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2012-04-29 00:44刘晓丽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公民民主

刘晓丽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已初步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中国转型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迫在眉睫。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也在党的十七大上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民主之精神支撑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在艰难曲折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在凝聚中国社会各种政治资源,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我们已有的政治文化同样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政治文化只有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为现代化进程的新发展有效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支撑,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类型,毋庸置疑地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市场经济与政治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和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党通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逐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政治文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市场经济是理性经济,经济主体被赋予理性人的假定,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经济制度的法治化、经济行为的契约性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反映到政治领域,即形成以政治民主、有限权力、法治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价值;形成以政治参与、政治选举、政治合法性认可为基本内容的政治行为模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治文化正在发生转型。

第一,从集权政治文化向分权政治文化的转型。计划经济是一种集权经济,其基本权力结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反映到政治文化上就是高度集权的政治文化,少数人乃至一个人决策的政治文化。而市场经济要求分散决策,社会决策,自主决策,并对决策结果负责。从我国改革看,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行政体制改革,下放权力都是其重要环节和内容,政治文化上也逐步转向分权观念。

第二,从服从型行为模式向互动型行为模式转变。与集权经济相适应,计划经济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纵向的、单向的“指令——服从”型行为模式,在权力层级中上级对下级的指令具有绝对的权威,下级只有服从和提建议的义务与权利。与此适应,在政治文化领域形成官僚主义等陋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行为模式是一种横向的、双向的互动型行为模式,行为双方相互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与此适应,在政治文化领域将形成权利义务对等,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信息沟通的模式。

第三,从臣民向公民的角色转变。集权型文化和“指令——服从”型行为模式培育了无自主、无独立政治人格的臣民,他们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被动、盲目参与者,是政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现代政治生活要求自主的、积极的、自觉的、独立的政治主体。这一政治主体能够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争取权力的同时能够履行自身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这一主体正逐步形成。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动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转型正逐步走向深入。

二、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转型的目标取向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开放则将社会成员、企业、社会共同体、各省、各县、各乡镇、各村民个体从板块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分离出来,使他们在市场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中,成为相对自主、相对多元的利益主体。这促使一种小规模、多元性、自主性与流动性相结合形成的竞争性机制在中华大地上得以蜕变出来。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被激活的同时,其作为多元利益主体的主动性也同时被激活。

不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公民个体,还是作为整体的国家,改革开放促使其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其重大意义在于公民对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经济生活的观念的转变,使其不再成为国家事务的边缘人,而是作为利益主体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扮演各种角色,同时也在利益的驱动下萌发扮演政治角色的念头。国家曾作为全能包办角色的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赋予公民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在为公民实现权利创造有效的制度环境。因此,无论公民个体还是国家都为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注入新鲜血液,使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告别乌托邦。可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建设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成为历史必然,它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之体现。

三、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内涵的界定具有代表的观点是阿尔蒙德和派伊。阿尔蒙德最初提出:“每一种政治系统都深入到具体的政治行动的特殊取向模式中,这种特殊的取向模式就是该整治系统的政治文化,而从个人角度考察,政治文化则是个人对政治及政治评估的主观取向。”后来在阿尔蒙德与维巴在合著的另一著作中,把政治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他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类: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所谓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参与者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的输入过程,也就是对那些促使他们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也就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阿尔蒙德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这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是以平等、参与、效率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文化,它催生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又有力支撑着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

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特点:

(1)强调公民拥有独立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一般有政治资格、政治尊严和政治品格三种要素。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要求公民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资格,其尊严得到维护及品格呈自尊自重形态。在政治角色认知上从“臣民”转向“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强调“理性的国家认同”。所谓理性的国家认同是指社会公众都自觉把国家团结和统一当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和效忠感。也就是说,民众将国家利益至于首位,将国家的统一堪称最终目的,并将自身视为国家力量的一员。

(3)强调参与的公开性。政治参与的公开性首先体现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一律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平等、真正的参与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其次,体现在参与客体的开放性。民主政治应该是公共财产、公共责任和公共活

动。执政党的决策、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以及政府决策等均属于公民参与对象,应对公民开放。最后,体现在政治参与渠道和形式的公开性,即参与渠道、形式向所有公民公开。

(4)强调公民的常态参与。常态参与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常规的渠道、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现阶段由于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他们对政治参与的渠道、形式有了一定了解,认同参与要有序进行。这在维护政治稳定的同时也使正确的参与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参与程度越高,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也越快。

(5)强调政府的正确引导。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一味放开和鼓励公民参与或是限制参与都有碍中国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公民不具备参与意识,并未形成将参与政治生活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大量的无序参与必然导致参与爆炸,破坏社会秩序。政府更应担负起正确引导的责任,确保公民参与的有序性、合理性,提供公民生活安定的社会秩序。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必要性

