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形象探究

2012-04-29 05:51
文学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共工形象

王 辉

内容摘要:《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详细述说的是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天崩地裂,至于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经过只有一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二人为何争帝?争帝的意义何在?这应该是评价共工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但仅凭这一句就把共工的形象界定得那么伟大,笔者认为很难令人信服,特对此做一探究。

关键词:《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 形象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被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中,这一单元以探险为主题,歌颂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在教学参考和众多资料中,对共工的形象,是这么评价的:一位能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形象,具有勇敢、坚强,敢于斗争,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详细述说的是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天崩地裂,至于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经过只有一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二人为何争帝?争帝的意义何在?这应该是评价共工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但仅凭这一句就把共工的形象界定得那么伟大,笔者认为很难令人信服。

共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共工是炎帝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那么共工为什么与颛顼争为帝呢?

传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而颛顼是黄帝的后裔,炎黄大战,曾以炎帝败北告终,炎帝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作为子孙的共工,敢与颛顼争为帝,可以说是一种勇敢,可这种“勇敢、敢于斗争”的评价,浸透了太多的权利之争的味道。

又有传说这样描述: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专横跋扈,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载道。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颛顼的统治。几经厮杀,共工部下损失殆尽,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将士所剩无几。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于是,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

共工宁愿撞山,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肯臣服。他的刚烈和决绝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在我眼里,共工怎么会是“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人民的活雷锋呢?“改造山河”并不是他的初衷目的,而是他面对失败的孤注一掷,他的撞山之举更是多了一些野心和欲望,多了几分暴躁与刚烈。

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还有另外两个:

1.《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译:当女娲治理天下的末年,诸侯有一个共工氏,依靠智谋和刑罚而强横,推行霸道而不行王道,想以水德接替木德,于是与祝融作战,失败而恼怒,于是用头触撞不周山使山崩塌,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也了。]

共工暴政专横,与祝融战,不胜而怒,才触倒了不周山,这是失败者的愤怒,更显得共工他暴戾不可一世,不能面对失败,迁怒于不周山。哪有什么勇敢坚强可言?

2.《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译:从前共工抛弃了治理天下的正道,沉溺于娱乐,自身纵欲无度,想堵塞所有的江河,毁坏高山、填塞沼池,来危害天下,老天不保佑他,人民不帮助他,祸乱全都产生了,共工因此灭亡。]

身为水神的共工,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荒淫无度,治理无方,最后导致灭亡,更谈不上是英雄了。

那么“共工是英雄”是谁最先提出的呢?

毛泽东诗词原注译释中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看得出,毛泽东是很欣赏共工的,其《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写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第二次反“围剿”交战以前。“红旗乱”描写出革命队伍士气之盛。“不周山下红旗乱”则用触倒不周山的共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

毛泽东从众多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中只取《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共工是胜利的英雄。是缘于1930年反围剿时他的心境,共工与颛顼争帝和他与国民党部队激战何其相似。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笔下的共工是不死的,不但不死,他还会一直高高地举起反抗的大旗。共工的英雄之说也正由此而出。

另有传说,共工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在水利方面,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则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人们不懂科学,只信鬼神,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想以撞山来表示自己的坚定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这个神话传说仍是表现古代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共工拼死一触,只是意气之举,他或许知道也或许不知道触断不周山的严重后果,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一头触去,实是体现了他鲁莽、坚毅和暴烈的性格。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崩地裂,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于是才有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

此外还有一说,说共工是尧的大臣,常常为患天下,与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后被尧流放于幽州。虽然共工氏被许多传说描述为“残暴而作恶多端”,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

《共工怒触不周山》虽是神话故事,影响了后来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但更多的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色彩。远古人类受科学知识的局限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只好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而这一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水神共工去完成。他就和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夸父逐日中的夸父一样,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具化载体,无所谓“英雄”还是“恶凶”。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我们应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物,而不能囿于前人的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体现了远古人类的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我们在感叹先民为我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不能脱离其现实主义意义,单纯地从只言片语为人物形象强行加上英雄与否的解读。

王辉,湖北襄阳市三十二中教师。

猜你喜欢
共工形象
共工触山
祝融胜共工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大禹治水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