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阪仓笃秀 程尼娜
摘要:随着全面接受明文化的影响,琉球王国成为东亚文明圈的一员。国都首里城与王府正殿朝向西面,這与东亚文明圈“天子南面”的传统明显不同。笔者围绕着“南面与西面”问题解析琉球王国相关的历史,提出了新见解。
关键词:琉球王国;首里城;东亚传统
冲绳县位于日本的最南端,以冲绳本岛为中心,由49个有人居住岛屿和众多无人岛屿共同构成。15世纪初,冲绳本岛成立了琉球王国,周边岛屿皆在其管辖之下,为寻求发展,琉球积极与东南亚各地区、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进行海外贸易,并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圈成员。
首里城是琉球王国的都城,位于冲绳岛中南部、今县都那霸市东面的首里。该城筑有石垣城墙,城内有正殿和各种衙署机构建筑,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的都城相类似。但首里城有一特殊现象,即王府与正殿不是朝南,而是偏西,這与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文明圈通行的“天子南面”的传统明显不同。首里城为何朝向西面?琉球王国如何理解和说明這种现象,以及如何看待由此而派生的各种事象,学界看法不同,笔者不揣鄙陋,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冲绳与琉球以及首里城的历史
“冲绳”之称来自日本语,意为“冲之渔场”或“冲之场所”。“琉球”之称的来源见于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四《琉球地图》记载:
琉球始名流虬(《中山世鉴》云:“隋使羽骑尉朱宽至国,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中,故名。”),《隋书》始见,则书流求。《宋史》因之。《元史》日瑠求。明永乐中改琉球。国在福州正东一千七百里偏南三里,其地形东西狭,宽处数十里,南北长四四〇里。
据此可知,琉球之名出自中国隋朝使者,初为流虬,具有“龙子浮于波涛”之意。其后,经宋元至明,各朝记述该地名称的用字不断变化,到明永乐年间确定为琉球。
12世纪以来,冲绳由原始渔猎采集时代进入农耕社会为主的城居时代,开始步入国家形成阶段,這一时期出现了以城为据点的政治统治阶层,海外交易也越来越活跃起来。在城居时代,各地大小政治势力彼此抗争,在相互兼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山北国、中山国、山南国三个政权鼎足而立的局面,史称“三山时代”。1429年琉球王国成立后,很快结束了三国分立局面,建立了统一政权。中国与三山时代和琉球王国同时期的是明清王朝,在明朝积极推行招徕远夷朝贡政策的形势下,山北国、中山国、山南国为了加强各自政权国王的权威,皆遣使朝贡。琉球王国建立后,也很快与明朝缔结了朝贡关系,并被纳入明朝东亚册封体制之中。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朝与琉球王国的朝贡关系。
首里城建于三山时代末期。中山国王察度在位期间(1350-1395),为加强对山南国的军事防御,控制冲绳的主要港湾那霸?泊港,修建了首里城,此时王城即王府与官署在浦添城。尚巴志王(第一尚氏王统的第2代王,1422-1439年在位)前期,中山国将王城迁到首里城,直到三山时代的终结。1429年琉球王国建立后,仍以首里城为国都,王城的正殿及各官署建筑更加完备,成为王国的政治中心。
此后近300年问,首里城几次被毁又再建。1453年琉球王室内部因争夺王位而爆发了志鲁、布里之乱,首里城被烧毁,5年后重建。1660年、1709年首里城两度因失火被烧毁,又两度重新再建。然而,二战末期,1945年這座古城又遭到美国军队炮火的摧毁。日本战败后冲绳一直在美国政府的管辖下,美军基地占据了大片地区。1972年冲绳重新归复日本,20年后日本再次修复残存的首里城,2000年包括首里城在内的“琉球王国城及其相关遗址群”被登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首里城“西面”考论
首里城作为国都,城与王府正殿朝向西面,這与东亚文明圈各国不同,其原因是什么?這是令人费解却又饶有兴趣的问题。
首先,在冲绳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基于当地“太阳子思想”而阐发的解说,這在今天首里城的观光介绍中仍可看到。這种说法认为琉球王与太阳神之间是父子关系,琉球王作为太阳之子不面向太阳(南面),而是和太阳一样面向西面。這种基于本地文化体系的阐述,具有琉球王国文化的特征。但是,首里城建筑于三山时代,早于琉球王国时期,而且修筑首里城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以掌控具有军事和经济地位的那霸?泊港。今天从首里城的正殿向前看,便可以看到该城西面远处的那霸?泊港。显然,军事功能是修建首里城的最大理由。如果从“太阳子思想”出发,阐述琉球王与太阳神的关系以此来说明首里城朝西的现象,這也应是琉球王国时期人们的说法。
其次,认为首里城西向,是因为琉球王国与中国明清王朝之间存在着朝贡关系。在琉球王即位之际,中国王朝要派遣使节前来行册封之礼,琉球国人称册封使为天使。《琉球国志略》记载:
王府,在首里田万松岭,东上数里许。……城四面门各一,前西向即欢会门,后东向为继世门,左南向为水门,右北向为久庆门。……王殿在山顶。康熙元年毁,五十一年重建(前使臣张学礼时,殿尚未建……)。前奉神门,左右三门并峙在广福门内,与殿皆西向,山形本南北向。以中国在海西,表忠顺面内之意故也。
這里介绍了首里城及正殿等建筑,最后说明首里城西向的理由是:“以中国在海西,表忠顺面内之意故也。”该书作者周煌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册封使节中的一员。同样的记载在嘉庆五年(1800)册封副使李鼎元《使琉球记》中也可见到。
中国册封使节来到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城,看到该城是“西向”而不是“南向”,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康熙五十七年(1718)册封副使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记述了从那霸到首里城的里程,着重记述了正殿西向的现象,他认为這种现象是因为“山形殿址本南北向,由那霸至中山,从西冈上,故门皆西向。”在他之后,先后出使琉球国的周煌和李鼎元向琉球人询问首里城西向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为了向中国表达忠顺的意思”。周、李二人到琉球王国的时间,前后间隔了半个世纪,却得到了同样的回答,這表明18世纪中叶以来,琉球王国人皆认为首里城西向是为了向中国表示忠顺。但是,首里城建筑于中山国时代,此时這一地区还没有与中国王朝之间建立稳定的朝贡关系,彼此交往不很频繁,受中国文化影响也不够深,這种“向中国表达敬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况且,中山国若要向中国表达敬意,应遵循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东亚传统,城与王宫正殿、官署衙门都应该南向,例如朝鲜半岛各王朝的王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在营造都城,建筑宫殿时皆是如此。
围绕首里城西向的问题,近年来学界又有新见解。冲绳考古学专家安里近氏在《琉球的王权与城》一文中认为:“从规模、构造方面对城进行分类,分为小型城和大型城,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大型城,伴随着数量日趋减少,规模则越来越巨大,象征着王权的正殿在构造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平地立柱式建筑向筑台基置础石式建筑物变化,与之同时,正殿也由南向变为西向。建筑物平面由方形变为长方形”。這是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得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是,安里近氏关于正殿朝向的看法,笔者不能认同。安里近氏研究的对象是散在冲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