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区域之间差别很大,就灌溉农业来看,区域差异很大,其中西北地区的条件最差。这不仅是因为西北地区的雨水量少,而且许多地方的地下水资源很少,大多数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状态,水资源的贵重性和节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多年以来,西北地区各地都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本文试图对西北地区如何提升早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有效性和水价格改革问题做些探讨。
一、西北地区基本水情和旱作节水农业策略
节水农业就是指农业用水的状态和方式。农业用水是指由水利工程直接供应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用水和水产养殖用水,由此所发生的与水相关的费用叫水成本。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在旱作耕地上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集蓄水、改土、育林、节灌、改革耕制、选育良种等系列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工程。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
总体来看,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当丰富,而水资源相对缺乏。西北地区水资源供给紧张。多年以来,西北地区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463亿m3,其中黄河流域部分544亿m3,内陆河流域919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915m3,其中黄河流域人均1001m3,内陆河流域人均4166m3,耕地亩均地表水资源量750m3,其中黄河流域亩均473m3,内陆河流域亩均1149m3。地下水资源量998亿m3,其中黄河流域304亿m3,内陆河流域694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789亿m3,其中黄河流域217亿m3,内陆河流域572亿m3。因此,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1672亿m3,其中黄河流域631亿m3,内陆河流域1041亿m3,人均水资源总量2189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7%,其中黄河流域人均1162m3,内陆河流域人均4719m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857m3,其中黄河流域亩均549m3,内陆河流域亩均1301m3。
从1996年开始,国家启动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资金已投入5.75亿元,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500多个,建成抗旱节水示范区约700万亩。通过工程建设与农艺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有效改善了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田基础地力和抗旱节水能力。据测算,在西北地区的若干示范区中,由于采取了节水技术,新增生产能力50-90公斤/亩,新增节水能力80立方米/亩,年均节本增效6亿元以上。从2002年开始,国家在部门预算资金中又累计安排1.5亿元,在西北地区示范推广了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集雨节灌技术等集成示范、山区坡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高种植技术集成示范、以及在新疆开展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等。这些项目的资金主要用于节水技术模式田间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及输水设备、集雨设备及材料等补贴。目前,西北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优化了种植结构;二是推广了一批实用技术;三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四是提高了粮食产量;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主要技术措施
1土壤节水技术。包括:(1)坡改梯土壤蓄水技术。即把坡薄地改造为水平梯地,通过减缓坡度、增厚土层、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可显著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水平。(2)化学保墒技巧技术。这是使用化学物质如保水剂,黄腐酸盐等作用于泥土、种子和植株,加强泥土持水,减少地面蒸发和无效蒸腾,起保水、节水和缓解干旱的作用,如抗旱生物制剂。(3)坡地沟垄耕作节水技术。这是山区坡耕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技巧道路,宜于坡度稍大的薄层耕地。做沟从坡脚开端,沿等高线从下往上进行。(4)土壤覆盖保水技术。采用植物秸秆、地膜对耕地进行覆盖,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护土壤水分。其主要措施包括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两种。
2水雨节水技术。包括:(1)集雨补灌工程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微型水利和山平塘改造,是丘陵山区解决人畜饮水和旱地保苗水的可行措施,一般是在坡改梯工程中,根据降雨径流走向,挖掘三沟、建立三池(蓄水池、沉沙池、山粪池),沿山拦蓄雨水,就地方便用水,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强了抗旱能力。(2)灌溉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改善输水系统,减少输水损失;另一方面是改进灌水设施,节约灌溉用水。如整治河渠、引水沟等,防止灌溉水漏失;引进喷灌、滴灌、膜下滴灌技术等设施,有针对的灌溉,节约灌溉用水。
