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淑芳 王卫东
摘要: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研究者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表现的梳理和成因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发展或配置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大家已有共识,不同的学者对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发展或配置不均衡的致因的认识以及提出的破解策略也存在许多共通之处。这些共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已有的研究也存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不足,研究对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为今后提供了研究的空间和切入点。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均衡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43-04
近年来,义务教育师资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扼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义务教育师资发展和均衡配置成为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散见于80余篇学术论文之中,专门的论著则尚未见到。基于此,本文以2001—2010年CNKI数据库论文为样本对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或均衡配置问题的总体性研究
从总体上对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或均衡配置问题进行的探讨,主要包括归纳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发展或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破解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发展或配置不均衡的举措。
在关于我国义务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的研究上,有研究者从数量、质量、结构3个角度,运用平均值法、改进的塞尔系数法,结合2003—2005年教育统计数据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置的现状及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有:数量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师班比逐年增加;质量方面,义务教育阶段高级教师比例逐年提升;结构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龄主要分布在30—40岁间,平均年龄稳步增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质量的差异最为显著,塞尔系数分解发现,小学省际差异占总体差异2/3左右,远大于城乡差异,初中则城乡差异大于省际差异,约占总体差异2/3,但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质量的差异都有缩减的趋势[1]。也有研究者指出,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方面的状况是:教师总体配置的生师比逐步下降,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受到重视;教师总体趋向年轻化,女教师多于男教师;教师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西部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在能力水平方面的状况是:广大教师认真教书育人,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在城乡、校际间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要求,但初中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低,取得合格专业学历与所教课程不对口问题突出。在权益保障方面的状况是:教师基本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教师福利待遇受到重视,但农村教师医疗、住房仍面临突出困难;教师培训工作进展较大,但经费缺乏保障;教师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但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依然较差[2]。上述观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为改善上述问题,在分析致因的基础上,研究者纷纷提出对策。主要包括:第一,从法律地位确立义务教育教师的国家公务员地位,突破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源性障碍;第二,建立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如高素质教师的补充机制),努力满足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需要;第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机制,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第四,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收入,完善医疗、保险、住房待遇,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第五,推行义务教育师资的流动制度;第六,尽快修改并建立“新双轨制”的教师编制标准,完善编制管理制度。
二、就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专门研究
有人就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后发现,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如有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教师队伍分布失衡,农村教师严重缺编;第二,教师无序逆向流失,加剧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第三,大量的代课教师支撑农村基础教育,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第四,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生存状况极为艰难;第五,教师素质与能力不适应教育发展需求,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第六,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面临断层[3]。
对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研究者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来看,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相关决策的科学化和配套制度的保障不足;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刀切”和推行过急、政策“变形”等现象;义务教育教师地位、待遇以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亟待健全;教师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缺乏保障,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性环境建设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人认为应从编制标准、学历标准和结构标准三个方面入手,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同时,还应推进农村教师队伍标准化建设的保障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师资队伍资金的投入,完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标准,健全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4]。有人认为应该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教师职前职后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合理科学的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合理布局教师资源,促使各层次教师结构趋于平衡[5]。总结研究者们所提的种种对策,可以归为以下四种主要举措:修改《教师法》,确立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工资、待遇和培训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体制;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三、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价值取向与政策选择等问题的探讨
有研究者指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而不合理的师资配置是当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政策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是十分必要的[6]。因此,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关注高端均衡,以整体水平配置为导向;明确权责主体,以实现县域共享为重点;构建动态均衡,以促进内涵发展为目标。为此,应有的政策选择是:统一办学评估标准,均衡教师工资水平;制订均衡配置标准,建立监测指导机制;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健全流动调剂制度;完善交流工作制度,加强帮扶工作力度;改革培养培训工作,健全质量保障体系[7]。
但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目前的农村教师政策面临多重问题:政策制订过程中缺乏对相关因素的充分考虑,使政策执行面临困境;政策执行中各主体的“利益博弈”,造成部分地区政策执行“走样”;政策宣传不充分,导致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政策实施主体的政策执行能力不足,影响政策目标的达成。因此,为了使相关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统筹考虑相关因素,提高农村教师政策的质量;淡化“行政”意识,明确农村教师政策的根本指向;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和宣传,促进政策执行者及相关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提高政策主体的执行力,促进政策实效的最大化[8]。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政策分析的思路全面阐述了实现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各种可能的政策(着眼于数量的政策、着眼于质量的政策、着眼于结构的政策),并对这些政策的可行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9]。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落实人事改革制度,严格教师合约管理;改革师资配置方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保障基础教育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大力扶持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10]。
四、义务教育师资职业保障、发展保障、教师身份、流动机制等问题的专门研究