(一)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

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几乎是同时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政治文化的理论是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浪潮中产生的。我们认为,政治文化是应用而生的。它的重要的研究效用或许要更多地体现在对政治现代化本身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重大的政治问题的研究上。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努力方向,其所体现的理性化、参与化、大众化赋予现代政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使广大民众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向现代化转变。因此,只有当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深入人心,扎根于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时,只有当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在内容上被公民彻底吸收时,只有当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渗入社会公共生活并成为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时,政治现代化才能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为政治现代化的进展创造了一个合适的文化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

从制度视角看,政治现代化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且是在执政党及其政府的倡导、设计和推动下的一种渐进式的政治发展过程。执政党与政府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入机构,需要整合社会团体,同时也需要教会社会成员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公民有效的参与政治生活赋予公民一种可以自己参与政治输入的感觉,从而加深他们在政治系统内的功效感。这种功效感的加强从而促进公民对执政党与政府的信任和认同。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所提倡的政府有效指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逐渐形成权责意识也是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培养。所以,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使公民逐渐摆脱政治冷漠心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同时也以积极的行为配合社会变革的演进,有效地促进政治现代化。

从文化视角来看,一定的政治行为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一定形态的政治文化的制约。公民投入政治生活,其政治过程则需要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表现出来。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提倡政府指导下的公民有序参与,这不仅保证社会发展的有序化进行,同时也是公民认识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产生参与的内在动力。这使得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公民能以和平的政治心态参与政治生活、维持社会秩序。

总之,政治现代化是社会转型必须的、重要的内容和表征,而社会转型必然带有较大的政治波动和政治动荡。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使人们达成在政府引导下的有序参与的共识,构成一道无形的观念制约。它所体现的政府引导与有序参与充分控制和调节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欲望,使社会各主体之间达成协商、妥协与宽容的精神,这为政治现代化的形成提供精神动力。

(二)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又彼此间求得实现,以至被整合、提炼,并上升为治国模式的标志和象征。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类型与政治文明间有很强的功能性。

首先,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为政治文明提供目的和价值依据。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强调公民参与、政府引导,这为人们提供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系统的认知导向、情感导向和评价导向,关系到政治系统本身的稳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治文明能否健康发展。人们在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也为政治文明得以进步提供契机,并引导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其次,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导向价值为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深入人心的前提是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通过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社会成员能充分了解政治过程、政治政策,以此实现人们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以此培养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兴趣,对政治系统的科学认知和良好评价。这必然成为政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最后,政治文明是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实践源泉,是人们确立对政治认识、情感和评价导向的客观依据。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来源于公民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政治生活。因此,若想在全社会建立良好的政治导向,建立平等有序的政治体制和广泛民主的政治生活是前提。只有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提供充分的实践途径和政治保障,才能使人们形成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信任感。总之,政治文明的进步依赖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

由此可见,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将对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使人们逐渐从依附走向自主,从被动、冷漠走向主动参政。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所创造的积极的政治文化氛围。因此,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政治走向民主的重要思想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民主的内在支撑

政治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一般而言,民主是一个三维结构,它包括民主制度、民主权利和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是运用制度的力量将公共权力的产生、更换和制约,公共权力机构和公职人员的决策和管理,公民的参与活动等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保证公民对政府决策过程和议事规则的最终控制。若将民主制度的架构看作是政治现代化的外在规范与标志,那么民主权利和民主观念则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标尺。正如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所言:“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

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一堆废纸。”可见,民主虽然说是一种显性的政治制度,但民主意识则是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品质,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产生真正的民主机制,民主的发展才能获得动力支持。因此,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的主观条件,而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所塑造的民主观念无疑成为政治民主的内在支撑。

民主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强调,无论古典的民主理论还是当代的民主理论,都确认民主需要一套独特的公民的政治价值取向。他们大体上包括:节制、宽容、谦恭、功效感、知识、参与。文化条件决定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又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实践证明,一个普遍缺乏民主观念的社会难以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如在中国,虽然在20世纪初就结束封建制度但未迎来民主,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缺少民主因素,而在确立民主政治基本框架的新中国,民主实践同样遭受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逆转,也与传统政治文化有很大关系。亨廷顿也坚持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民主只适合于西北欧,也许还有中欧国家,以及他们的移民国家。而其他国家,比如,权威主义统治的伊斯兰社会,80年代争取民主的运动非常之弱。这说明民主是特殊文化的产物。亨廷顿的观点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政治态度、价值、信仰、有关的行为模式等,与民主的发展有关。所以人们的民主观念依靠文化的赋予和培育。民主政治不仅需要政治体制上的变革,更需要民主精神作为其内在支撑,而后者作为精神动力推动民主有效运行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民主的自觉程度,也即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心理与观念。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要求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它所要求的政治效能感、理性参与精神、宽容、知识等为改变公民观念创建有利的心理基础。

总之,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在中国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加强其建设是义不容辞的。

参考文献:

[1]柏维春,政治文化:中国和西方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2][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7.

[3][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7.

[4]孙正甲,参与型政治文化民主性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5]方盛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5).

[6]高洪涛,政治文化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6:153.

[7]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4,(6)

[8]英格尔斯,殷陆军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转引自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80.

[10]转引自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该奶奶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81.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