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才
[摘 要]本文立足于资源基础观,通过定性研究,构建了“资源需求—网络特征—企业能力”的综合匹配模型,初步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模式。
[关键词]科技型 中小企业 网络化成长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面对复杂的全球化商业环境,如何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单个科技型企业在短时间内往往很难拥有技术创新所需的足够资源,并且,仅靠内部化获取和调动资源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往往缺乏竞争力,因此,迫于技术创新的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开发机构、金融机构等建立正式和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 并由此构筑起企业的外部网络,借助网络关系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以实现技术优势的互补,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资源约束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策略。
可以看出,面对技术创新加快带来的不确定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在于如何动态有效地构建、优化、调整外部网络,并借助外部网络获取资源以更好地迎合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需要。但是,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外部网络实现成长却是大多经营者与管理者们面临的重要困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因此, 深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模式,对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活率,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更快成长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动因分析
战略适应理论认为,企业只有通过识别和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并选择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战略及行为方式才可能使企业取得较高的绩效,否则企业将会因业务活动受制于环境而无法实现成长。由此可以得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事实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新技术不断更替使得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消费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两个重要维度。
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成长压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依托外部网络充分吸收各种资源优势,以此更好地识别和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与能力状况对自身的成长战略进行定位,不断实现产品的持续改进以及生产效率的逐步提升,主动迎合技术创新日趋加快的需要。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由于自身的资源状况存在差异性,这也就使得其对外部环境机会的解读是不同的,并且由此定位的成长战略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成长战略下技术创新的内涵是不同的,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种类与数量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外部网络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最终使得重构后的网络形态能够更好地填补资源缺口,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现。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对外部网络的优化与调整,获取所需的资源,实现技术创新,并由此推动了企业的不断成长。
三、“资源需求—网络特征—企业能力”的综合匹配模型
权变理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决策要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换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惟一最优的网络模式,不同的网络模式均可能对企业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基于权变理论,我们构筑了“资源需求—网络特征—企业能力”的综合匹配模型(如上图)。科技型中小企业首先应当能经由外部网络获取到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紧接着,这些网络资源需要经由企业的消化吸收,并实现与原有的资源的有效整合,才有可能达成技术创新。当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的资源缺口不相匹配时,外部网络就需要进行优化调整;当流入到企业内部的网络资源不能实现有效的消化吸收与整合时,企业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组织学习提高企业自身能力。而只有当外部网络形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缺口相匹配,并且,企业能力与外部网络资源相匹配时,企业才能获取到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网络资源与原有资源的有效整合,顺利达成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企业不断成长。
四、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资源需求—网络特征—企业能力”的综合匹配模型,初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模式,对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动态地构建有效网络模式的意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新春. 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资源能力获取与创造[J]. 学术研究.2002(7):10-12
[2]侯海东, 王瑞杰. 资源网络拓展中小企业成长空间[J]. 经济论坛. 2004 (1) : 65 - 68
[3]Hansen,E.L.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New Organization Growth[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1995(19): 7-19
[4]Gentler, M.S.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ontext, or The undefinable tacitness of being (there)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3(1): 75-99
[5]Breschi, S.&Lissom, 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ritical survey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 10 (4): 975-1005
[6]Larson, A. & Starr, J. A. A Network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3, 17(2): 173-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