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娜
【摘要】本文以《中国达人秀》为个案,探讨、辨析出电视真人秀节目三个层次的真实问题:第一,节目元素的表面真实;第二,电视语言编排与剪辑的真实;第三,真人秀节目反映的社会真实。电视真人秀只有把握与平衡好这三个层次的真实,才能让节目在商业和社会效益上同时获得成功。
【关键词】中国达人秀;电视真人秀;真实
电视真人秀节目取胜于“真人”二字——不是经过包装的明星,而是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普通人,而“非真实”问题也常常是其备受诟病的源头: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因为选手拉票买票虚假投票而让一场歌唱比赛变成了财富比赛;英国真人秀节目Big Brother的选手为了最后的胜出,彼此之间的交往都是为了拉拢一些人而排斥另一些人,在隐蔽的镜头前不乏表演的色彩。[1]正因为此,在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之后,尽管电视真人秀节目此起彼伏,但一直未成气候,一直到2010年7月25日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开播,才引起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新一轮崛起。从收视上看,《中国达人秀》是成功的,一开播就高居全国收视第二,第一季半决赛第三场时已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季在海选阶段从第四场开始就稳居第一。从节目评价和社会舆论来看,它也是成功的,舆论普遍认为其与中国主流价值观契合,为平民打造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这是真实的,但这是否就是该节目的全部呢?真人秀节目的真实到底有多少个层次的真实?Julie Ann Taddeo & Ken Dvorak在《镜头下的电视真人秀与历史》一书中指出,研究真人秀节目最重要的不是节目本身而应该是其所在的社会。[2]从电视真人秀“真实”的本质出发,节目本身所呈现的真实也就代表了其所在社会的真实。当然,这必须对“真实”做剥皮式的分析与辨析。本文旨在以《中国达人秀》为例,剖析其多层次的真实问题,以在当前对其一片叫好声中加入一些冷静的思考,也为观众能够更容易地看懂它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达人秀》的真人表演
真实:真人真才真现场。从内容上看,《中国达人秀》的真实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参赛者;二是真实的才艺表演;三是真实的现场。
首先,真实的参赛者。正如节目组所宣传的,《中国达人秀》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传达“相信梦想,相信奇迹”的价值理念,实行零门槛选择选手。截至2011年7月10日第二季结束,达人秀的参赛选手年龄从4岁到94岁不等,有学生、农民、小丑演员、北漂族、小摊贩、退休人员、家庭主妇等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与故事,最大的梦想不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而是“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发明一滴墨水,一滴,整个大地就变成草原”、“一辈子都跳舞”、“用埃菲尔铁塔走太空步”……在初赛阶段,当参赛选手进入比赛场地时,评委首先问的是“来自哪里,职业是什么”,有意识地证明选手的“真实身份”。当进入半决赛、决赛阶段时,每一次选手上台表演时,电视屏幕上都会打出其年龄、职业的真实信息。
其次,真实的才艺表演。既然是来自民间各行各业的参赛者,对才艺又没有特别的限制,《中国达人秀》的节目表演也显得五花八门。有最普通不过的唱歌跳舞,也有民间口弦表演,有技艺高超的水晶球表演,也有鸡蛋乐器表演,甚至还有孔雀舞表演等。从专业角度讲,有些表演甚至不算是才艺表演,所以一般不能得到负责专业把关的评委的YES,但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它确实是普通百姓的一种才艺展示。
再次,真实的现场。现场没有音乐、没有舞台灯光效果,以求还原最真实、最朴实的状态,也保证了选手的表演都是纯天然的,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来的是什么人。”达人秀不允许事先有任何媒体的曝光,包括选手的故事和才艺,观众全部不知道,连主持人程雷和三个评委也不知道,只有导演组清楚。这样才能保证选手第一次登台时,评委和观众都是第一次看到他,所有人的情绪反应也是最真实的。[3]当到半决赛和决赛的时候,舞台放置到音乐厅、人民大会堂、上海八万人体育馆等,尽管仪式感十足,但现场表演、观看与直播还是保证了真实的味道。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讲,《中国达人秀》作为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内容上是保证了“真人”的要义的,坚持了其“平民选秀”的宗旨。当然,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在镜头下必然有表演的成分。
表演:舞台与精选播出。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拥有谈话节目的核心,遵循竞技节目的游戏规则,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达到电视剧的收视效果。[4]这就意味着真人秀节目离不开导演与编排。《中国达人秀》采取海量录制、精选播出的方式,用纪录片的形式,从选手报名的第一秒开始记录其之后所有的表情、动作、心情。但在播出的时候,初赛阶段是通过2至3个大故事(5~6分钟),7个小故事(3~4分钟),并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播出的。到了决赛阶段,原来所说的坚持还原真实状态的无音乐、无灯光效果的表演,全部变成了精心设计的现场音乐与伴舞、绚烂的灯光效果以及通过包装了的“新”选手。真人秀不见了“真人”,只剩下了“秀”。
在《中国达人秀》的标准流程中,有这样一条规则:一定要把海选放在剧院里举行,强调那种仪式感和对小人物的尊重等,让选手产生真正的命运感,从而牵动所有人的心。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对于真人秀节目的重要作用与最终目的——牵动所有现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心。国内较早研究电视真人秀的尹鸿教授等把电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1.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2.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4.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5.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时空规定;6.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7.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5]除了1和6之外,其他5个元素都是舞台表演的逻辑:要好看、吸引人。这也揭示了依托于电视的真人秀背后的电视真实——在商业卫星电视体制中,收视率就是最后的诉求。为了收视率,电视刻意迎合甚至是刺激观众的低俗趣味,出现了一系列备受文化界批判的泡沫剧和电视节目。从《中国达人秀》的高收视率来看,它是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正如大多数舆论所倾向的,《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在于其与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契合。这是它反映社会真实的另外一个方面。