3种植节水技术。农耕农艺节水技术。通过选用抗旱品种、耕作制度改革、以肥调水等农业科技措施实行节水。包括(1)选用抗旱品种。一般选育、繁殖、推广抗旱品种的力度,发挥品种基因的优势进行抗旱,同时根据作物品种对肥水条件的敏感程度,进行合理布局。在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地方,种植对干旱敏感,耐旱力较差的品种;在肥水条件较差的地方,种植对肥水反应较迟钝,耐旱力强的品种。(2)旱地育秧。这种方法省工、省种、省投资,具有较显著的增产增收特点。旱育秧大、中、小三苗配套,可做到冬水田早栽,小春田适时栽,等雨田迟栽。(3)优化耕作制度。实行旱地分带轮作,粮、经、饲多元化种植,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4)增施钾、磷肥。钾素对增强作物的节水抗旱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磷素能增加作物细胞原生质对局部脱水和干旱的抵抗能力,促进根系的发育,从而增强抗旱能力。(5)等高横坡种植。在坡地种植农作物时,采用与坡面横向垂直开沟方式播栽,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结构节水技术。主要指种植经济植物篱技术,经济植物篱是一种特殊的农林复合模式,它是在土埂田坎上、坡耕地坡面上或退耕还林地上,横坡带状种植一种或两种多年生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木本或灌、草植物,能有效控制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包括:(1)经济植物篱品种选择标准。多年生植物,以草本、藤本、灌木、矮乔木为好;萌生力强,恢复性好;根系发达,有较高的叶茎比;抗逆力强,特别要求抗旱、耐瘠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一定的
经济效益。(2)经济植物篱栽植主要品种。适合西北种植经济植物篱的主要品种有:桑树、蓑草、金银花、花椒及梨等。(3)加强经济植物篱技术与坡耕地改造工程结合。在坡耕地改造工程中,改条石砌埂为泥埂+经济植物篱。不仅节省投资,而且土壤防冲性好,同时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水成本评价
严格地说,要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用水价格给出一个确切的评价,是很难的。这是因为西北地域辽阔,水利设施、渠系配套、自灌提灌、计划内计划外、降雨量大小、种植植物品种、生产工艺等区别很大。所以,只能对最主要的作物和区域做出大致的判断。根据有关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中间,我国农业生产的水成本占土地总收益的变化趋势是持续上升,其中,按照主要农作物中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情况看,分别从5.3%、3.2%、3%和1%上升到10.7%、10.4%、8.3%和5.2%,取中间值应该为8%左右。从区域来看,一般北方灌区水费占生产成本的10%-20%,南方一般只占3%-5%(根据国家计委价格司1980-2000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资料整理)。
在西北地区,陕西省的农业水价标准最高。在其省属五大灌区的自流引水灌溉中,斗口灌区的粮食作物水价为0.115元/m3,经济作物水价为0.30元/m3。在抽水灌区,除按上述标准计收水费外,还要按方加收电费。如交口抽渭灌区和东雷抽黄灌区分别高达0.195元/m3和0.571元/m3。农业水价居于中间水平的是甘肃省。甘肃省实行的是两部制水价,自流灌区每年收费按15-45元/hm3,再按0.03-0.08元/m3计收水费;抽水灌区再加收电费。全省农业水价平均0.07元/m3。青海省农业用水水费按照实物折价后的平均水价约在75-225元/(hm2·年)。新疆全区农业灌溉水价平均为0.029元/m3。
西北各省(区)的总体水价尽管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但区域之间的差别也有高有低。如新疆约为成本的63%,陕西为55%,甘肃为50%等。抽水灌区水价高的主要原因是电费问题。比如,甘肃省尽管在抽水电价上实行了极为优惠的政策,电费只有0.045元/kW·h,仅为全省平均电价的17%,但斗口灌区水的成本价仍然高达0.4元/m3。再比如宝鸡峡灌区的单方水供水成本费用为49.3分/m3,而2001年省政府批准的农业水价为17.5分/m3(含电费、外购水源费),仅占成本的35.5%。也就是说,目前,西北地区的农业用水成本是:每亩约50-60元,每方水约5-20分,占供水成本的10-20%。这只是个大致的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实际差别比较大。
对于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价格偏低,而且还存在与此相关的问题,直接影响节水农业的正常发展。一是水费实收率低。水管单位农业水费实收率仅为40-60%左右。100家大中型水管单位农业水费实收率只有70%左右。二是国家水利工程投入不足。根据水利部农水司1999-2000年对全国195处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的调查,骨干工程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有20%已报废或失效。三是水费支出不合理。许多灌区的农业水费收入基本上全部用于发放工资,大部分乡镇也未将水管单位的水费返还用到工程维修上。四是没有建立起节水的利益补偿机制,节约的水大多情况下不能为供水单位带来补偿利益,灌溉供水单位没有节水的积极性。五是农业用水的浪费很大。目前多数灌区渠系多为土质渠道,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8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8,有的灌区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
四、提升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层次的对策建议
1水资源商品化市场化是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好。调查发现,西北灌区农业的水生产成本实际上是很高的,但是,表面上似乎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执行对农户的水价补贴,使得水价表面上非常低的缘故。现在的问题是,不仅农民把水资源不看作是商品,就是政府也如此。这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执行的体制惯性造成的。当然,从国外的情况看,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对农业用水实行特殊的补贴政策,但是,农业用水户也必须按照商品水交水费,再从政府那里拿补贴。这是典型的商品市场与政府计划的默契配合。也就是说,农业用水必须商品化,水价必须是成本价,农民必须足额交。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用水的补贴。这正是俗话“车走车路,马走马路”的简单道理。
