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守望卓越贡献

2012-04-29 00:44沈鸿蠢
上海戏剧 2012年1期
关键词:书目名家上海

沈鸿蠢

写在上海评弹团60年团庆之际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前评弹一直是个体演出和经营的模式,上海评弹团是解放后不久,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一个评弹演出团体,可以说她是在当时社会变革当中应运而生的。过去评弹只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解放后,一方面人民政府着手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改造和提高,希望把评弹纳入文艺事业;另一方面有一部分进步的评弹艺人,有着强烈的翻身感和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这样就有了18艺人放弃高额收入,自愿入团的举动。而且在评弹团成立的第三天,全体成员就参加上海文艺界治淮工作队奔赴治淮工地。他们不怕艰苦,深入工地,参加劳动,开展宣传工作,历时3个月又20天,在火热生活的感染下,他们还集体创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催生出一种崭新的演出样式——中篇评弹。上海评弹团的开局开得很好,它为后面的行程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一、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二、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群众生活;三、创新精神。

上评成立之初,名称为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说明其任务是实验、示范、革新、辅导。60年的历程中,上评是围绕着这些任务,在努力地工作着,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以精品意识,花大力气从事书目建设

1.认真整理传统评弹书目和编演新的历史题材的书目。评弹的传统书目比较丰富,共有长篇100余部,占整个评弹演出的大部分。但传统书目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1953年起,上海评弹团开始对传统评弹书目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整理、加工,以保存和发扬书目中民主性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精华,摒弃遗产中的某些糟粕。分别对《玉蜻蜒》、《白蛇传》、《珍珠塔》、《描金凤》、《三笑》、《三国》、《水浒》、《英烈》、《隋唐》、《金枪传》等进行整理,保存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在结构、细节、语言、唱词等方面进行文学加工。这种整理加工工作是非常审慎而细致的。经过整理加工的书目,不仅净化了书台,而且一般主题比较明确,人物性格比较鲜明,情节比较集中、合理,比原来更臻完善。

另外,演员或自己、或与作家合作,根据小说、戏剧改编演出了一批历史题材的长篇和中篇作品,俗称“二类书”,如《荆钗记》、《情探》、《梁祝》、《陈圆圆》、《武松》、《秦香莲》、《杨八姐游春》、《双按院》、《王佐断臂》、《猎虎记》、《林冲》等。

在整理、加工长篇评弹时,还整理演出了一些中篇和分回,如《玉蜻蜓》中的“厅堂夺子”,《描金凤》中的“老地保”,《三笑》中的“点秋香”等,这些片段往往主题突出,情节集中,人物鲜明,很受欢迎。

2.努力创作演出现代书目。上评成立后第一部现代作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演出十分成功,连演300场,听众达30万人次,还吸引了一大批新听众,这提振了编演现代书目的信心。评弹这一艺术形式轻巧灵活,适应性强,与某些戏曲相比,它反映现代生活困难不大,五六十年代,上评编演了一批现代书目,其中有长篇弹词《小二黑结婚》、《青春之歌》、《战地之花》、《红色的种子》,长篇评话《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桥隆飚》等。还有一大批现代中篇,如《海上英雄》、《王孝和》、《江南春潮》、《芦苇青青》、《水乡春意浓》等。根据小说、戏剧等改编的有《罗汉钱》、《刘胡兰》、《万水千山》、《白毛女》、《白求恩大夫》、《南京路上》、《人强马壮》等。

新时期,上评又推出了一批新的现代中篇,如《春梦》、《真情假意》、《一往情深》、《颠倒主仆》等。创演于1981年的中篇评弹《真情假意》富于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是“适应青年,提高青年”的佳作,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作者以情感纠葛为主线结构作品,情节曲折有致,琴琴的抢功劳及最终弄巧成拙都增强了书目的情趣。作品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特别是饱含深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佩佩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活动,从而揭示出她崇高的道德情操。作品的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并有所提炼,显得新颖、幽默,噱头也用得适当而巧妙,这部中篇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并被改编为话剧、广播剧、歌剧等,在全国范围具有广泛的影响。

上评创作的现代书目,贴近现实生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同时又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有较长的生命力。这些现代书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评弹书目的宝库。

90年代后,上评又创作、演出了中篇评弹《赵氏孤儿》、《孙庞斗智》、《风雨紫藤苑》等新作,也有较大的反响。

二、在传承基础上锐意创新,推进评弹艺术本体的完善和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评弹在上海已经非常兴盛,20年代评弹与京剧、苏滩被视为上海主要的娱乐活动。至30年代后期,由于广播的推动,评弹更成为上海市民普遍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评弹也存在着如何发展、完善的问题。比如评弹的体裁,以前只有每天一回,连续说唱的长篇评话、弹词一种。建国以后,评弹听众有所变化,大部分新听众工作之余欣赏评弹,不大可能像一些老听客那样每天上书场去,另外,评弹艺人有一种反映新生活、新人物的热情,但一下子要编写成长篇,无论生活积累和时间精力都有一定困难。于是用一个晚上时间,以三四回书说唱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中篇评弹就应运而生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部由三回书组成的作品正式命名为中篇评弹。很快这种形式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和欢迎。接着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中篇评弹。后来又被运用到整理长篇中的某些章节成独立片段的中篇评弹,如《林冲》、《花厅评理》等。这种体裁的创造,是历史的产物,它不仅丰富了评弹的演出样式,而且增强了评弹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推动了评弹听众面的扩大。

