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慎取一瓢

2012-04-29 00:44桑丽虹周艳红
中小学德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陷阱目标情感

桑丽虹 周艳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

【目标比较】

【课堂片段】

第一次教学

镜头一:“网络陷阱就是黄色网页、不法网友利用网络骗人!”

教学进行到第二个板块时,活动主题是“了解网络中存在的陷阱”。我在匆忙结束第一个主题后,很突兀地抛出一个话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网络上有哪些陷阱?

生:网络陷阱就是网友骗人。

生:还有黄色网页。

两个学生回答后,顷刻间教室里一片沉寂,大家都低着头沉默不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我一看手表,想到下面还有一个主题活动,便带领学生寻找网络陷阱,并在学生一阵茫然后,点击课件出示:网络诱惑、网络骗局、信息垃圾、电脑病毒等。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沉寂局面,我一直在寻找根源,原来是教师将三个教学目标挤压在一个课时里,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全部成了走过场,因而无法达成其中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们对于网络是熟稔的,因而关于网络陷阱以及网络问题的处理都是得心应手的。教学目标的繁多让课堂“万马齐喑”,更让教学流于形式。

第二次教学

镜头二:“刚才同学们通过举手的方式告诉老师你们上过网了,那么你们平时上网都做什么呢?”

学生拿出课前调查表格,同桌交流后开始全班同学交流。

生:上QQ聊天,可以跟同学、好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促膝长谈,感觉真好!

生:还可以通过MSN、聊天室、论坛、微博等方式聊天。

生:平时上网还会玩游戏、听歌、看电影。

生:发电子邮件。

生:查找资料,上百度或谷歌、搜搜之类的检索网页。

生:……

学生结合自己的上网经历,再加上课前老师的调查表已经帮学生梳理了思路,因此课上学生驾轻就熟地说出了曾经使用过的网络功能。

对于五、六年级的少年儿童来说, “生活在网络中”,已经是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可以触摸到的事实。加之教师教学目标的调整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己及彼,由近及远,所以在课堂中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执教后发现学生在感受网络的神奇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把握学生的情感目标,没有灵活地选择活动方法,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泛泛而谈,多数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并没有产生源于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

第三次教学

镜头三:“周老师今年暑假要到云南丽江旅游,请同学帮忙想想:利用网络,周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

学生们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打折的机票。

生:通过云南旅游网制定黄金旅游路线。

生:通过网络找个旅伴,这样旅途中就可以相互照顾。

生:将钱存到信用卡,不要带太多的现金,还要上网查询当地的报警电话,以备意外之需。

生:先到网站上查询当地土特产的价格,这样就不会被“宰”了。

生:……

学生们的建议听得我不住地点头,此时此刻的我们仿佛是围在餐桌旁热烈讨论出行计划的伙伴。学生的真心相对,让我幸福满怀。

课堂上能呈现出温馨幸福的时光,主要基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调整,找准了教学重点,并且创设了引发学生兴趣点的情境话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生活需要的内涵。

【课后思考】

1.源于生活,选择目标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准确地把握品德教学的起点,才能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然而,教材呈现的只是话题和范例,教参提供的也只是个案,在进行参考借鉴时,需要谨慎。若不假思索地照搬,就会出现类似于笔者失败的第一次执教。经过课后反思,笔者发现,原因在于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的真实起点,以为学生对网络已经了如指掌,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网络的特点,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将三个教学目标挤在一堂课中,结果导致了“一课看尽长安花,花花皆飞散”的低效课堂。事后的反思告诉了我,学生的真实生活是:网络是热门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可能是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内容,对网络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网络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希望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关注,特别是网络陷阱方面更是知之甚少。教师要在这样的一堂课中,聚焦所有关于网络的问题,定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笔者最终确定“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以及感受网络的神奇,了解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神奇作用”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2.聚焦生活,定位目标

肖川说:“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率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需根据课程要求,聚焦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迫切需求或者针对学生的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定位课时目标。第二次教学本课时,教师在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找到了学生生活的半径——先让学生达成“体验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目标后,再挑战“感受网络的神奇,了解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神奇作用”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较为准确、合理。但因为老师的频繁提问缺乏启发性,评价语言单一乏味,使得学生意犹未尽,况且教师那种刚要触到内心又折路而返的谈话方式使学生体验也不深刻。同时,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也使学生无所适从,更使得教师不知要将情感教育落实到哪个基点上。

3. 引领生活,丰富目标

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因此,品德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归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课堂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巩固,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第三次执教本课时,教师增加了“激发学生因网络而带来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以“周老师今年暑假要到云南丽江旅游,请同学帮忙想想:利用网络,周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的情境设问作为达成此目标的凭借。由于此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使用网络的兴趣,所以课堂上呈现出了热烈的、发自内心的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自然地能够体会到,合理使用网络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从而获得更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正确使用网络,才能真正感受到网络的便利、快捷。如此一来,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引领了学生今后的生活。

(作者单位: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

浙江丽水市323000)

责任编辑王清平

猜你喜欢
陷阱目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陷阱
我们的目标
陷阱2
陷阱1
甜蜜的陷阱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