2西北民族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在“保水”,而不是节水。西北民族地区的青海和甘肃省的甘南,海拔很高又严重缺氧,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地区要大面积发展种植性农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是搞一些大棚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际上用水量很少,不会影响河流水量大局。为此建议:一是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把保护水资源作为水战略主题,围绕保护水源和保水农业展开其他问题。二是将青海和甘南整体上划分为水资源保护示范区,优先安排和上马水资源保护区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再安排工业项目。三是加强对流域的管理,特别是入河排污口管理、省界水域管理等。四是优先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水源地。五是加强水利设施基本建设,完善灌区排水渠系,降低灌区地下水位,减少盐碱化面积。
3农业用水价格政策必须改革,但是一定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和政府补贴的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从国外的情况看,对农业用水进行财政补贴实际上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和管理拨款,政府之所以要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水利设施的共同特点是投资很大、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低。另方面是对农户用水收费的补贴。第一种补贴应该继续坚持,而第二种就应该区别不同情况和采取不同方式了,不能再简单化处理。比如,一是对定额之内的补贴要高于超定额的用水的补贴;二是对节水方式的补贴要高于传统灌水方式的补贴;三是对提灌的补贴要高于自流灌溉的补贴:四是对粮食作物的补贴要高于经济作物;五是对农作物的补贴要高于养殖业的补贴;六是大面积规模经营式的专业户的补贴要高于个体农户的补贴。
4重视区域差异,注意政策的差异性。一是在农业用水的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上要有区域差别,对西北的补贴要高于中东部地区;二是中东部的农业用水基础价要适当高于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三是对
西北地区的国家级或者省级贫困县的水战略重点,应该首先放在大幅度增加水利设施投入,再考虑农业用水的补贴方式;四是对民族地区来说要区别水源涵养区(如三江源区)与水资源利用区(如银川灌区和河套灌区),对民族地区的水价改革应更加慎重。从操作对策上首先应该把青海省和甘南州作为保护重点,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宁夏和陕西在整体上属于黄河的中游地区,是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使用区,这里应该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新疆属于内陆河地区,应该选择建立整体性的水资源保护与节水为一体的社会为重点。
5建立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补偿政策和运行机制。对于在西北地区建立水资源保护补贴机制的问题,要尽快研究解决。具体建议:一是在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中要把“水生态”与林草生态结合起来整体思考。二是以中央财政为主体、地方财政为补充、社会投入为点缀,建立水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体系,将对水资源的保护财政作为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指标。三是在中央对西北地区的财政补贴专项中能够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补贴单独列项,用于水源地的移民补贴。四是配合这些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可以考虑将水资源发源地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禁止开发区,甚至可以考虑在禁止开发区中将水资源发源地作为“无人区”来规划和实施。五是加强对水资源补贴、保护等方面资金开支的社会监督、特别是审计监督。
6把握好不同产业而后行业的用水额度,实施产业差异性经济政策。应该制定四大类用水额度。一是与传统灌溉方式对称的最大用水额度。目前大水漫灌的耕地年用水量般在500-800方,为了抑制浪费应该这个额度定在500方为宜。在500方之内是政策价,超过部分是成本价;二是与农村各种养殖业对称的成本价用水额度,从扶持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上对农村的各种养殖业实施成本价政策,同时不宜再制定用水额度;三是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对称的微利用水额度,对农村的工业、商业、贸易、服务等完全经营性产业则实行水成本加微利的水价政策;四是与国家的农村鼓励发展政策有关的特优惠水价额度政策。比如,节水型农业、新兴农业、生态林、湿地等,由于特殊的发展需要可以采取既优惠价格、又实行补贴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庞秀芝,发展山区旱作节水农业开辟农村致富新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0,(1).
[2]信军,西部地区大开发与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J]中国工程咨询,2009,(3).
[3]杨封科,高世铭,甘肃半干旱区集水农业用水模式及深化研究的[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1).
[4]蔡月凤等,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思路的探讨[J]青海农机推广,2003,(1).
[5]西部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央视网,2009-11-25.