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繁荣下的隐忧

2012-04-29 00:44吴传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异构研讨教研

吴传姿

“同课异构”这一校本教研方式,为教师开辟了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使教师从封闭的独立备课走向合作备课,教师的教学从“单打独斗”走向“大兵团作战”。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同课异构”教研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隐忧。

■ 隐忧一:同课异构演变成“同课异教”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往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教相似”的教育现象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在活动中,教师极力倡导“同课异教”、“同课不雷同”等思想,这不能不说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突显自己的构思与众不同、独具匠心,文本被无度挖掘,教材被无限拓展。“同课异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味凸显不同。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异构”要不要“同”?要!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有“很多的同”。因为,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且教学目标大体相似、教学对象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而且还要“殊途同归”,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 隐忧二:同课异构蜕变成“同课同构”

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学校组织教师探讨几种教学设计的优劣,最后评出一种“最佳”模式付诸实施,而其他方法则被否定,同课异构蜕变成“同课同构”。最终达成的是同一备课模式、同一教学方法、同一探究过程的千人一面的课堂。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此活动,就会让教研走入追求同一模式的死胡同,形成教学上的“教八股”。

判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的多与少,也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设计,而在于教师在研讨活动中,是否能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吸收异构活动中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这一研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 隐忧三:同课异构养出“懒惰教师”

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智慧在集体的交流中发生碰撞;是不同的教师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各自的教学经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终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不少学校都进行了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可谓轰轰烈烈。确定教师轮流个人备课并写出“主教案”,在集体备课时再由其他教师补充完善。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缺乏细致的活动策划、系统的任务分担与协作。研讨时,表面上看是人人参与,实际上是统一了教案,将集体备课异化了,出现了一些教师“随波逐流”,培养了一些“不劳而获”的“懒惰”教师。

■ 隐忧四:同课异构带来“虎头蛇尾”

同课异构不能简单地以“异构”了之,教师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异构”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上。留心观察眼下如火如荼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是着力于初始的“异构”活动,课堂上极力展示个人教学风格与机智,却常常忽视再认识、再实践等后续环节,即使有也只是“点到为止”、“浅尝辄止”。这样的同课异构活动,给人“为德不卒”、“虎头蛇尾”的感觉,导致同课异构的精神内涵不能被真正挖掘出来。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是教师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在对话中,教师要认识到:“求异”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高度“求同”,才是“同课异构”教研的核心所在。■

□编辑王宇华

猜你喜欢
异构研讨教研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