《中国达人秀》的中国主流价值观
积极向上,永不言弃。国家广电总局阅评意见指出,《中国达人秀》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倡导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评委之一周立波解释达人精神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是《中国达人秀》所宣扬的,“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中国达人秀》呈现的不仅是个人在台上的风采与表演,也包括台下他的个人生活与故事,这也更贴近其“真人秀”的本质。他们的故事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自己的梦想。由于一直坚持,最后他们上了《中国达人秀》这个圆小人物梦想的舞台。很多选手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常常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等了一辈子终于……”“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这个舞台上”之类的话,都说明了“中国梦”的存在。梦存在着,小人物也都一直在为梦准备着、努力着。所以,在《中国达人秀》上,我们可以看到想用音乐打动世界的无臂男孩刘伟在意外失去双手时用自己的双脚做了一个四肢健全的人都不一定能做的事情——游泳、弹钢琴等;菜花大妈从来都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愿望,却一直坚持唱歌,最终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凭借一首“送你葱”一路前行……所有的大故事小故事,都是《中国达人秀》在推行着自己的感动理念与人文关怀,甚至被质疑节目到底是“达人秀”还是“感人秀”。然而无论如何,不能否认《中国达人秀》的收视成功正是由于其满足大众的“梦想”需求又讲述大众的亲情、友情、爱情,传达的是真情、自信、尊重、奋斗与拼搏精神,契合了中国的“家国天下、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对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都有启发和影响,受到了社会主流的认可。
除了冠军“达人”之外,从“青春的美丽”、“纯美的天使”、“自信的呐喊”、“幸福的力量”、“实力的绽放”、“天使的微笑”等奖项名称也可以看出,《中国达人秀》是在宣扬一种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永不言弃、幸福快乐的精神。它告诉人们,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能实现你的梦想,得到你想要的。这是对当前社会真实的一种描述,也是一种倡导,唯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向前发展。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一场选秀比赛,就必然有竞争,必然有选拔与淘汰的规则。一方面,从预选阶段要得到三个评委中的两个YES到半决赛阶段由大众媒体评选再到决赛由观众票选,中间可能还有评委的加分评选、筛选等环节,《中国达人秀》不厌其烦地设置了海选、16强、8强、8选6、4选3、3选2等晋级的规则与关卡,又通过广告环节、评委点评等设置了多层悬念,以制造比赛激烈竞争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评委又总是对未能晋级的选手说“你是最棒的”、“你很好”、“你已经做到了”、“你就是我心目中的达人”,让紧张的比赛充满了温情。尤其是三位评委中的女性评委伊能静,总是以一个母亲的角色打温情牌,在多个场次的表演中给了选手很多鼓励。在预选的多场表演中,当评委在决定参赛者是否晋级时,常常会出现观众大呼YES的情况,而这时评委也往往会顺民意说出YES。这到底是不是评委的原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传达了一种信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团结第一,比赛第二。这同样是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所以,当参赛选手功夫派阎玺通过节目呼唤他的其他四个兄弟时,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召唤的声音。当他们因为场地原因表演失败的时候,他们仍然笑着对观众说“功夫派永不言败”而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关于名利问题。全世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基本上都是以金钱、职位等实物作为奖励吸引参赛者加入节目的。而《中国达人秀》的奖励更注重的是抽象性与成就感。例如在拉斯维加斯表演3个月的合约并成为蔡依林世界巡回演唱会的嘉宾(《中国达人秀》第一季)。如果说这是现代人对名利的追求的话,那么选手对“上海音乐厅”、“人民大会堂”、“八万人体育场”、“维也纳音乐厅”等的期待,正像节目组从预选就安排在剧院是要强调一种仪式感,表现对小人物的尊重一样,他们看中的是这份尊重,这份与“大人物”一样的平等与机会。
然而,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不能不受“电视文化即大众文化”的影响,必然掺杂商业成分。因此,可以看到《中国达人秀》的前面还有“海飞丝”的冠名,第二季的冠军奖品直接为“东风标致408汽车一年的驾驶权”,播出过程中还总是在悬念点插播很多广告,甚至被批评为在广告中插播节目。这是一种体制真实,需要节目组平衡好商业利益与观众的接受程度,才能保证其收视成功。
结语
《中国达人秀》的第一层真实,是节目本身元素真实,包括参赛者、才艺表演与现场的真实记录;第二层真实是“电视秀”的表演成分,是电视媒体塑造的一种真实;第三层真实是节目所反映的社会价值理念问题,由于它契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故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真人秀节目要想获得长足发展,绝对不能忽略不同层次“真实”问题的把握与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同时获得商业利益与社会评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Joanna Thornborrow&Deborah Morris. Gossip as strategy: The management of talk about others on reality TV show ‘Big Brother.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8/2,2004.
[2]Julie Ann Taddeo & Ken Dvorak Eds. The Tube Has Spoken: Reality TV and History.Lexington, 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10.
[3]达人是怎样炼成的——解密《中国达人秀》制作团队成功秘笈[J].影视制作,2010(10).
[4]张群,舒畅.中西商业类真人秀节目“视觉语言”分析[J].当代电视,2011(6).
[5]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5).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