另外,还出现了短篇评弹、围绕某一主题的专场演出,如《三千勇士战烈火》,以唱为主的流派演唱会,以及三个档、四个档、合唱、小组唱等形式。在艺术表演方面,也有所改革,由于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需要,在表演方面作了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青春之歌》时,演员的服装由长衫、旗袍改为中山装和中式短袄,语言主要用吴语,也间用普通话,唱腔也作了改动。

评弹原来主要有说、噱、弹、唱四种艺术手段,建国后除了继续发挥说、表、噱的优势之外,在演和唱方面有了更大的丰富和发展。开篇也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唱形式,出现了一批文学与音乐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弹词的唱腔流派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杨调、姚调等更加成熟鲜明,俞调经过朱介生、朱慧珍等人的磨合演唱,与老俞调相比,更加

优美规整,周云瑞演唱的沈调和祁调也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还涌现出清丽舒展、委婉缠绵的丽调和豪放刚健、明快爽利的琴调等新的流派,流派的新发展丰富了弹词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构成了更加精彩纷呈的局面。伴奏艺术有较大发展,除三弦、琵琶为主外,还增加了二胡、阮,甚至出现了交响乐伴奏的弹词独唱,所有这些都使评弹成为以听觉艺术为主,兼有听觉、视觉多种艺术享受的表现力丰富的曲艺品种。

上海评弹团很好地处理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吸收姐妹艺术的营养时注重融化,巧妙地化为评弹的血肉,所以这样的创新,并没有离开评弹艺术的本体,并没有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的痕迹,显得自然熨贴,从而丰富、完善了评弹艺术的本体,使她艺术手段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强烈的艺术魅力,有力地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曲艺曲种。

三、努力凝聚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在上评成立时入团的18艺人就是一批有很高知名度,艺术水平高,富于创造意识的评弹名家,如蒋月泉、刘天韵、张鉴庭、张鸿声、唐耿良、姚荫梅、周云瑞、陈希安、朱慧珍等。就是说,上评一开始人才的底子好,起点就高。不久后,又有一批名家进团,他们中有严雪亭、薛筱卿、杨斌奎、朱介生、吴子安、杨仁麟、杨振雄、徐丽仙、朱雪琴等,几乎罗致了沪上大部分一流的评弹名家。他们大多在解放前就已成名,入团后,通过艺术实践,艺术更趋成熟,成为自成一派的艺术家,他们中有许多都是弹词流派唱腔的创始人。

上评不仅聚集了一批名家精英,而且重视艺术新人的培养和造就。上评成立后,陆续吸收了余红仙、刘韵若、石文磊、张如君、张振华、赵开生、薛惠君、吴君玉、张效声等青年演员充实剧团。1956年起,通过随团学员、戏校评弹班、评弹团学馆等形式培养了一批评弹新人,他们中有沈伟辰、孙淑英、沈世华、江肇馄、朱庆涛、胡国梁等。1961年上海人民评弹团又参与创办苏州评弹学校,专门培养评弹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还出现了一批专业的评弹作家和理论家,如陈灵犀、平襟亚、吴宗锡、马中婴等,其中有的是新文艺工作者转入评弹界的。至60年代中期上海评弹团已形成了名家汇集,新人辈出,门类较齐,水准较高的艺术人才结构。

四、倡导优化组合和团队精神,造就了优良而具特色的剧团风格

上海评弹团云集了沪上众多评弹名家和精英,他们打破门户之间和流派之别,从繁荣评弹事业出发,强强联手,优化组合,从事评弹的创作和演出。在书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中或是作家与著名演员结合,或名家与名家的组合,从而构成强大的创作力量。

优化组合,保证了书目的质量。优化组合在演出方面更显突出,因为评弹的拼档相对稳定,过去只在每年的会书时才可能混搭。上海评弹团却经常以数档名家联袂演出一个中篇,而且不同档别的名家在一回书里搭档合作。这些作品,强强联合,各擅胜场,又配合默契,铸造出了一批评弹精品。

由于全团同仁的努力,上海评弹团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良而富特色的剧团风格。关于上海评弹团的群体风格,吴宗锡曾有专文论述。我自己体会,上评的团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认真、严谨的创作和演出态度。上评演出的书目,力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情节生动,人物鲜明,说、噱、弹、唱力求精湛。上评无论创作还是演出,都能做到十分投入,态度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2.文雅、规整、大气的台风。文雅就是不粗野,不庸俗,没有江湖气;规整就是正宗,规范,不是野路子;大气就是自然,大方。总的说,演员在台上演出,很正气,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3.崇尚创新精神,追求艺术的完整美。剧团鼓励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潜质,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创造力,塑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那些名家们进了评弹团,艺术上并没有趋同,而是各自发展完善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而出现了好几位大家。有的则创造出了新的流派唱腔。在进行具体书目的艺术创造时,又注意作品的完整性,艺术的完整美,使自己的艺术发挥与具体的书情、人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以上简要地谈了上海评弹团所倡导的精神和对评弹事业的卓越贡献。

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所在,也是南北戏曲曲艺荟萃竞艺的舞台,上海评弹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在上海这样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实现的。反过来,上海评弹的成绩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评弹虽然是一种轻巧灵活的曲艺样式,她与京剧、昆剧相比,虽没有那么宏大的规模,恢弘的气势,但她作为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散发着独特的色,香,味,她丰富了上海都市文化艺术的色彩,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样式和欣赏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和不同审美的需求。评弹艺术已经融入了上海都市文化的骨骼和血液,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书目名家上海
名家
上海电力大学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上海之巅
名家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