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保障问题,研究者提出:首先,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出台专门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有别于行政机关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加快《教师法》的修订工作,并在其中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教师的职业身份;再次,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度的办法,出台专门规范义务教育教师聘任制的法规,充分体现义务教育教师职业的公务性,切实提升义务教育教师的职业保障度;最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教师职业保障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建设[11]。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发展现状,研究者已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培训经费严重短缺,外出培训机会少;编制偏紧,教师培训受限;培训时间与方式不尽如人意,效果不理想;培训体制与机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培训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缺乏操作实践环节的指导;培训者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相应的对策有: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制;合并教研室、电教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教研培训中心;改进培训者的选拔方式,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加强教研培训中心的硬件建设;对培训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培训时间应长短结合。此外,要采取倾斜政策,加强对西部落后地区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如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选派部分师训专家组成讲师团,到西部地区帮助培训教师;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结对帮扶搞师训[12]。
在教师是否是公务员身份这一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人认为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不宜单纯定位为雇员,应当定位为公务雇员,兼有公务员和雇员的双重身份。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身份应以雇员身份为主,以公务员身份为辅。义务教育教师的公务员身份,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13]。也有人认为,《教师法》对于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的法律地位和以此为基点设计的教师资格制度、职务制度、聘任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当前义务教育教师非均衡发展的态势。惟有将义务教育教师定位为国家公务员,确立政府与教师的行政法律关系,各级政府所作的教师均衡配置的行政行为才有法律依据[14]。
就义务教育师资的流动机制的研究,有研究者在介绍了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以及我国部分地区教师合理流动的实践情况后指出,县域教师流动机制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教师定期流动、校长定期流动、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或城乡学校教师对口交流、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手拉手或结对子、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师资源优化与整合等;从宗旨上来看,既可以实现教师整体优化和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够最大化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施原则有:竞争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和谐的原则、发展的原则等。最后,实现的途径有:首先,要提升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端正对教师流动的态度等;其次,要改革陈旧落后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15]。
综上,通过对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简要回顾发现,研究者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表现的梳理和成因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关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发展或配置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大家已有共识,不同的学者对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发展或配置不均衡的致因的认识以及提出的破解策略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
(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逻辑演绎,缺乏扎实的实证调查,这使得大多数的研究结论由于没有实证基础的支撑而存在表层化的倾向,少数论文甚至人云亦云,少有创见。这突出体现为,研究者所提的破解对策过于笼统和泛化,加之缺乏相关政策的实施主体、可行性、实效性等的研究,致使所提对策流于一般,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其次,由于不同区域间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存在的具体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为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或一定的政策支持或倾斜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然而,目前这类研究尚鲜见于文献。
(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对阻碍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也是浅尝辄止,没有指出造成目前困境的关键因素或者是幕后推手是什么,致使义务教育师资的发展和均衡配置问题依然问题重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以及教师群体等各个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协作等的研究,致使资源重复浪费、不同部门制定出的政策相互抵制等问题不断出现,并最终导致义务教育师资发展和均衡配置的实现困难重重。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今后的研究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制约义务教育师资发展和均衡配置的深层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实现研究重心由“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的转移。这是由于实现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除了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的不断努力,还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参与,比如政府、家庭和社区的干涉与帮助。
(二)对实现义务教育师资发展和均衡配置的保障系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如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立专项经费支持制度,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等。
(三)对社会、政府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自身之间的相互协作进行研究,以保障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做到及时的沟通、协调,求同存异,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共享,最大程度地降低各个部门系统之间政策的相互抵制。
(四)加强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如,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区域、学科(专业)等的教师发展和教师需求进行比较、区分,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并对对策的实施主体、对策的可行性等进行探讨,以提高对策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拱雪,李克强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置差异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2]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J].教育发展研究,2009(1).
[3]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4]杨兆山,金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
[5]侯耀先.陕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6]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3).
[7]刘辉雄.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考试,2008(6).
[8]胡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教师政策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
[9]文东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政策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10]毕正宇.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
[11]李晓强.对义务教育教师职业保障制度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9(9).
[12]董建中.关于云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3]陈玺名,肖凤翔.公务雇员: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法律身份的合理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09(6).王秋丽.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8).
[14]陈鹏.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的法理探源与法律重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5]马艾云,李保江.县域教师流动机制实施框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构想[J].当代教育科学,2007(9)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Balanced Configuration in China
CHANG Shu-fang & WANG Wei-dong
(School of pedag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A fairly balanced configuration of teacher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realizing educational equity. Almost everyone has reached an agreement on im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configuration of teachers both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above issues. However,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ome problems with empirical and comparison researches, which provides space and margi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