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德
莫 愁
常言道:“愁一愁,白了头,愁十愁,病没头”。由于忧愁太甚而白头者不乏其人。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伍奢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伍子胥为了替父报仇,要潜逃出昭关去吴国借兵,不料关口戒备森严,还画影图形捉拿他,伍子胥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一夜之间,发如三冬雪,须似九秋霜,头发胡须全白。这样一来,关口守兵认不出来了,被他蒙混过了关。这个传说,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它也说明了衰老过程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不无密切相关。
由于忧愁而病没头,甚至死亡者也并不罕见。象我这把年纪的人,都看过《风流千古》的电影。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当陆游与唐琬忍痛离婚,以后又重逢沈园时,唐琬忍泪含悲派人给陆游送去酒菜以示旧情难忘。陆游酒入愁肠。情不自禁地在墙上题了一首悲痛欲绝的名词《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看了这首词后,经不起悲愤的情绪冲击,回家不久就离开人间。
《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在曹雪芹的笔下描写为貌似天仙。可是,她有个致命伤,就是多愁善感,郁郁不乐,平时茶饭不思,夜不成寐,弄得她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得了肺病。她和贾宝玉相亲相爱,但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束缚,未能使他们俩如愿以偿,结果贾宝玉却和薛宝钗结了婚。当林黛玉听到这个消息时,悲痛欲绝,年纪轻轻地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因为“忧伤肺”,悲哀过甚,则肺气抑郁,耗气伤阴的缘故。伍子胥的白头,唐琬、林黛玉之死,深刻地告诉人们,人欲长寿,万勿忧愁。“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梢。”(陆游诗)
在这个方面有的同志做得非常好。记得那是在1985年10月我在河南濮阳举办“导引养生功”辅导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组织了以李春老人为队长的表演队。可是,正在这个时候,李老的老伴去世了,我们都劝他赶快回家。但他非要把这次表演汇报完了之后才走。
他说:“亲人走了,能不悲伤,能不难过吗?可是,悲伤、难过又有何用呢?不仅不会使死者复活;而且如果过于悲伤,还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新的不幸,这不又给我们的下一代增加更多的困难,更多的痛苦吗?”就这样,李老一直坚持表演完才回家。
临行的时候,李老还风趣地说:“练功别用劲儿,回家别找事儿,千万别生气儿,遇事别着急儿,吃点亏儿,受点气儿,稀里糊涂过一辈儿。”在场的同志都不可思议,心想你老伴都没了,怎么还开玩笑啊!可是,当我们从不解中明白过来时,都感动的落了泪。当时,我说,李老,您的导引养生功真是学到了家,应该得一百分。不容易呀!
请问:李老是真的糊涂吗?不是呀,实际上李老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中国有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一个不幸的到来,如果处理不当,第二个不幸就会接踵而来。像李老这样的忧伤悲痛,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怎样对待?李老就是我们的榜样。
信 寿
信,是指信心;寿,是指长寿。信寿,就是我们要有信心达到长寿,享尽天年。
人到了老年,由于生理上的老化,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从而易犯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心理上也会随之产生孤独感、老朽感、末日感,终日忧心忡忡,意气消沉,面对风烛残年而悲伤不已。这是自我意识衰退的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老化的一种危险倾向。古人云:“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因此,树立长寿的信心,对老年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科学虽然早已揭示,年华不能复返,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衰老是可以推迟的,疾病是可以战胜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积极地进行自我生命规划。
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志们,特别是老同志们,在个人的寿命上有何打算?是高寿80,还是再登百岁,或者是享尽天年,活过140岁?如果还没有,应该尽快把自己的生命指标定出来,这是人获得长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里我介绍一位典型。这位典型的一生: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生活简朴,待人友善,淡泊名利,一心为民。这位典型是谁呢?就是原中国老年体协主席刘建章老人。记得1988年,我应邀出席中国老年体协科学报告会,会后刘老曾对我讲了,他去长寿村访问时的一段真实故事:刘老一进村见到了一位扎着红头绳儿的老年妇女,便问:“您今年多大了?”答:“我今年98。”刘老接着问:“您98了怎么还扎着红头绳儿啊?”答:“红头绳儿是我妈给我扎的。”刘老接着又问:“那您妈今年多大了?”答:“我妈今年128。”刘老恳切地说:“您能不能带着我看看您妈去。”答:“我妈今天不在家,去她妈家看她妈。”
当刘老讲完这个故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广德同志呀,这可是咱们共同学习的榜样啊!”接着我冒昧地对刘老说:“您寿高百岁,享尽天年绝无问题”。刘老接着说:“您说得对,我的生命指标是,‘保活一百岁,争取一百二”。
果然,这位备受广大群众爱戴、倍受全国老年朋友敬仰的刘老先生,享年近百岁。
