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开铮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只有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感知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素养灵活选用,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先学后教”;“先教后学”;针对性;双边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1(S)-0019-2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大家一直在热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的专家学者推崇前者,但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同等重要。只有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感知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素养灵活选用。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以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教学实录为例,说明科学选用的策略。
1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多媒体展示:一人和两人提同一桶水、单线和双线吊同一盏灯、大象和多人拉同一木箱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实例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后阅读教材,自学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师:以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三个概念的学习情况后,阐释“等效”的物理含义。
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1)如图甲所示,F1=350N和F2=200N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F1和F2的合力为多大?方向如何?(2)如图乙所示,若F1和F2大小不变,F2变为反向,则F1和F2的合力又为多大?方向如何?(3)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什么规律?
生:解答后总结规律。
师:如图丙所示,力F2=F2=200N,则F合=400N吗?请你提出猜想。
生:阅读教材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设计探究方案。
师:组织学生交流和完善探究方案后,用示教弹簧测力计、橡皮条和细线在黑板上演示,如图丁所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使用弹簧测力计要注意哪些问题?(2)如何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3)如何操作才能保证两次拉动的效果相同?(4)力的图示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综合学生的回答,展示探究注意事项。
生:完成探究实验,并找出探究结论。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一文中写到:“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告诉我们:当学生具备了学习新知的知识储备和感知能力(包括书本旧知识,相关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思想方法和智力基础)时,要“先学后教”。学生先学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并发现和提出读书和思考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后教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符合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教学不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而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促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
根据这些理论,前面的教学安排是科学的。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掌握的比较牢固,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明确“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三个概念,但要真正理解“等效”的物理含义,没有教师的讲解对多数学生来讲是困难的。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活动中,实验的步骤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基本上能整理到位,但“如何记录力的方向”和“两次测量中如何保持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等问题,学生很难找到答案。教师巧妙地用演示和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为学生顺利完成分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分析说明:选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和感知能力;其次是学习内容的难度不宜太大,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再次是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集体的智慧,通过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协作解决疑难。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付出后取得成功的乐趣,强化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信心,才能温故知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时,必须“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陶行知先生对此有过十分精辟的见解:“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但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就像植物生长首先要有种子一样。因此,教师要把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怎样总结、怎样评价,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和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和教育学生关心学习方法,形成方法意识。
其实,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逐渐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学生完全独立,教师的作用告终。我们常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
在上述“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活动中,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实验操作,不具备关于“较准确地记录力的方向的方法”和“两次测量效果相同等操作技巧”。教师采用边演示边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用距离较远的两点连线较准确地确定力的方向”、“在各次实验中,把结点拉到同一点,保证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力的图示时,按同一比例画出各力的图示,且大小要适当”。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多数学生在分组探究活动中,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画图迅速。实现了“以教导学”的设计目的。
这一教学设计说明,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思考,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只要教师指导到位,“探究活动费时费力、效果差”的问题就不复存在:只要教学设计巧妙,突破教学难点就不是神话,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就会成为常态化。
总之,“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其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在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才能防止教学模式的泛化、或因东施效颦而生搬硬套。正如刘炳昇老师所说:“各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因此,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针对具体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的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学会一兴趣一愿学一会学”的进化,才能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