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胜
摘要: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滕》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滕》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滕》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关键词:清华简;《尚书》;《书小序》;孔子
秦汉以降,《尚书》的流传过程十分复杂,有伏生今文、孔壁古文、张霸“百篇”,杜林漆书、梅赜古文等不同版本,古文《尚书》的作者有孟子、孔安国、宋忠、郑冲、王肃、孔氏家学、梅赜等不同说法,其成书年代有战国说、西汉说、东汉说、东晋说等,从西汉开始,对古文《尚书》的考辨一直绵延不绝,跨越了2000多年的《尚书》学史,因此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成为时间跨度最长、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
秦代焚书,致使先秦《尚书》诸篇大多佚失,后世的学者,虽然找到了《古文尚书》与其他文献蹈袭雷同的证据,却无法判定两者究竟是谁抄了谁,梅赜本古文《尚书》缺乏可信的版本作参照,这是古文《尚书》真伪问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据初步统计,竹简总数为2500枚(包括残片),其中整简的数量约1800枚。郭店简800多支,上博简1200多支,因此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批战国时期竹简。清华简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最为令人振奋的发现就是失传2000多年《尚书》重新面世,因此,以清华简的发现为契机,梳理先秦时期《尚书》的传流,是真正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
一、划分清华简《尚书》体裁的标准
研究清华简与《尚书》的关系,必须首先确定清华简中哪些是《尚书》的篇章,李零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疑问,他说清华简《尚书》的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只限《书》百篇,还是包括《逸书》?或者讲西周故事的都算?李学勤先生最早使用“《尚书》体裁”这一概念来介绍清华简中所存《尚书》内容,但《尚书》体裁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尚书》必定是《尚书》体裁,《尚书》体裁未必是《尚书》,那么划分清华简《尚书》体裁的标准是什么呢?
2010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由中西书局出版,共有《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滕》、《皇门》、《祭公》和《楚居》等9个篇目,其中哪些是《尚书》体裁文献?以上清华简九篇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明确可以肯定为《尚书》的篇章。清华简《尹至》为伊尹与汤的对话,属今传本《尚书》中的《商书》。《尹诰》是《尚书》佚篇,今本篇题作《咸有一德》。清华简《金滕》与今本《尚书·金滕》内容相近,只是没有传世本中涉及占卜的文句,尚未公布的清华简《康诰》、《顾命》、《傅说之命》也都属于《尚书》无疑,这些篇目的确定,主要是因为有今本《尚书》或文献记载相参照。
二是见于今本《逸周书》的篇目,它们是否属于《尚书》,这对于研究先秦《尚书》传流,是非常重要的。《礼记·缁衣》引“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题为《蕖公之顾命》,郭店简《缁衣》引此篇作《祭公之顾命》,可知《礼记·缁衣》蕖当为祭字之误,清华简《祭公》篇题为整理者所加,但《祭公》第21简正面末端有篇题“祭公之寡(顾)命”,应尊重简牍自带的篇名,清华简此篇应命名为《祭公之顾命》,不能为了与《保训》等篇题的整齐划一,而更改简文自带的篇题。
郭店简《缁衣》既引《尚书》,又引《逸周书》。郭店简《缁衣》:“《祭公之顾命》云:‘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息庄后,毋以嬖士息大夫、卿事。”《祭公之顾命》属于今本《逸周书》,郭店简《缁衣》所引的其他篇章,如《君陈》、《甫刑》,都属《尚书》。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左传》。《左传》文公二年:“狼瞫曰:《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杜注曰:“《周志》,周书也。”《左传》文公二年所引《周志》见于《逸周书·大匡》篇。《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逸周书·程典》篇作“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于老思行。不备,无违严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逸周书·常训》篇作“慎微以始而敬终,乃不困”,古人引书,与今人不同,文句会稍有差异。《左传》引《尚书》47次,引《逸周书》4次,明确称《逸周书》为《书》,与郭店简《缁衣》既引《尚书》又引《逸周书》相互印证,证明春秋至战国中期以前,《逸周书》保存在《尚书》之中,都可以称为《书》。
在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也是篇章并出,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程寤》、《皇门》,今本皆收入《逸周书》,简长都是45厘米左右,与清华简《尹至》、《尹诰》形制相似,因此应将清华简中明见于今本《逸周书》的篇章也归人《尚书》体裁。
第三类是不能与传世本《尚书》、《逸周书》对照的,有《保训》、《耆夜》、《楚居》三篇。《尚书》作为最古的史书,其追述先王的历史事迹,主要着眼于政治教化。《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等不同文体,其中训为先王训诫之辞,《保训》为文王训诫武王之辞,强调“得中”、“守中”的重要性,体例、用语与《逸周书·文传》等篇很相似,但《尹至》、《金滕》等篇简长都是45厘米左右,编绳三道,而《保训》简长只有28.6厘米,编绳两道,字体象形风格明显,与《尹至》等篇明显不同。在竹书分类中首先要考虑形制、字体,其次是内容,因此不应将《保训》列入《尚书》体裁,把《保训》看作《尚书》或《逸周书》佚篇的做法并不可取。
清华简《耆夜》主要内容为武王八年戡黎胜利后,武王、周公等人饮酒赋诗的场景,清华简《耆夜》简长45厘米,与《尚书》体裁简册长度接近,《耆夜》“作册逸”见于今本《尚书·洛诰》,《明明上帝》一诗见于《逸周书·世俘》篇,作《明明》,《耆夜》尊崇周公的倾向与《逸周书》相同,应属于《尚书》体裁。清华简《楚居》简长47.5厘米,比其他《尚书》体裁简册长约2.5厘米,简文内容是叙述历代楚君居处建都之地,体例近似《世本》的《居》篇,与《尚书》训诰文体有别,因此我们不将它归入《尚书》体裁。
先秦时期,《逸周书》保存于《尚书》之内,与今天《尚书》、《逸周书》分开单行的面貌明显不同,当时“尚书”之名尚未产生,《尚书》通行的称呼是《书》,“清华简《尚书》体裁”这一概念与先秦《尚书》流变的真实场景明显脱节。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尚书》属于经部,先秦时期六经已并称,但“书经”合称是汉代以后的事,我们建议引入“清华简《书》经”这一概念,特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