招待贵客的一种饮酒方式。

六、结束语

渝东南土家族以其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民俗活动的形式层面传达出来的外在感性形式美感,还是积淀在民俗活动幽深处的勾连民族创生与立世、进化与发展、变更与中兴的集体审美无意识的美感内容,最后都诉诸一种感性的审美化叙述形式。有极高的旅游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亮,张继群.民间艺术的旅游美学价值[J] 山东社会科学.2007(7):6668

[2]转引自李泱.电影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294

[3]谭志国.土家族饮食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881~4883

[4]谷鹏飞.从美学角度看民俗的现代传承与重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3):57~60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24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10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河北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
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乡村记忆
红土地(2016年10期)2016-01-28 08:15:56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地理教学(2015年20期)2015-12-17 15:33:14
高职民俗文化课程的建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