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立新
一、整地、选种及种子处理
1.选地整地
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种类的要求不严格,肥地、瘦地均可种植。但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分枝多,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故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较疏松,通透性好,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力较好的旱地(田)或缓坡地,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播种前要精细耕地,使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后再开沟起畦播种。
2.选种
选择抗性好、产量高的品种。
3.种子处理
3.1晒种。精选的种子在播种前选择晴天把种子摊在地上或席上连续晒种2-3天,并经常翻动种子,以降低种子含水量,增加温度,提高种皮透水性,增强种子内部酶的活性,使发芽出苗快,同时栖种能杀灭种皮上的病菌,减轻病虫害。
3.2浸种。浸种的方法很多,用冷浸种12- 24小时,或温(约55度)浸6-10小时,能加速种子吸水杀灭种皮上的黑粉病孢子。也可用0.15%-0.20%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2小时。浸泡过的种子宜在湿润条件下播种,干旱缺水时不宜浸种,以免发生“炕种”、“烧芽”及种子发霉而降低发芽率,造成缺苗。在抢茬播种、晚播和补苗的情况下,浸种后结合催芽,一般可提早3-5天出苗。
3.3拌种。为了防止鸟、兽、虫、病危害,可用药剂拌种。浸种后用浓度为0.5%的碳酸铜拌种防黑粉病及丝黑穗病,用40%的乐果乳剂500克兑水3公斤拌种100公斤,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现今种子加工上已采用包衣技术,经包衣处理的种子,不仅可以防止鸟、兽、虫、病危害,且还能起到促根壮苗作用。
二、播种
合理选择播期,可以有效地提高保苗水平。抓住春季高温的有利时机及时播种。选用标准机车是保证苗匀的关键。播后及时镇压,保证一次播种保全苗,使用六行气吸式精量点播机播种,行距为66cm,穴距22cm,保苗6.5万~7.0万株/hm2。播后苗前用90%乙草胺2.2 L/hm2+75%噻吩磺隆30g/hm2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做到播种-喷药-镇压一条龙作业,保证全年无杂草危害。
三、施肥
施肥上要求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锌肥配合施用,原则上一促到底。全生育期亩施纯氮(N)13~15公斤,纯磷(P2O5,)7~8公斤,纯钾(K20)3公斤,硫酸锌0.5公斤。总的原则为“施足底肥,保证种肥,重施拔节肥,补施穗肥,添加微肥”。化肥可选用长效碳铵,一般深施6~10厘米。
1.底肥 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
2.种肥 占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即亩施纯氮(N)2.6~3公斤,折合碳铵15~18公斤,要求与种子分离,距种子4~5厘米的地方条施或穴施。
3. 拔节肥(7叶展)占全生育期总氮量的60%,即亩施纯氮(N)7.8~9公斤,折合尿素17~20公斤。
4.抽雄肥(11叶展)占全生育期总氮量的20%,即亩施纯氮(N)2.6~3公斤,折合尿素5~6公斤。
5.添加微肥 缺锌田块,采用硫酸锌拌种,拔节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四、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①查苗补苗:玉米出苗后必须及时查苗补苗。补苗方法:一是补播种(浸种催芽后播种);二是移苗补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无论是补播种或移苗都必须在3叶前完成。补苗后施水肥1~2次。②间苗定苗:为防止幼苗相互拥挤,争光争肥,浪费养分和水分,玉米长到3~4叶必须及时分次间苗。间苗应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一般4~5叶定苗。 ③追肥中耕:定苗后根据幼苗的长势情况决定是否蹲苗。蹲苗应遵循“蹲晚不蹲早,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然后进行追肥中耕(地膜玉米除外)亩施尿素20千克,钾肥5千克,作攻苗肥,并结合中耕松土、除草。
2.灌溉
要保证拔节水、抽雄水和灌浆水。要求土壤含水量七叶期不低于16%,抽雄期不低于17%,灌浆期不低于18%。一般全生育期灌水3~4次。苗期5叶前,不到萎蔫严重、非浇不可的情况下,一般不浇水,以利控上促下,增加根系数量。提倡节水灌溉,使用畦灌、沟灌、喷灌、渗灌、低压输水灌溉等方式。如遇雨水过多,形成积水的田块,要及时排水,以防烂根、早衰。
3.中耕
玉米是中耕作物,其根系对土壤空气反应敏感,通过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利于玉米生长发育。玉米田一般中耕2次,定苗时锄一次,10叶展时锄一次,人工或机械锄地。用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进行封闭处理的田块或秸秆覆盖的玉米田,可在拔节后到10叶展时进行一次中耕松土。
4.防治病虫害。
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黑穗病及大小斑病等。苗期用90%的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连续两次于傍晚撒到玉米田间,可防治地老虎;在心叶末期,用辛硫磷制成颗粒剂丢心,可防治玉米螟;如发现田间有患黑穗病的植株应及时拔除;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以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五、适时收获
适期收获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籽粒成熟的标准是:植株茎叶变黄,果穗苞叶枯白,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通常中早熟品种在授粉后45d收获,中晚熟品种在授粉后48~52d收获较为适宜。
(作者单位:158300黑龙江省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