这是什么原因呢?医学家认为,有了生命指标,就是有了信念,有了信念,就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就有了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就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健康长寿的良药。这不是唯心论,而是精神反映到人体上的物质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深刻地告诉人们,好的精神因素是可以转化为获得长寿的物质力量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坚定长寿信心,属于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而这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性,有助于促进机体中的血液循环,还可以激起人们与疾病和衰老斗争的勇气,从而锻炼意志,陶冶情操,达到长寿的目的。
那么,坚定长寿信心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无数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积极肯定的情感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年逾百岁的孙毅将军说:“无私奉献,健康长寿。”著名的作家冰心老人说:“人之生命在于付出。”倍受敬仰的刘老说:“淡泊名利,全心为民。”
三位老人,一个“无私奉献”;一个“生命在于付出”;一个“不求名利,一心为民”,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这就是甘做人民公仆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象征。
还有,已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同志,在他80岁高龄那年,写了一首《八十抒怀》的诗篇,其结尾两句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是一种“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奉献精神。
上述这四位老人饱含深情的话语,总结一句话,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积极肯定、坚定长寿信心的光辉写照。无数的老前辈,现在虽然已是垂暮之年,退居二线,离休退休了,但大家的革命意志不减当年,人老心不老,人老不服老,仍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余热生辉,都是有信心获得长寿的表现。为了帮助大家树立信心,达到长寿,在这里我将康克清同志当年非常喜爱的一首诗抄赠给大家: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人民事业与世长存,
谁的生命与它结合,
白发就不上了他的头。
这是一首哲理诗,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议大家最好把他记住,把他牢牢记住。
律 生
律生,就是生活规律。生活规律是争取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如:我们生活着的地球,就是一个节律的“王国”。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一天之中,有白昼黑夜,如此往复,循环不已。即使是冰天雪地,全年皆冬的南北两极,也有半年白昼、半年黑夜的交替规律。
地球上的生物,也显示出相应的季节与昼夜变化。植物的萌芽、生长、凋谢、枯萎,以及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动物的冬眠,候鸟的迁徙,都有着严格的季节规律。即使是在一天之中,生物活动也无不显示着明显的节律。小的时候,我在农村劳动,就看见花生叶总是迎着朝霞开放,随着夜幕降临闭合。
近几年来,我到国外讲学的课余之时,去海边休闲,又发现了海洋里的多边旋沟藻,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积蓄能量,而在夜间便闪闪发光,点缀着万里海疆。雄鸡在黎明前报晓,青蛙在傍晚时歌唱,白天工蜂采蜜,蝴蝶飞舞,夜间老鼠出洞,猫头鹰捕食。它们的活动都有着各自的时间规律,年年如此,代代如此。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最早发明时钟的并不是人类,而是大自然本身。在人类发明钟表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生物界就已经用精巧的“活时钟”来计量时间了。这种活时钟,现在被称为“生物钟”。
人体内也有“生物钟”,人的许许多多的生物活动,都是受着生物钟的支配。如:心脏的跳动,肺脏的呼吸,血糖和一些激素的含量以及体温、脉搏、血压等,无不呈现着一定的节律。人的抵抗力,在一天中的某些时候较强,而另一些时间则较弱,以致使有些疾病在一天的某些时候易于发作。例如:肺结核,往往是在下午低烧,气管炎在夜间咳嗽频繁等。
还有,日常生活中大家每天总是按时起床、用餐、上班、下班、休息、睡眠,由于数十年如一日的总是如此,因此,也形成了“生物钟”。这个生物钟,自它形成的那天起,就一直担负着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和适应的重要任务,保证着人体各系统、器官机能代谢的正常进行,从而使人不易生病。可是我们现实生活怎么样呢?很多人不知遵守生物钟的规律,经常熬夜工作,经常饮食起居失常,经常过所谓的夜生活等。岂不知这正是在欢乐中损伤了自己的身体。
对于离、退休老同志来讲,由于退休后原有的生物钟被打乱,如此强烈的变化往往使人的个性发生突变。医学上甚至出现了“退休综合症”。其临床表现为乏力、压抑和忧虑。这对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个沉重负担,它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者尚可发生意外。
凡此种种,表明人保持规律的生活,使“生物钟”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给自己的每一天生活做出安排。何时起居、何时用餐、何时读书看报、何时料理家务、何时锻炼身体等等,使生活尽量做到规律化,这是人们长寿的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增添新的生命活力,乐在其中的基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